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本傑明·巴特勒米仍然感謝15年前的一個決定:去中國。
本傑明1986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藝術家庭,11歲時就開始參加電影的製作工作。2009年,本傑明來到了中國,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如今,他不再把自己當作是一名遊客,而是在這裡追逐電影夢的人。
5歲時就有來中國的想法
本傑明的父親是一名編劇,哥哥是一位攝影師,他的家族還是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後代。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本傑明從4歲起就立志做一名導演。
“5歲時,我的父母給我買了一個地球儀,我指着地球儀上巴黎的位置,然後去找對應的另一邊是哪個國家——是中國。”本傑明回憶說,那時候我覺得去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像一名冒險家要做的事情。就這樣,“去中國”像一粒種子種在了本傑明心裡。
巴黎被稱為電影的故鄉,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在法國深受人們追捧,電影行業從業者十分受人尊重。11歲時,本傑明就展現了驚人的天賦,製作了人生中第一部影片。中學畢業後,本傑明考取了巴黎國際電影學院,學習導演與音樂專業,18歲時他已經創作和導演了超過20部電影短片,在學校時曾受到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和伍迪·艾倫等的指導。2008年大學畢業的本傑明選擇獨立創業,不過,一場金融危機讓他的公司難以生存。“那時我的中國合伙人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去中國?”本傑明說,這正合他意,於是2009年他來到中國,在輾轉西安和上海兩座城市後,最終在北京創業,開設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工作室。
“自幼我的家人便教導我要尊重國家差異和外國文化,中國是我夢寐以求想要實地探索的首要目的地。當我第一次乘坐飛機來北京,我從飛機的窗戶往下看到了長城,以前只是聽過,親眼所見後十分震撼。”本傑明說,他曾思考過為什麼要來中國,現在這個答案很清晰:來這裡不僅為了追尋事業,更是被神秘的東方文化所吸引。在本傑明的住處,有很多他從各地淘來的中國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在設計上都融合了現代和傳統元素。
這裡的變化日新月異
本傑明在中國的創業並非一帆風順,他的作品介於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之間,因為市場需求問題,他在北京開設的電影製作工作室未能持續下去,但是他的作品確實讓業內耳目一新。2021年5月,本傑明的電影《輝藍》被戛納中國文化藝術節國際微電影節提名最佳導演獎。
因為電影拍攝需要,本傑明去過中國很多地方,他發現在中國生活的舒適感令人難以置信。“中國幅員遼闊,風景優美,現代化的生活日新月異,讓人們很享受。”本傑明告訴記者,有一次,他為了拍攝電影找到一處上個世紀80年代建設的房子,而等到電影開拍時,他們不得不臨時更改了拍攝地點,因為那座房子過於老舊不再適合居住,原來的住戶已經搬到了當地政府統一建設的新房中。
這也讓本傑明堅定了在中國繼續創業的決心,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很快,提供了很多機遇。他在許多不同的領域工作過,但一直是一名導演,有時也作為製片人,現在,他正在製作新電影《開往銀河的火車》。“這部電影融合了歐洲和中國文化元素,以愛情故事為基礎,聚焦主角充滿幻想、冒險以及詩意的⼀⽣。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向世界展現我對中國的熱愛。”
立志說好漢語
在北京居住的這些年裡,他越來越喜歡這座城市。“十年前北京冬天空氣很不好,如今完全不一樣了,藍天幾乎每天可見,政府治理空氣污染非常高效。空氣越來越好,很多鳥兒飛回了城裡。”本傑明告訴記者,在他租住的雍和宮附近的衚衕里,每天早上醒來,都能聽見很多種鳥類的叫聲。
“在中國生活了15年,我已經把這裡當作我的‘第二故鄉’。”本傑明說,他經常把中國推薦給身邊人,他的家人和一些朋友都因為他的推薦來到中國。除了北京,本傑明還喜歡青海,喜歡那裡的景色和氂牛,甚至在青海有一些放牧的朋友。
在第一次來中國之前,本傑明的父母很不理解,父親認為他去往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家,“在我父親的腦海中,中國還是他在紀錄片中看到的上個世紀70年代的樣子。通過我,他們驚奇地發現,根本不是那樣。”
本傑明表示,中國給他驚喜,描述起來沒有止境,而他現在只能用英語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一切,因為他的中文不好,不能準確表達太複雜的內容。“今年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要在年底前學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