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趙麗穎拿下飛天獎視後,一時間爭議不斷,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似乎已經到了難以服眾地步。
在個人看來,趙麗穎主演的《風吹半夏》,在質量上與《人世間》等作品相較,明顯存在著差距。至於趙麗穎的演技,起碼目前沒有達到頂級實力派的高度,依舊處於從流量藝人向演員過渡的階段,尚撐不起視後之名。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趙麗穎遠沒那麼優秀,飛天獎為何對其青睞有加呢?
華語樂壇的脫實向虛
回顧國產劇一、二十年的發展,不難發現「人紅作品不紅」已成普遍現象,一些缺乏代表作或代表作認可度較低的藝人常常會莫名其妙走紅。究其原因,源於人們的收視習慣發生了轉變,以前大家追劇主要通過電視,而如今是網路平台的天下。好處是追劇更加便利了,但壞處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導致影視劇產業的脫實向虛。
何為脫實向虛?
說白了就是不重視影視劇製作,將重點傾向了過度營銷,譬如當前的華語樂壇,流量歌手的專輯銷量屢創新高,但高傳唱度的歌曲卻遠不及二十年前的十分之一。以華晨宇為例,明明沒有任何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曲目,卻被奉為「華語樂壇最後的神」。
追本溯源,在網路時代,一名歌手的作品不必取得大多數聽眾的認可,只要其擁躉在網路上製造的聲量足夠大,刷出來的數據足夠漂亮,那麼其便能夠躋身一線歌手的行列。換而言之,在網路世界之中,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指標,皆有可能是人為注水後的假象,比如某某藝人粉絲幾千萬乃至上億,就是皇帝的新裝。
國產劇的脫實向虛
華語樂壇如此,國產劇亦是如此,相當一部分劇在網路上的話題度炙手可熱,但在現實世界中的熱度只能用稀鬆平常來形容。舉一個例子好了,2019年的《親愛的,熱愛的》,單周話題量高達112億,18天上了100次熱搜,也就意味著14億人平均每個人每天就得為《親愛的,熱愛的》製造一個以上的話題量,每集需要製造出2到3個熱搜。如此逆天的數據,即便是現象級大劇《人民的名義》也望塵莫及,難道《親愛的,熱愛的》比《人民的名義》的觀眾認可度還要高?
顯然不可能,回頭去看趙麗穎拿下飛天獎視後,不得不承認《風吹半夏》的網路數據出眾,但在製作水準上,相較《人世間》又如何呢?再來說說殷桃,其人氣的確不及趙麗穎,可演技方面也是如此嗎?
答案不言而喻,除了趙麗穎的粉絲,估計罕有人會認為其演技勝過了殷桃。然而結果卻是殷桃居然沒有入圍,依舊處於轉型期的趙麗穎出人意料拿下了視後,爭議必然接踵而至。
結語
綜上所述,國產劇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擠乾淨網路數據中的水分,讓有實力的劇和演員獲得應有的榮譽,從而避免產業的脫實向虛。脫實向虛一詞,現在主要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討論當中,製造業為實,金融服務業為虛。不能說金融服務業不重要,但脫離了製造業的金融服務業註定只能是空中樓閣,大洋彼岸的阿美利卡便是鮮活的例子,如今飽受產業空心化和債台高築的困擾。
具體到國產劇,製作水準和演員的演技才是硬道理,至於演員的人氣高低,只是市場營銷的噱頭。觀眾是否認可一部劇,好不好看才是關鍵,而不是取決於由誰來出演。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劇是否看是無法營銷出來的,然而演員的相關數據卻可以作假,這就是區別所在。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