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互聯網法院。這裡是全國法院首個互聯網少年法庭,這裡有全國法院首個線上家庭教育指導平台......”
“同學們了解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相關的法律規定嗎?有多少同學在遊戲中充值了?在網絡上發現個人信息泄露了該怎麼辦呢......”
這是我平時開展網絡素養普法工作時的開場白。在互聯網編織的這張無形大網中,青少年們正以一種我們無法忽視的姿態,在其中游弋、探索、成長。在這片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我看到過太多未成年人和家長的迷失與彷徨。如何守護好未成年人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如何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是擺在互聯網法院未審法官面前的首要課題。
這些年,走出法庭,我常常奔波在普法工作的路上,我想:“我們多講一次網絡素養法治課,多做一場普法直播,也許就能多挽救一個沉迷網絡的孩子。”
做青少年在網絡世界的“呵護者”
作為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全國首個互聯網少年法庭的首批法官,在辦理了百餘起未成年人涉網糾紛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完善機制建設,創新工作思路,進一步提升司法保護的專業化水平。結合司法實踐,在深入調研了未成年人涉網案件的特點後,我們逐步建立了涉未成年人案件“案件提示、優先送達、全程調解、延伸保護”四大機制,建立了強化行業調解、示範性訴訟、司法職能延伸的機制,並創建了“首互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提出堅持把未成年人放在首要位置,堅持首善標準,突出首都特色,強化互聯互通的未成年人工作保護機制。
為未成年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2022年,我承辦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的“軟色情漫畫充值案”。
那是一個關於14歲初中生的故事。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她悄悄地在某網絡漫畫平台上充值閱讀了108部漫畫,花費了1400多元。夜深人靜時,她常常躲在被窩裡,熬夜閱讀這些漫畫。她的學習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父母在發現後心急如焚,向平台申請退款無果,最終只能無奈地將平台訴至法院。
初看這個案件時,我認為這只是一起常規的涉未成年人充值案件,重點在於判斷這種長期的小額的充值行為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然而,隨着庭審的深入,一些更為複雜的情況逐漸浮出水面。孩子的父親庭審中憤怒地指出,平台給孩子推送的漫畫內容不健康,導致孩子身心受損。孩子也因為害怕,在父母發現之前已經把漫畫閱讀記錄全部刪除,導致父親已無法出示相關證據。此時,我意識到這起案件遠比我想象的要複雜,合同的內容審查也是本案的審理重點。於是,合議庭展開了更加深入細緻的調查。
平台提供了孩子閱讀過的漫畫書目,我自己也註冊了賬號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漫畫中充斥着刺激性、挑逗性的語言,甚至還有一些裸露的畫面,明顯不適宜未成年人閱讀。我還發現平台曾因漫畫內容違法而被行政處罰,而這部違法漫畫正是孩子閱讀過的其中一部。最終合議庭認定,服務合同的內容因違背公序良俗而無效,判決平台全額返還了充值款。
一般案到這裡就辦結了,但一想到平台用戶中還有很多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想到父母們擔憂的眼神,我就感到很揪心,怎樣才能避免更多孩子接觸不良信息呢?必須從源頭上想辦法!經過溝通,平台主動下架了所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漫畫內容。
糾紛成功化解後,當事人的父親跟我說:“這份判決關係到整個未成年人群體的身心健康,這讓我覺得打這個官司很有意義。”案件最終入選了人民法院第三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件,文書獲評全國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優秀裁判文書一等獎,並在中國法院博物館展出。
秉持案結事了人和的辦案宗旨
“法官不是機械地依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而是要實質性地化解當事人心裡的煩心事。”這是我剛進法院工作時,師父教會我的審判工作理念。
2023年,我承辦了一起“班級群內言論失范互訴案”。故事的主角是小麗和小雲,兩位同班同學,卻因一場誤會而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小麗因身體抱恙,不得不暫時離開校園,在家中靜養。而班裡的同學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着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小麗的一條消息在班級群里悄然出現:“你們是不是快考試啦,大家複習好辛苦哦。”這本是一句關切的話語,但在部分同學的眼中,卻變成了冷嘲熱諷的意味。不滿的情緒迅速在群內蔓延,而小雲更是將心中的厭惡之情,以不當的言論發到了朋友圈。
