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娛樂頭條 1793℃

采寫丨董牧孜

災難會讓人心靈扭曲

新京報:疫情期間,你是怎麼度過的?每天的生活、讀書和寫作是如何安排的?

沈大成:和大家一樣,我過得不好,起碼是心情不好。我起先以為這次疫情和17年前的SARS事件相仿,那我們雖然倒霉,重新再熬一遍就過去了。隨着它變嚴重,我很焦慮。看到一些人,醫務工作者、快遞、志願者,看到好人可以好到這種地步,又深受感動。我想幹活,可每次過了一會兒就發現自己又在看疫情信息。我很想念秩序正常的社會。前天我想吃麥當勞,所以出去買了,街頭空蕩蕩,不出門是為了避險,出門後由於路上沒有人,又給我一種安全感,那一刻我感到心靈扭曲。災難會讓人心靈扭曲,我感受到的只是最小程度的扭曲,身處災難中心的人們,他們的心靈該扭曲到什麼樣的程度。又看到很多商店關着門,門口好像寫了一個看不見的「倒閉」的「倒」字,真為它們擔心。

現在,我已經失去正常的生活、讀書和寫作的節奏了,不過我正在重建它,我想只要花兩天好好地去工作,我就可以恢復過來的。

陳楸帆:跟往常差別不大,只是所有社交和活動都取消了,三四個海外交流活動延期到下半年。反而有了更多讀書、寫作的時間。早上沒有電話會時,10點起床,看新聞,吃飯。下午與晚上寫作,累了看劇和看書,下午1點多休息。看劇與讀書的時間,大概3:1。

我在精力最充沛時寫作。每天都有固定篇幅要安排,此前短篇、長篇的寫作計劃都要推進。一本是與李開複合作,一本介乎非虛構和科幻小說之間的作品,暫定名《2041》,探討20年後AI在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和當下科技進展狀況,簽了企鵝蘭登的全球版權。另一本是我自己的長篇小說《迷幻史》,帶有隱喻和超現實的成分。目前在知乎平台上周更一萬字,上半年會全部完成,再做大的修改調整。

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 陸劇吧

陳楸帆,科幻作家、編劇、譯者、世界科幻作家協會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譯為多國語言,代表作《荒潮》《迷幻史》《人生算法》等。

新京報:這期間在讀什麼書?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選擇這些書?可否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給了你什麼啟示?接下來計劃讀哪本書?

陳楸帆:讀了幾本與疫情相關的書,理乍得·普雷斯頓的《血疫》(也看了改編的劇集),關於埃博拉病毒的故事,埃博拉病毒在華盛頓特區附近險些暴發,但最終沒有暴發。我們當下面臨的境況在書里都有體現:政府在面對一種未知疾病時的猶豫不決和進退兩難,醫護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冒着極大風險、承擔著道義和責任感,以及普通人的絕望心理……你看完會發現,不論是在什麼年代、何種社會體系,人類面對未知危險時的反應都是非常類似的。這本書的結尾發人深省,埃博拉病毒能從黑猩猩身上傳播到人身上,但最終結果是沒有演變成致命的傳染病,命運不是掌握在人類手中。

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 陸劇吧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美] 理乍得·普雷斯頓 姚向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3月版

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也很適合拿出來讀,她探討的問題很有當下性。我們經常用隱喻的方式看待疾病,把那些特別可怕的疾病看作是外來的「他者」,像現代戰爭中的敵人一樣。「把疾病妖魔化,就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的轉變,即把錯誤歸咎於患者,而不管患者本人是否被認為是疾病的犧牲品。犧牲品意味着無知。而無知,以支配一切人際關係詞彙的那種無情邏輯來看,意味着犯罪。」我們的反思不只是在科學層面,人文社會層面的反思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這次輿論中,我們看到對病人、武漢人、湖北人,包括醫護人員的污名化,也意識到權利的邊界、非常態的社會管控,網格化管理等都需要反思。

還讀了阿道司·赫胥黎的《重返美麗新世界》。他在《美麗新世界》出版20多年後,又補充了一部分非虛構的分析,論述未來發展的種種預測、人口過剩、民主或獨裁體制里的宣傳、現代科技導致的集權以及集權國家如何經由精心設計的「藝術」方法來介入每個個體的存在。

