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金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過去我們看過太多所謂的「金融背景」,摩登男女錦衣華服,幾個億的項目掛在嘴邊,卻彷彿是小孩穿大人衣服的過家家。
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出品的新劇《城中之城》早早展現出足夠的底氣。股市震蕩、資本入局、高管車禍,開局環環相扣的敘事,不僅牽出局中人千絲萬縷的關係,也道出了以于和偉扮演的趙輝為代表的中年金融人遭遇的巨大壓力。而順着白宇帆扮演的職場新人陶無忌的故事線,更多普通人可感的「班味」撲面而來:沒有人脈容易被「發配」櫃檯,存款指標的完成居然有「潛規則」,身邊不顯山不露水的普通同事竟然有大靠山……無怪乎最近社交平台頻現網友調侃,稱該劇「分分鐘將你帶回上班場景」。
好在,今天的觀眾大多任性,越說「別看」,他們越是追得起勁。這起勁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真實。追劇至今,《城中之城》最好看的還是對人的刻畫,從一個人牽出一張人際關係網,從一件事延展到不同的選擇,最終拷問人們在這個規則鮮明卻又充滿誘惑的金融之城的生存之道:當職業準則捲入金錢利益、人情糾葛,你站在哪一邊?
標準答案呼之欲出,但《城中之城》用趙輝的故事,細膩道出在現實背景下,要交出完美答卷到底有多難。趙輝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年輕時就在恩師戴行長的栽培下小有所成。然而人到中年,想要在這個平台上更進一步,他卻難免面臨「獨善其身」與「隨波逐流」的兩難之選——想做好扶持小微以及科創企業的「陽光計劃」,卻一再被質疑「吃力不討好」;他自詡「青青陵上柏」不願走偏門,轉眼遭遇空降領導晉陞無望。生活中,女兒眼疾的加重、醫藥費的捉襟見肘,也讓他如履薄冰,連突如其來的資助都顯得面目曖昧,用心難辨。他處處抵抗,卻又處處碰壁,陡然之間恍惚自己一直堅持的「一塵不染」,意味着怎樣巨大的代價。
於是,趙輝身上這件曾經被他百般愛惜的「白襯衫」,終於開始變灰。說來也妙,這兩年表演往往大開大合的于和偉,這一回相當內斂,甚至時不時流露出一些中年人獨有的憂傷與脆弱,連眼淚都是說來就來。再加上暗暗咬緊的後槽牙、被打擊後努力切換的微表情,于和偉不僅成功洗掉了影視劇里中年精英容易粘上的「油味」,也將人物的異化演出了生活的質地,讓觀眾心痛之餘又有警醒:不要高看自己的驕傲與自律,也不要小看環境的侵擾。守護「白襯衫」的純粹,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一個有趣的題外話是,央視今年以來陸續播出的《繁花》《追風者》和《城中之城》都有對金融市場的描繪,更牽連出一系列有關於行業健康的思考與討論。這大概也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力量,不僅僅是記錄或戲說,而是眾生的故事,給出對過去的反思,對當下的提醒,乃至於對未來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