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沒必要借“歌手”打對立牌

娛樂頭條 3522℃

有些人把這類娛樂話題上升到它不該有的高度,在過度強調音樂競技里國別元素的基礎上,把它渲染成帶有地緣博弈色彩的“爭奪”——那既是誤解,也是無趣

《歌手2024》爆了。這檔時隔4年以直播形式重啟的音綜節目,因為場上歌手表現的鮮明對比,變成了很多網友眼中的“華語樂壇保衛戰”,帶動了“幫那英搖人”“韓紅實名請戰”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

評論丨沒必要借“歌手”打對立牌 - 陸劇吧

↑圖據@湖南衛視歌手

不得不說,“停播四年,歸來仍是整活能手”的《歌手2024》很懂得拿捏流量密碼——全開麥、不修音、one take(一遍過)直播的“真唱挑戰”玩法,本就是不按常規套路出牌,7位歌手在無修音狀態下的真實表現帶來的“外籍歌手吊打華語樂壇”既視感,更是將話題性拉滿。 

歌手有國籍,音樂無國界。幾名中外歌手在不修音直播狀態下同台競技,最終競演成績排前二的都是外籍歌手,這很難不引發各種解讀。網友線上“點將”、歌手組團“請戰”開啟競演番外篇,算是用“以娛樂回應娛樂”的網絡共創助攻了節目的傳播熱度。 

在此事上,網友們無論是打着“華語樂壇不能輸”名義的打趣玩梗,還是看到登場的中外歌手沒有修音聲卡等“科技與狠活”加持下暴露出的實力差距,都再正常不過。但也要警惕,有些人把這類娛樂話題上升到它不該有的高度,在過度強調音樂競技里國別元素的基礎上,把它渲染成帶有地緣博弈色彩的“爭奪”——那既是誤解,也是無趣。

在網上,很多人因為那英成了“全村的希望”,瘋狂玩起了“六旬老太守國門”“戰長沙”等梗,還有不少人代入那英視角,幫她四處搖人搬“援兵”。 

得看到,在抹着“拽酷萌”粉底的後喻文化在網上安營紮寨,造梗玩梗成了新世代網絡衝浪癖好的當下,本就帶有娛樂性的《歌手2024》成了“萬物皆能玩梗”的玩梗愛好者們的加工素材,在所難免。“看之前,以為是‘歌手之挑戰那英季’,看之後,才知是‘那英歷險記’”之類的調侃,也給大眾增添了笑點、給節目增加了賣點。 

在明星光環、流量效應、ip積累、修音技術為內娛製造了許多唱功泡沫,讓不少歌手在“唱歌全靠百萬修音師”的流量溫室中出不來的背景下,《歌手2024》節目中呈現出的歌手“裸奔”狀態下的真實水平差異,也確實給華語歌手帶來很多啟示:別把反覆補錄的錄音棚出品當成“完美現場”,將後期修復的科技狠活錯當“炸裂唱功”,有實力才不怕真唱。 

正如上場的兩名外籍歌手未必能代表所有外籍歌手的平均水準,上場的華語歌手也不能代表所有華語歌手的水平,他們都只能代表自己。都說真金不怕火煉,真唱功不怕全開麥,有實力的歌手拿出了平穩表現,確實值得所有歌手學習。 

在這個意義上,玩梗或反思都無可厚非,但沒必要由此去渲染超出音樂的維度。《歌手2024》是個音樂交流互鑒的舞台,既然是音綜,那就首先應該讓音樂歸音樂。音樂才是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在“競技”之外的對立心態延伸,無疑是對跨文化交流價值的誤解。 

音樂的魅力恰在於它能打破隔閡、促進交流,即便是用上了競演模式,“賽”的目的也是倒逼歌手們相互學習、突破自我。正如節目組聲明所說的那樣,“享受音樂、收穫知音、保持溝通、擁抱世界”才是初衷,“贏,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樂的目的地”。

說白了,那不過是一檔綜藝節目而已,上升到過高的層面,就扯遠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佘宗明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