沈大成:我先在看約翰·勒卡雷的《史邁利三部曲》,原想趁長假看一本聰明的、頁數很多的書。後來我沒有心情看這個。這兩天,我又看了一點《2666》,第四部分「罪行」,全部是婦女被殺案件,地點是墨西哥聖特萊莎市,時間是從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女性接連不斷地被殺害,波拉尼奧足足寫了兩百多頁。它和我們現在的狀況有相似之處不是嗎,人接連死去了,「兇手」是冠狀病毒。於是我想,我們有可能像波拉尼奧這樣寫嗎?將死亡故事一個接一個寫出來,那會寫成多少頁呢?我們據官方記錄,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死去1666個同胞了。接下去我有點想看《末日巨塔》,關於基地組織與「9·11」。

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 陸劇吧

沈大成:作家,文學雜誌編輯,在《萌芽》雜誌開設有短篇小說專欄「奇怪的人」。著有短篇小說集《屢次想起的人》。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名單作者。

惡靈以人類的悲痛作為養料

新京報:最近看了什麼電影或電視劇?為什麼選擇這些影片?

陳楸帆:看了湯淺政明的《別對映像研出手!》,一群中學生在學校里想要做動畫片的故事。湯淺政明把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了,主人公腦海里的虛構畫面並置和交錯呈現。基本上把湯淺政明的所有作品都看了,從早期的《心理遊戲》,到去年在上影節看《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我對他的創作理念感興趣,是一種純粹的想像力狂歡,這是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更需要的東西。

今年的奧斯卡也全都補完了。《極速車王》《小丑》《1917》《好萊塢往事》《喬喬的異想世界》《婚姻生活》……今年的奧斯卡是個「大年」,影片水平平均,每部都在自己類型中算比較優秀的。我是多年的奉俊昊粉絲,《寄生蟲》把類型元素做到極致,而「類型」是跨越不同語言文化取得最大公約數受眾接受和情感共鳴的必要條件,他走了非常聰明的一條路。去年的《燃燒》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講法,它更有文學性、含蓄和有韻味,但沒有拿獎。每部片子有自己的命。《寄生蟲》拿獎代表着韓國電影整體的成功,它是一步步被推到這個高度的。當然拿獎不會完全依靠一部影片的藝術成就,奧斯卡本身就是政治意味很強的獎項,沒有一個獎是絕對去政治化的。

在追HBO的美劇《局外人》,史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的懸疑奇幻劇。《局外人》也有很強的「疾病的隱喻」,這種疾病以惡靈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傳播到哪裡,就把仇恨帶到哪裡。惡靈以人類的悲痛作為養料,於是一家人以各種方式離奇去世。這讓人想到這次一人感染,家人也感染,最後相繼離世的情形。這種衝擊巨大的悲劇,發人深省。

沈大成:《瑞克和莫蒂》,是非常好看的成人動畫劇集。有粗口、暴力、性、種族歧視,有政治不正確但我們日常會想、背地裡會對親密朋友說出來的話。它很不吝嗇地把高級的想像,很密集、快速地演繹一通,而不是只用一個點子,稀釋出來一大堆。主角是浪蕩科學家瑞克和他的外孫莫蒂,他們穿梭在平行世界,都不能說是去冒險,而是招惹是非。剛開始看時,我想知道,它瘋狂和好笑後面的傷感是哪兒來的。網友告訴我,是孤獨。另一個網友進一步說,是絕世孤獨。

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 陸劇吧

《瑞克和莫蒂》第一季劇照。

我看了一集非常傷心,那集講在某個星球上,每個人被同化成「聯合體」,身體是不同的,但他們其實是同一個人。看過這集後,就看到一個湖北人寫他媽媽去藥店買口罩,媽媽看到一個老人在問店員,能不能把50個一盒或者10個一袋的口罩,拆出3個賣給他,因為他只有十塊錢。藥店說不賣。於是這人寫他自己很難受,他想到年輕人還可以買到防護用品,但老人,尤其是沒有子女的,沒有經濟來源的,甚至流浪者,他們該怎麼辦?他這樣寫:「在最近恐慌的氛圍中,我想到明天是除夕都覺得很驚訝。」我就是除夕夜看到這段話的,真的很傷心,覺得那個老人和我就是聯合體的關係。

新京報:是否有在寫作或翻譯什麼作品?在這個特殊時期,做這項工作是否有何特殊感受?

