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寫了《默殺》,很多人讓我去看看抓娃娃。
這兩天去看了。
這個電影我覺得很難評價。
如果只講客觀,那這個電影要笑點有笑點,要深度有深度,講質量,在開心麻花的作品裡屬於上等作品。
但要講主觀,我看這電影的時候整個體驗非常糟糕,多次原地窒息,差點沒有當場去世。
注意,這不是電影質量問題,而是內容問題。
它就像是一個童年陰影挖掘機,以一百八十碼的速度狂奔過來,掀起你的頭蓋骨,把你腦子裡潛藏多年早就忘乾淨了的那些童年陰影全都翻出來,還他喵顛了個勺。
都說好的喜劇是悲劇,但這部電影的悲劇程度,已經達到了用悲劇來形容它都太保守的程度,這已經到了恐怖片的範疇了。
什麼中式克蘇魯。
2
雖然標題寫的是“抓”娃娃,實際上演的卻是“雞”娃娃。
只不過雞的方式不是用補習班塞滿他,而是用“窮養”淹沒他。
沈騰扮演的馬成鋼是一個不知道多少萬富翁,他大兒子被他成功練廢了,於是決定不要富養孩子,要讓孩子完全感受一下自己從小到大承受的痛苦,以此培養他“強韌”的人格,將來好繼承家業。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和老婆扮成窮人,住在破房子里,讓兒子感受世界的毒打。
沒錯,就是那個“真希望我爹突然告訴我自己是億萬富翁,之前這麼多年都是在考驗我”的段子。
看完這個電影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段子,真的只有沒經歷這一切的人才笑得出來。
4口人,一個月開銷不到2000,家庭用水主要靠水龍頭滴水,每天都要在昏黃的燈泡下看書,早上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奶奶”。
街坊鄰居全是雇來的員工,他們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孩子的生活,用各種方式隨時隨地的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點。
上學路上會神秘遇到外國人問路幫他練習口語,樓下大姐吹頭髮時會順便講解吹風機的物理原理。
寫的日記小心的鎖在抽屜里,結果抽屜有後門,每天都會被爹媽檢查,還會被專家拿去做心理分析。
這樣的日子硬是持續了十六年。
這個故事,如果拍成一部普通的電影,可能大部分人堅持不了十分鐘就已經逃離電影院了。
你拍得再好也沒用,實在太窒息太窒息太窒息了。
就這個設定寫出來我都要喘不過氣了。
好在整個故事被包裝成了喜劇,在閆飛彭大魔這倆鬼才導演和沈騰馬麗這對搞笑大師的操盤下,這部電影密集的笑點有效沖淡了這種窒息氛圍。
故事中段笑點最密集的時候,你真的會忘記這孩子到底過的是什麼生活。
可惜,只是暫時忘記。
隨着故事發展,一切還是要被放到檯面上來說。
當一切擺在檯面上,大家坦誠心跡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極致的窒息。
3
我記得之前有個熱搜,大概是叫,
“讓苦難教育從這一代終結”。
很多人出來分享自己家孩子的作文和日記。
大家紛紛感慨,終於小學生作文不再是“媽媽辛苦,爸爸不容易,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不愧對爸爸媽媽的恩情”。
而是“媽媽是個選擇恐懼症,爸爸是個懶癌,自己總是被打發去拿快遞取外賣”。
那一刻我覺得這些孩子活的真是太幸福了,他們不用捏着鼻子寫違心的話了。
80、90後的父母,就是有一種才能,能夠給一切正常的交流都上一個愧疚附魔。
明明桌子上一桌子菜,他們非要盯着你,把好的塞給你,然後說媽媽不吃,好吃的都給你吃。
明明家裡吃穿用度都不缺,但每次消費的時候都要先哭半小時的窮,告訴你家裡不容易。
就是要讓你覺得你欠了他們一生一世還不完的恩情。
你多玩一會遊戲,多吃一口零食,閑得無聊發會呆,他們就會瘋狂抱怨,似乎因為這些小事,你的人生已經毀了,再也不會有希望了。
然後有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習慣於這種貧寒生活的人,他們又會跳出來,問你為什麼不去過好生活。
你甚至要琢磨一會兒才能想明白,這裡面是什麼詭異的邏輯。
就像是很多父母不讓孩子讀書的時候談戀愛,卻指望他們大學一畢業就結婚生孩子一樣詭異。
4
電影中的馬繼業是個好孩子。
但這個好孩子事實上已經廢了。
馬成鋼是一個成功者,而這類成功者總是有兩個錯覺。
第一是以為自己的成功靠的是自己某種獨特的特質。
第二是以為自己的成功可以複製。
他錯誤地認為自己成功是因為自己童年經歷的痛苦,然後希望讓兒子通過這些痛苦獲得和自己一樣的素質。
用刻舟求劍來形容他都算誇了。
而且他完全忽略了人生不同階段需要的素質不相同。
說白了,打天下的素質和守天下的素質要求是不同的。
事實上,馬繼業沒瘋是一件開掛的事,他生活的這種時刻被pua的環境,出點精神問題才是正常的。
尤其是,他之前被壓抑的越久,發現真相的時候就越容易瘋。
就像是森林裡的凡人突然看到陽光,然後一抬頭,直視古神一樣。
就算馬繼業最後奔向了自由,他依然改變不了看到空瓶子就想撿的本能反應。
san都掉光了啊。
5
我最喜歡的是這個電影的彩蛋,準確的說,是很喜歡馬大俊這個角色。
窩囊,不成器,被老爹拿信用卡拿捏得死死的。
但他從來沒有任何壞心思。
他真誠地愛着弟弟,真誠地希望父親認可自己,最後也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哪怕這件事在企業家老爹的眼裡一定也是沒有用的,但他成功逃脫了纏繞在自己身上的魔咒。
某種程度上,他比結局的馬繼業更好更自由。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不跟自己交流,什麼事都不願意跟自己說。
但是在孩子的視角,有些父母其實是世界上最不適合分享的人。
有時候是因為太親近。
有事後是有些爹媽就是有一種能力,把你認真想和他分享點有趣的事的場景,轉變成教育小課堂。
這電影里的馬繼業硬是在一個所有人都會突然給他上課出題的環境里活了十幾年,沒有變成不願與別人交流的自閉青年真的全靠編劇開掛。
編劇故意把故事設計的很懸浮,以此來掩蓋這個故事真正殘忍的地方。
作為一個有娃的父親,同時也是被雞過的娃(還沒雞出成果),我在看的時候一邊被童年陰影侵襲,一邊被馬成鋼作為父親的一些觀點帶着跑。
差點沒有裂開。
我可以想象,如果我真帶我爹媽過來看這部電影,最後得到的絕對不是他們的反思,而是爹媽也不容易,也只是望子成龍的感慨。
只能說,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帶着愧疚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