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紅樓夢》翻車,經典翻拍路在何方?

差評如潮,票房慘淡,電影《紅樓夢》大翻車!

這顯然並不稀奇,而是早已有所預料。

而電影《紅樓夢》的翻車,在如今對於經典的改編翻拍中,也並不是孤例。

前有「仙劍」系列作品,後有《金庸武俠世界》,在經典翻拍改編的路上,從來都不缺後來者。而對於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而言,無疑要比以往那些經典ip更難。尤其還是拍成電影,更何況還是拍成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想要去呈現70多萬字的原著內容,顯然又是不可能的。

但導演胡玫偏不信,寧是要迎難而上,變不可能為可能。

這份勇氣確實值得讚賞!

歷經十八年的時間,不管結果如何,單單這樣的堅持也是令人欽佩的。

可是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尤其還是對經典的翻拍改編,這些實際上也並不重要。

從電影《紅樓夢》的結果來看,不管是成片質量,還是口碑票房,都與十八年的時間是不相匹配的。

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但從結果來看,還是可以宣告這一改編翻拍是失敗的。

不是結果的失敗,而是從源頭上就註定了這一結果。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是一個盛產經典的時代,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以及後來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即使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但依然還是無法逾越的高峰。

所謂的經典,必然是經受住了時間考驗,歷經了歲月的淘洗,被歷史和觀眾選擇留下來的,早已成為了大眾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而創造經典的那批人,都是懷著虔誠、敬畏之心,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創作而成的。而如今雖然條件得以極大改善,但是卻沒有了這種心境,而是總想著顛覆、創新,自然就很難翻拍改編好。

缺乏匠心和敬畏的時代,經典翻拍之路無疑是難上加難。

87版《紅樓夢》也同樣歷經了多年方才拍攝完成,除了基本的培訓,導演王扶林更是要求所有人「和書中的人物談戀愛」,即使不會表演也不怕,關鍵要像那個人物。

雖然導演胡玫也歷經了這一過程,但是要求和結果又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這背後依然還是心態的差別。

當年的那批人是真的熱愛《紅樓夢》,真的投入了進去,懷著虔誠和敬畏之心在學習、研究、拍攝,是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而如今的創作者,被資本所綁架,總想著創新,俘獲觀眾的芳心,對於經典是缺乏敬畏之心的,更多是以市場為導向的。

出發點就大不一樣,就決定了結果的差別。

導演胡玫曾坦言:

「《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除了詩詞歌賦,還涉及飲食、醫藥、建築、紡織、民俗、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價值,想要全部放在一部電影里展現出來不可能,全文又有很多語焉不詳之處。我們不想貪多、掛一漏萬,只想扯出一條線來,把它掰開、揉碎了講明白,變成符合電影的敘事結構。」

這段話可以理解成,《紅樓夢》是要為電影服務,而不是電影要為《紅樓夢》服務。

秉持著這樣的觀點去翻拍改編,顯然要出大問題的。

所以,最終就是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而導演胡玫又強調:

「西方的《白雪公主》《戰爭與和平》也一直在翻拍,為什麼《紅樓夢》不行?用現代電影語言,用好導演技巧重新詮釋中國名著,應該是我們的看家本事。」

可謂信誓旦旦,沒有所謂的虔誠和敬畏,心態上早已出了問題。

而這也是如今大多數創作者的共性。

總是一副高傲的姿態,自認為無所不能,大肆標榜自己的創作能力,但實際上內功是不到家的,一味地強調技術,卻忽視了藝術表達,最終就是肆意改編。

所以,在電影《紅樓夢》中,處處都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技術。

而技術之外呢,沒有了靈魂,這樣的技術就一文不值了,尤其對於《紅樓夢》這部巨著。

服化道的奢華,場景視效的艷麗,哪一項不是耗費巨資,而這終究不過是技術類。

電影最忌諱的是大而全,淺嘗輒止的表達,而電影《紅樓夢》就恰恰犯了大忌。

導演一再強調這是青春版的《紅樓夢》,是為當代年輕人打造的,可她忽視了她眼中的年輕人是否喜歡接受。或者說,她所謂的年輕人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

一邊是經典,一邊是市場,創作者最終還是選擇了市場。

改編策略的問題往往都是致命的。電影《紅樓夢》就犯了致命的錯誤,沒有在經典和創新之間找到某種平衡,而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市場而創新,最終卻被市場徹底拋棄了。

閉門造車的改編,過度迎合的改編,強調技術的改編,沒有敬畏之心的改編,沒有匠心的改編……

怎能成功?

對經典的翻拍改編從來都不是易事,後來者總是不想簡單地翻拍,而是想要大膽的改編。

膽大必然要心細,可後來者往往又做不到,自然就是遭致翻車。

經典翻拍改編,路在何方?

其實前人早已指明了道路,樹立了榜樣,做出了表率,但後人往往都太過自以為是,想要跳脫出來,那麼結果的翻車就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