小麗看到後,心中五味雜陳,隨即也發布了一條朋友圈進行反擊,言辭間透露出要“掛人”的意圖,並試圖引導同學們孤立小雲。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這樣在朋友圈裡悄然展開。
得知此事後,學校老師迅速介入,經過一番調解,小麗與小雲最終握手言和。然而,這場風波並未就此平息。小麗的父親,一位深愛着女兒的父親,覺得自己必須為孩子討個說法,於是將此事起訴至了法院。而小雲的父親,在收到訴狀後,也毫不猶豫地提出了反訴。
面對雙方家長情緒激動、互不相讓的局面,我深知一紙判決並不能真正化解雙方的矛盾,反而可能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於是,我多次嘗試進行“背靠背調解”,但雙方家長的情緒卻仍然衝突激烈,始終未能達成一致。為了解開雙方家長的心結,把案件對孩子們的影響降到最低,我決定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我把雙方家長約到了法庭,開展了一場長達2個小時的家庭教育指導。
在傾聽了雙方家長的意見後,我耐心地與他們溝通:“為人父母,我太能理解你們想保護孩子的心情了。但是,保護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孩子們已經握手言和了,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放下心中的執念,聽聽孩子們的想法,讓他們能夠平安地回歸到校園生活中去。這才是我們一起要想辦法解決的事情啊。”
經過幾輪的深入溝通,小麗的父親流下了悔恨的淚水:“經法官,我不能再一意孤行了。我不能因為愛孩子,卻害了孩子。我要向前看,為了孩子的未來着想。”
最終,雙方家長握手言和,分別向法庭提交了撤訴申請書。他們解開了心中的“愁疙瘩”,孩子們也如願以償地回到了明亮的教室,繼續着他們的學業。而家長們的生活,也重新步入了正軌,迎來了新的開始。
做基層普法宣傳工作中的“有心人”
少年審判的時間長了,我意識到:“未審法官的工作就是這樣,不僅需要多想一步,更需要多做一點。未審法官的工作也不僅僅在法庭,法庭之外更需用心耕耘。”
與家共育
我參與打造了北京互聯網法院“首互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建設,參與了全國法院首個線上家庭教育指導平台建設,通過平台實現了資源互聯,為家長們提供了豐富的線上未成年人保護課程學習。該平台幫助家長們提升了自身的網絡素養,並教會了家長們如何給孩子們設定“未成年人模式”,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安全用網。該平台入選了北京法院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與校共育
這些年,依託法治副校長工作制度,我陸續走進10餘所中小學開設網絡法治素養課,推出“首互未來·e堂課”活動52期,已經深入北京全部16個區。在案件中我們還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網絡安全保護意識不足,為此我們還走進河北省山村小學、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偏遠地區的學校開展普法工作,進一步擴大輻射範圍,普法受眾萬餘人。“首互未來”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入選了2024年網絡文明建設優秀案例,“首互未來育網絡素養”獲得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案例提名獎。
北京互聯網法院今年7月掛牌建設了“北京市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實踐基地”“北京市學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依託該基地,我們積極開展法治實踐教育,先後接待了15所學校500餘名師生到該院開展庭審觀摩、模擬法庭、法律“劇本殺”等活動。
與社會共育
為了激發孩子們對網絡素養普法活動的興趣,我們積極創新普法形式,出版了《未成年網絡保護指南》《首互未來案例漫畫集》等圖書,以案釋法,取得廣泛好評。我也會通過參加網絡直播,參加電視節目等方式,面對面為群眾答疑解惑。為了持續性的做好普法工作,我在“首互未來微課堂”普法欄目中擔任“主播”,結合案例長期解讀未成年法律保護熱點問題。我們自行創作的微劇場、微漫畫等系列普法宣傳活動深入學校、家庭、社會,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總觀看量達300萬次。
以法為依,以責立身。我們辦的不僅僅是案件,更是孩子們的人生和祖國的未來。“司法為民”從來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一步步奮鬥出來的承諾與成效。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我將以一顆追求公平正義的赤心,以公平與效率的目標,繼續踐行一名首都人民法官、少年審判法官的責任與擔當。
供稿:北京互聯網法院
編輯:劉宛月 劉宇航
審核: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