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合成照片網絡籌款,是騙捐嗎?

娛樂頭條 4570℃

近日,成都愛益行公益服務中心發布的一則捐贈信息引發爭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用真誠的眼神看着特寫鏡頭,圖片配文寫着“80多歲的周奶奶照顧癱瘓的老伴,女兒又得重病,幫她籌生活補助”。對此,有博主發文稱,該頁面疑似使用ai合成照片,涉嫌騙捐。

AI合成照片網絡籌款,是騙捐嗎? - 陸劇吧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對此,客服工作人員回應:正面照片因隱私保護會進行ai合成,今後會對智能生成的補充圖片進行標註。成都市民政局表示,已對涉事產品下架處理,責令涉事組織整改,若造成捐款人誤信可退款。

真實性是開展公益募捐的基本前提。按照該店鋪客服人員的說法,項目故事中,有些當事人因各種原因無法提供照片,或不希望將自己的照片對外曝光,出於對他們隱私的保護,該組織會採用側面拍攝、背影拍攝、ai製圖、空鏡頭使用等方法展現。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ai合成當事人特寫照片,且未在明顯地方進行標識,與側面、背影拍攝等做法有着本質區別,前者與本人形象有顯著差異,已然違背了真實性原則。正如有網民所言,“我寧願你明着打碼告訴我保護隱私,也不願意看‘好心’ p圖,更何況還是ai生成的。”這樣的虛構泡沫,無疑會抬高社會信任成本,讓捐贈者產生被欺騙的負面感受。

當然,也有人認為:若的確如涉事公益組織所說的,除了老人正面照片是ai合成,其他信息均真實可信,那麼,這樣做也無傷大雅。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事實:募捐主圖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本身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通過照片,人們可以直觀了解當事人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等等。甚至,他們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都可能讓人心靈產生觸動,繼而決定出手相助。

只是,這些慈善義舉,應當被真實細節所激發,而不是被看上去很有“衝擊力”的虛構照片所誘導。當本人照片都能被ai隨意“演繹”,人們也有理由質疑:有關當事人的其他信息,究竟有沒有“水分”?涉事公益組織的操作,是否足夠專業規範?值不值得被捐助者信賴?公益活動的公信力是需要用心呵護的,一旦質疑開始蔓延,社會信任的根基就會受到動搖,這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當人們再看到類似的求助信息時,就會多一些顧慮和遲疑。顯然,這對那些真正亟需援手的困難人士並不公平。

AI合成照片網絡籌款,是騙捐嗎? - 陸劇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公益組織來說,提前徵求受助人及其家人的意見,在發布信息時注重保護其隱私當然無可厚非。但個人信息不容虛構,捐助者的知情權同樣應該被尊重。根據我國慈善法規定:開展募捐活動,應當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因此,不管是使用打碼、側面、背影照片,還是使用抽象的宣傳圖片,都比ai合成圖更加合法合理。

其實,真實本身就有觸動人心的力量,相比於為了吸引關注跨越真實性的紅線,用虛假圖片喚起人們的同情心,涉事公益組織不妨多在挖掘真實細節上進行發力。筆者就注意到,相關捐贈頁面對周奶奶境況的文字描述較為泛化,比如“家住農村的孤寡老人周奶奶享受不到天倫之樂,有時候可能一天都沒有人和她說上一句話,甚至簡單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難題”。

如果能在核實真實情況、尊重本人意願的基礎上,更加細緻地還原其現實困境,明確周奶奶具體需要什麼幫助、捐款會被用在哪些地方等信息,同樣能夠喚起人們的共情與愛心,進而幫助求助者渡過難關。

總之,真實性是開展公益活動的基石,求助信息也絕不是隨意“包裝”的產品。堅守公益規範,規避ai合成技術的濫用,應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