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戏能够顺利演出,戏服管理尤为重要,争分夺秒地换装,恰如其分地登台,服装是形象工程,错不得、乱不得,如果忙中出错,戏服有失,会影响戏的品质。
因此戏服师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守在幕后的戏服师虽位不在台前,实则一直隐形地附着在舞台之上。
近日,南都娱乐推出《幕后》系列专题,深入采访文娱圈幕后工种的代表人物,南都记者约访了广东粤剧院戏服组负责人秦志力。他是一位有着30年工龄的资深戏服师。
1985年,秦志力读完书踏入社会时,经人介绍进入广东粤剧院道具组工作,管了差不多十年时间的道具,后转到服装组,跟着粤剧院的前辈丘雪梅师傅学习设计戏服,并负责戏服的管护工作,一干就是30年。
一路走来,他为不同的粤剧作品设计过大大小小各种戏服,惯常是为《洞庭良缘》这类传统粤剧设计新版实穿的戏服,也曾大胆创新参与过《决战天策府》这类新编粤剧的戏服设计。一般来说,一部剧少则要设计十余套戏服,多则达五六十套,百余套肯定有。《洞庭良缘》是粤剧名家丁凡近年根据粤剧“虾腔”创始人罗家宝代表剧目《柳毅传书》重排重演的新经典剧目,历演几十年不衰;《决战天策府》由广东粤剧院与《剑3》团队联袂出品,是一部融合了“网游+粤剧”的新试验戏剧。
《决战天策府》剧照。
由于从事戏服设计工作经验丰富,而且见解独到,秦志力在行内颇有影响力。2017年,广州图书馆曾携手广东粤剧院举办过“粤剧知识讲座”,秦志力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讲解“粤剧服饰”。2021年1月,他还受邀以专家身份,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服装篇撰稿。同年4月,又受广东粤剧院委托撰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粤剧专题”服装篇的有关条目。
记者在与这位资深戏服师深聊后发现,戏台上的从容与优雅,其实是台下很多人“赶”出来的。
赶“工”
关键词:心灵手巧
初识秦志力,是2023年6月20日,粤剧《张九龄》首演前一晚,剧团组织媒体人及戏迷发烧友前去观看带妆彩排戏。受朋友邀请,记者提早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在戏台后方的幕后空间里,看到了很多忙忙碌碌的工作者,有导演、琴师、化妆师、场务等等。
当时,大戏临近,负责催场的舞台监督手持对讲机,急切地催促着后台的演员和幕后的工作者各就各位。幕后空间有一个并不宽敞的过道,乍看上去有些凌乱,但乱中有序,不仅戏服次第放置得很齐整,其他道具的摆放,也都各有各的讲究。
此时的秦志力恰巧在一条方桌上专心致志地摆弄一件戏服。
作为一名资深粤剧戏服师,秦志力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30年。“今年刚好整30年!”他介绍称,一场演出台前幕后都有很多工作人员,大体可分为灯光、布景、化妆、道具、音响、服装六个部门,而他在服装组,负责设计和管理这些戏服。
对于一台粤剧而言,戏服是静置的戏魂。它们的样式、色彩、图案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秦志力说,戏服师不仅需要配合戏剧设计出能够显示出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的穿搭配套,还要懂戏剧戏曲文化的特点,尽可能把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化的特点嵌套其中,并且努力使之成为戏剧的点睛之笔。
这就要求戏服师“心要灵,手要巧”。在秦志力看来,做戏服也有自己的工期,也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剧的服装常常都要得很急,从有了排戏的想法,到剧本打磨,再到演员选角,时间都很紧凑,留给“服装道具们”的时间并不多。即便是能工巧匠绘制戏服样稿,也会经常被催赶工期。
说到“赶”,秦志力感触很深。实际上在剧本赶制出来后,戏服马上就会被要求进入“赶工”的状态了。
《决战天策府》是首例“网游+粤剧”试验戏剧。
秦志力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最急赶的一次是为《决战天策府》设计戏服。这是一部由广东粤剧院与《剑3》团队联袂出品的世界首例“网游+粤剧”试验戏剧,获“2015年中国传统戏曲票房”及“2015年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第一,为全国近20年票房最佳舞台戏曲作品之一。
因为《剑3》是比较成熟的游戏,各大角色都有自己稳定的造型和服装配饰,但游戏服装并不完全适用于粤剧演员的舞台演出。怎样才能设计出既不脱离游戏,又能带出粤剧风韵的戏服?这类跨界创新难度很大,给到戏服设计的挑战也并不小,而且任务很急。既为工作,质朴踏实的秦志力二话没说,便带了一支不到十人的小团队接下了这个活儿。他们先是研究剧本,再熟悉游戏,一边消化剧本和游戏的内容,一边结合演员的外形特点赶制戏服样稿。“我们将每个角色的服装分解,因为动漫是电脑做图,基本都是天衣无缝的,不用设计在哪里开,在哪里接,但转到舞台要做出给真人穿的衣服,就要设计它们需要在哪里分开,在哪里衔接了。在不改变原作的款式,还要考虑演员怎么穿着舒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研究。”
最终,秦志力带着团队用了十来天时间画好整部剧所需的戏服图样。“将分解图画好,配上颜色,再把图纸拿到服装厂选材料,进服装车间跟进裁缝师傅上机制作。”他笑言,完成了高难度的挑战,做到了别人未曾做过的事,他对自己这次的戏服设计尚算满意。“整个过程,真的是一气呵成,内心颇有成就感。”
赶“装”
关键词:唯快不破
传统粤剧服装很有讲究,主要分蟒、靠、海清、小古装、帔风、海长等类别。蟒,类似于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专用的正式场合的礼服;而靠又称“甲”,是男女武将用于作战场合的战袍;“海清”,适合贫穷,富贵的小生,武生穿着。小古装适合小姐穿着。“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员外的日常便服;“海长”,一般是有武功或者有权势的男角色日常所穿的便服。
