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人生中第一場戲劇應該是什麼樣的?11月9日和10日,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寶寶啟智劇《萬物都在變》在馬蘭花微劇場上演。
改造後的馬蘭花微劇場,觀眾席半環抱着舞台,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觸手可及。演出開始前20分鐘,已有一半觀眾陸續入場。與大部分舞台劇不同,本場演出的觀眾基本是1-3歲的小朋友,還在牙牙學語階段,不能理解複雜的台詞。
年輕家長帶着孩子觀演
如何擊中這群特殊的小觀眾的心?變換的色彩、溫柔的風、可愛的長頸鹿和柔軟的抱枕在舞台上輪番出現。5位演員身着白色連體衣,帽子和衣服上也有鮮艷顏色的波點,第一時間抓住小朋友的視覺。
導演劉曉邑就是要通過聽覺、視覺、空間知覺等感官刺激,全方位地激活寶寶們的世界,「改變,是自然界生命、事與物的基本特點,既是萬物存在的本質,也是時間流逝的見證。但是這些道理,我們不需要現在就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為他們建立起一種觀察、感受、思考的通道。」
演員身着有鮮艷波點的白色連體衣
擅長用肢體語言表達的劉曉邑用現代舞,輕巧好玩的玩偶,抒情緩慢的音樂充盈舞台環繞觀眾,不僅讓寶寶感受到被媽媽溫暖的手環繞,同樣也為成年人帶來治癒感,彷彿置身柔軟的抱枕中,回到最初的懷抱,回到生命的起點,感受媽媽的溫暖。
在《萬物都在變》的故事裏,有時天晴有時下雨,太陽與月亮會輪流出現,四季會交替帶來不同的感受,寶寶會長出新牙、個頭越來越高……在舞台上,每一幕的變化十分自然,觀眾不會覺得是在看劇,而是在氛圍中感受生活中的無常變化。
「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然的,無形的、抽象的內容反而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萬物都在變》沒有具體的故事,表達的是一個抽象的哲理。談及選擇這一主題的原因,劉曉邑說。身為一個3歲孩子的爸爸,他笑言自己現在更了解低齡寶寶了,「我們不是要讓孩子理解什麼,在劇場中給他們獨特的體驗就夠了。」
觀眾與長頸鹿互動
《萬物都在變》是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的第一部啟智劇,取材自同名繪本。此前,中福會兒藝的演出大都是面向4歲以上的兒童,但也經常有家長帶3歲左右的小朋友前來觀演。感受到更小年齡群體觀眾的觀演需求,今年,中福會兒藝攜手導演劉曉邑排演了這一啟智劇。
「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很豐富,充滿各種電子產品、各種學習興趣班。我們想在劇場里讓孩子們的生活『少』下來,『慢』下來,在這一小時里回歸與人、物、音樂的真實接觸。特別是低幼的孩子,他的交流和表達更多依靠觸碰和肢體動作。我們要做的就是延展他們的表達。」 院長沈莉表示,《萬物都在變》是劇院首次做低幼啟智系列劇目,「正好配合我們場域升級重啟,也想把新的作品和理念展示給一直以來支持和等待兒藝的觀眾們。」
家長們也很期待這部新作,從中福會兒藝預告開始,就有許多留言詢問演出信息。「這是我們第一次帶寶寶看演出。」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1歲半的女兒剛進入中國福利會託兒所,看到演出信息,他們覺得很適合孩子,就買票前來觀演,「平時在家經常給孩子讀繪本、聽音樂,但沒機會接觸這種畫面感強烈的表演,這次兒童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小女孩認真看完了整場演出,甚至在演出中想要去追長頸鹿,這讓袁先生很欣慰,「演出整體沉浸感很不錯。」
首演結束,劉曉邑立即帶着演員們開始打磨細節。例如首場演出有兩個轉場燈光全部熄滅,有些小朋友有些害怕,劉曉邑決定在以後的演出中取消黑場,「就亮着燈光換景」,「每一場演出後我們根據觀眾的接受度都會做微調,爭取最好的效果。」
據悉,《萬物都在變》首輪4場演出已全部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