個人養老金基金九成虧損,平均收益率-4.47%,業內人士:時間將熨平波動

綜藝 4914℃

個人養老金基金九成虧損,平均收益率-4.47%,業內人士:時間將熨平波動 - 陸劇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又至年底,2023年的個人養老金繳存也進入尾聲。

去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養老基金、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保險四類產品納入貨架。一年已過,基金的收益率在四類產品中墊底,Wind數據顯示,全市場共有179隻個人養老基金,成立至今超九成虧損,平均收益率為-4.47%。

而其他三類產品均錄得正收益:理財產品共有19隻,平均收益為2.32%;保險產品共有99隻,去年的年化結算利率也普遍在4%以上;儲蓄產品最多共465隻,年利率多在2%-3.5%區間。

那麼,看似“差生”的個人養老金基金,表現究竟如何?和其他三類“不虧本”的產品相比,基金還值得買入嗎?

九成虧損,最高跌幅達-17.83%

2022年11月18日,129隻養老FOF入圍個人養老金投資目錄,此後,個人養老金基金不斷擴容,截止發稿已增至179隻。但在收益層面,年內權益市場震蕩下行,個人養老金基金也普遍錄得負收益,截至發稿,僅12隻收益為正,佔比不足一成,其餘均為虧損。

具體來看,在盈利端,收益最高的是平安穩健養老一年Y,錄得3.51%,華夏保守養老Y、中歐預見養老2025一年Y尾隨其後,分別錄得1.49%、1.08%。值得注意的是,12隻正收益產品中,還有5隻產品成立於今年四季度,市場不斷築底之時,受權益市場的影響時間較短。

個人養老金基金九成虧損,平均收益率-4.47%,業內人士:時間將熨平波動 - 陸劇吧

在虧損端,165隻產品收益為負值,佔比92%。其中,跌幅超過10%的個人養老金基金共有17隻,跌幅前三為中歐預見養老2050五年持有Y、國泰君安善吾養老2024五年持有Y、民生加銀康泰2040五年持有Y,跌幅分別為-17.83%、-14.36%、-13.70%。整體而言,全市場的個人養老金基金,成立至今的平均收益為-4.47%。

整理收益的兩端可以發現,收益高低與產品類型有較大關係。盈利的產品中(除5隻新發行產品外),除中歐預見養老2025一年持有Y、富國鑫匯2025一年持有Y兩隻目標日期FOF外,其餘皆為穩健型的目標風險FOF。虧損超10%的產品中,除東方紅頤和積極養老五年持有Y外,其餘皆為目標日期FOF,且多為2040、2045、2050等距今較遠的目標年份。除此,一年持有期產品收益表現好於三年、五年持有期。

整體而言,產品類型上,穩健表現優於積極,目標日期距今越近表現越好,持有期越短表現越好。市場觀點認為,這與產品的權益倉位相關,低風險等級、短持有期、更臨近的目標日期產品權益倉位相對較低。最近一年,權益市場跌宕下行,權益倉位低的產品自然受到的影響也更小。

就持有期而言,收益跌破-10%的產品皆是三年持有、五年持有,而正收益產品超過八成為一年持有。這與產品的權益倉位相關,《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文規定,持有期5年以上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不得大於80%;持有期3年以上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不得大於60%;持有期1年以上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不得高於30%。

個人養老金基金九成虧損,平均收益率-4.47%,業內人士:時間將熨平波動 - 陸劇吧

基金優勢明確:監管透明、投研能力強

個人養老金基金九成虧損,引得不少投資人吐槽,養老在多數人的既有觀念中應該穩健,為何個人養老金基金卻普遍虧損?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總監王蕊向藍鯨財經表示,養老基金底層屬於權益資產,短期會受市場的偏好、投資者的情緒、行業以及風格周期的影響,容易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與此同時,滬上一位公募人士認為,個人養老金基金其實已經具有“抗跌”的性質。“目前個人養老基金都是以FOF的形式運作,能夠二次分散風險,已經對波動有所控制,在權益類資產中已經相對穩健。從數據層面看,收益確實好於偏股混合型基金和FOF基金。”上述人士補充到。

在數據層面,年內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下跌-14.80%,FOF指數下跌-5.13%,而個人養老金基金平均跌幅為-4.48%。這說明,個人養老金基金在權益類資產中的確更“抗跌”。

公募業內普遍認為,養老金是一筆長錢,時間會熨平短期凈值的波動。華夏基金指出,受到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個人養老金基金整體虧損面較大,但拉長時間看,長期收益仍比較可觀。“參考2035人均GDP翻番的目標,需要年均4.7%的實際增速,7%-8%左右名義增速。與之對應,未來10餘年,養老金長期投資目標應設定在7%-8%。”

儘管個人養老金基金短期內普遍虧損,但王蕊認為,理財、儲蓄、保險、基金四類產品中,基金的優勢非常明顯:監管透明、投研能力強。

與銀行理財相比,監管對公募基金的規管一直以來是市場上最為嚴格的,所以公募在投資運作上較銀行理財更為規範和透明,不僅有利於投資者跟蹤和挑選產品,強監管對投資者利益保護也是一大利好。銀行並不能保本保收益。“2018年出台的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銀行理財的監管套利機會,在去剛兌、去嵌套、去槓桿、去非標債券等新規要求下,理財產品的運作已經全面轉向“公募化”,不能再提供保本保收益特性,銀行理財和公募產品將主要在投資管理能力上展開競爭。”王蕊進一步指出,公募在投研能力方面,尤其是權益類資產投研上,較銀行理財具有較強優勢。

與現金儲蓄相比,在銀行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現金存款雖然安全性高,但很難抵消通脹帶來的存款貶值影響。保險相較於理財、存款和基金,其本身更大的作用是為家庭和個人提供保障功能,而弱化其投資功能,本質上是和其他三類產品相區分的一類產品。

王蕊補充到,投資者還是應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力進行長期理財,要在抵抗通脹風險的同時還能增厚收益,養老基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長期投資的角度來講,如果僅僅為了迴避風險而配置低風險資產,很難實現富足養老的目標。長期看來,權益資產會隨着經濟基本面的增長呈現穩步上漲的趨勢。”

標籤: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