与普通服装设计师不同的是,戏服师量体裁衣,还需要知悉传统粤剧戏服的各项知识,可以说这些也是绘图打版样的基本功。而实际上,对于剧院的戏服师而言,除了赶绘戏服样式之外,管理戏服并配合演出帮助演员快速更换妆造、服装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比起设计戏服,管理戏服则更日常、更琐碎。
以《张九龄》为例,这部粤剧的服装虽然不是秦志力设计的,但他负责管理服装,需要在演员演出前,为他们分配好服装。“这部戏,戏服有五六十多套,可能光主角一人就会有七八套,比如一场戏每人有几套衣服,怎么摆放、怎么穿搭能够让演员在换场的时候既能穿得快,又能穿得好,这些都需要有好的服装管理的秩序,一步一步把它们一一理顺。”秦志力的分享一下子把记者带回到二人初见时的场景。
粤剧《张九龄》剧照。
台上,粤剧《张九龄》正在演出,一幕戏毕,演员走入后台,忙着为了下一幕戏赶装。和舞台上的从容不迫不同,舞台下,赶场都赶得很急。导演给到换装的时间通常只有10到15秒,有的演员从头换到脚都要换的,上衣、裤子、鞋子,先穿哪一个,怎么穿更方便?秦志力会提前分配好,一件一件按顺序摆好。
他介绍道,有时候碰到服装比较复杂的,他还会研究怎么把它简单化,穿衣工作虽然简单,但时间不等人,为了再快一些,他也试过不少方法,比如为了让两三件服装能够一起穿,他会把它们缝在一起,这样一次就能把它们穿好了;又或者把难解难扣的纽扣换成魔术贴,或者拉链。
“导演是按秒数来计算他的时间的,我们就一定要人进来就赶快换他的衣服,一定要把步骤一步步整理好。”采访中,秦志力还分享了一些戏剧幕后的小插曲,比如万一遇到了演员在赶装环节卡顿,达不到导演要求了,或者赶场赶不上了,怎么办?这时舞台监督会提醒乐队在观众不在意的情况下,将音乐拉长一些。
这些小插曲乍听上去并不完满,但结合一部戏的呈现来看,戏外的插曲叠加舞台的戏剧也是十足有趣的,恰好印证了那句话:每一段链条、每一颗螺丝钉都不简单,都是环环相扣的。
赶“戏”
关键词:坚守不易
戏服师的工作相对简单,也并不神秘,只需三言两语就能讲完。但秦志力与记者畅聊了一下午的时间,聊得更多的还不是戏服师的工作,是他对于粤剧的喜爱。
一份工一做就是几十年,他见证了粤剧风风雨雨的点滴过往,看过它盛极一时的风华时刻,也见过它式微落寞的光景,又陪着它走过一个个波谷和高峰。
作为广府大戏,粤剧已有数百年历史。2009年9月30日,广东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岭南地区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比国剧京剧还早一年。
据秦志力介绍,他刚入行的时候,恰逢粤剧发展比较鼎盛的时期,粤剧院在文化公园有四个剧场,“那时候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大家常去文化公园看粤剧。四个剧场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每周都演同一部戏,但每周观众都是爆满。”
后来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了,电视剧、电影、话剧等文娱活动越来越多,对于舞台戏剧的冲击越来越大,粤剧院也开始陷入生存危机大考。秦志力所在的省粤剧院也从原先鼎盛时期的四个团,合并成了三个团,后来直接改成了两个团。
好在粤剧群众基础一直不错,拥趸众多,粤剧人也非常勤勉。为了度过这段低迷期,他们开始尝试多走出去演出,把戏送出去,送到爱看戏的地方。他们走过珠三角,也去过粤西、粤北山区,像电白、吴川等地,他们都会常常过去巡演。
秦志力的心中,“广东粤剧无淡季”,虽然有盛有危,但粤剧始终是岭南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且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它之所以能够广受不同年龄阶层和背景的人喜爱,在于岭南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里的人雄直质朴,这里的文化兼容并包,孕育出粤剧人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和学习戏里戏外其他艺术形式为己所用。
“这才是粤剧最具魅力的地方,它一直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发展革新,才有了今天精彩纷呈的艺术风貌。”采访中,秦志力还提到了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的创新出圈。他说,他是戏服师傅,也是粤剧人,粤剧人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剧在求新求变,服饰也一样,有时候做一点点改变,让戏被更多人喜欢,让赶戏更顺利,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此外,秦志力也提到了戏曲行业传承与发展的隐忧。以他所从事的戏服行业为例,因为管理服装这个部门是舞台几个部门中比较辛苦、繁琐的一个,没人愿意学,没人愿意做,各个剧团都面临这类情况。他说,人才稀缺匮乏一直是困扰戏曲传承的难题,不仅仅是戏服师,也不仅仅是粤剧,整个戏曲行业正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艰难局面。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也会影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如《赤伶》唱的那样,“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词曲唱的是戏文里的“烽火燃山河”,但触动秦志力的是戏里戏外多样的人生路,台上台下各有不同的精彩。
在秦志力的心中,台上唱念做打,台下守衣靴,闲来隐入茶楼,“一盅两件、饮茶看戏”,生活朴朴素素,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情就够了,美好简单。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