陳楸帆:在翻譯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故事集》,預計今年出版。在大家普遍情緒激動的幾天里,我也難以集中精力,信息太多,從專家意見、有效藥物,到武漢當地醫務人員、紅十字會病人,包括我自己在武漢的朋友……這些信息會讓你在情感上超負荷,不是單純的憤怒、悲傷、困惑,而是各種情緒的混合體。我現在會控制自己去看這些消息,起床和吃飯後看新聞,轉發帖子,不再像以前那樣一整天都不停刷新聞。

沈大成:小說寫了3500個字,進度落在了很後面,我慚愧和焦慮。由於外部世界發生了巨大的事情,我自己的事情沒有按時按量地做好,很奇怪,心中又有一點坦然,我被控制了,被波及了,可能由此產生了對自己不必負責任的解脫感吧。不過雖然速度慢,我也在持續工作,沒有一天完全地鬆懈。

疫情把我們從幻覺中震醒過來

新京報:你對疫情有持續關注嗎?是否有做日常的記錄和觀察?

陳楸帆:持續關注,有些豆瓣的豆列會圍繞疫情報道、網絡個人日記做整理歸類,我會將其中一些文章收藏起來,或截圖保存。

沈大成:每天都看很多,看很久。也很關心「鑽石公主號」郵輪,它像一顆小的地球,它有它複雜的情況,日本人也很為難,現在確診355例新型肺炎,如果它能解決難題就好了,好像也能給我們帶來寓言式的安慰。

除了湖北和我所生活的上海以外,我關心黑龍江鶴崗的疫情,每天都要看一看那裡的數據。有個船員用五萬八千塊錢在鶴崗買了房子,順利擁有了房產,他被報道以後,帶動了鶴崗的房價。這個人有很特別的形象,是很飄逸的,很聰明的,做事有自己的辦法,有點脫離我們的世界。鶴崗現在有5個病例了,這個人還好嗎?

新京報:對於這次疫情的暴發和應對,你認為最需要反思的是什麼問題?是否有什麼政策建議?

陳楸帆:沒有哪個方面不需要反思,要做全方位的反思。疫情給我們提了個醒,抗擊風險的能力需要提上議程,尤其是在個人層面。你的工作一旦停擺,有沒有自己生存下來的能力?很多人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距離這種所謂的「休克」狀態可能非常近。「休克」狀態一旦到來,我們該做什麼樣的準備?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在什麼樣的城市?一次疫情讓你看清楚很多東西,基層管理、民眾素質、契約精神、資源調配等,所有一切都需要考慮。房地產市場可能會重新估值,泡沫會破。有些人已經開始囤物資,買戰備糧食,買能存放好幾年的罐頭食品,此前我們會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

新京報:在防疫期間,你有沒有值得推薦給讀者的書?可以是實用類、知識型的,也可以是有助於人們精神安頓的,請說出你的推薦理由。

沈大成:現在看看科幻小說蠻好的。最好是一個懸於宇宙中的危機,一個不是那麼切身的災難,故事從那裡開始講述,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可以讓我們不太緊張。我最近看的一本是《遙遠地球之歌》,其實是兩個多月前看的,不過總是想到它。它寫的是從地球出發的飛船降落在異星上,異星上的子民也是地球人的後代,兩組人類文明重逢了。當看到從日本運來的救援物資上寫着「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我又一次想到這本小說。

陳楸帆:關於疫病的危機,科幻小說里一直都有表現。比如美國作家迪恩·庫恩茨

(Dean Koontz)

1981年發行的小說《黑暗之眼》

(《The Eyes of Darkness》)

中就提到過「武漢病毒」。不過我覺得畢淑敏小說《花冠病毒》這次走在了科幻前面。她從事軍醫工作20年,曾趕赴「非典」第一線深入特別採訪,《花冠病毒》里描寫了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和英勇抗擊,種種描寫非常真實。

疫期讀書⑲丨陳楸帆×沈大成:抗風險能力培養需提上日程 - 陸劇吧

《崩潰: 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美]賈雷德·戴蒙德著,江瀅、葉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2月版

除了《血疫》,還有兩本《崩潰》。一本是賈雷德·戴蒙德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這本書用案例研究,指出當一個社會面對其複雜的環境問題,如何做出應對和決策,以及人類容易犯下的錯誤。還有一本是克里斯·克利爾菲爾德和安德拉什·蒂爾克斯的《崩潰:關於即將來臨的失控時代的生存法則》,作者用複雜性科學裏的問題分析,解釋為什麼高度複雜的現代社會容易崩潰?因為現代各個環節的聯繫過分緊密,導致每個環節之間沒有足夠的容錯率作為緩衝,線性關係之中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其他部分,產生蝴蝶效應。如何避免系統崩潰?這本書對當下有非常好的警示作用,不論是在公司、社會還是文明的層面,我們都可以通過使系統更透明,簡化層次,獲取多元視角及聽取圈外人的意見等等方式,避免崩潰的發生。

記者丨董牧孜

編輯丨徐偉、李永博

校對丨何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