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橙小白
本文由:橙子沫沫(Chengzi-momo)
授權發佈
1
我認識A已經6年了。
我認識A的時候,她才剛剛生了大寶。那個時候還是夏天,她穿着一條斑斕的長裙,着一雙白色高跟涼鞋,舉手投足之間都是滿滿的優雅。
我跟她聊天,你怎麼白天也出來遛娃。
她說,辭職了,在家管孩子了。
我說,我可不敢辭職,總覺得以後再重新找工作,會不好找。她說,我那個行業,再重新去上班,機會也是很多的。
在後來的6年里,我就沒有看她再去上班了。經常帶着寶寶,身邊總有很多媽媽們跟她聊天,攀談。第一個寶寶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她又順利地懷上了二胎。
看着她開開心心地懷孕生下二寶,總覺得好像帶娃的日子在她那裡特別愜意。
那天我看見A正在因為第二個小子不肯回家吃飯,在那裡吼他。A滿臉的疲倦,沒有化妝,皮膚也很晦暗。
看她氣急敗壞的樣子,我就上前安慰她。我跟她聊天,你說當了全職二寶媽媽是什麼感覺。
A氣呼呼地說,真是的,當媽當到最後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了。
咦,真的是。
2
A辭職以後,天天帶娃,也很難出門。A慢慢地和之前的同事、朋友聚會就少了。
但熱情開朗又喜歡幫人的A身邊總是有很多小夥伴,她們是遛娃的時候自然認識了的其他媽媽。
在因為娃而認識的關係里,娃當然是站在了關係里的第一位咯。
娃3歲前在小區遛娃,大家看見你,大部分不知道你是誰,但是總是會嘹亮地喊出娃的名字。於是A就成了娃的附屬品,某某媽媽。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稱呼還特別不習慣,心裏嘀咕了半天:
這個娃的名字也是我造出來的,娃也是我生出來的,怎麼最後我成了某某媽媽,成了我作品的附屬品。
剛生大寶的時候,我還想過:我這麼重要的一個生產者,我的娃不該直接稱呼為——某某之孩,才能顯現我地位的尊貴嗎。
但等娃上了幼兒園後,這某某媽媽簡直更加名正言順。老師這麼叫你,同學家長也這麼叫你。
不管你和其中一位同學媽媽再怎麼可以一起喝酒罵老師、罵老公,甚至可以同床而卧(一起帶娃旅遊的時候)她也依然頑固地稱呼你,某某媽媽,而不是你的名字。
3
之前接到很多電話,大都是,某小姐,請問你對某個投資項目是否感興趣。某小姐,我是某某健身中心的。某小姐,你最近有考慮換工作嗎?
但隨着娃上了幼兒園,每天開始接到的電話就是:
某某媽媽,我們是####美術學校的
某某媽媽,我們是###線上英語的,我給你家娃送上一節免費英語課。
某某媽媽,我們是$%@#思維的,帶你家娃來一下吧。
源於網絡
最神奇的是,每天上得最多的淘寶,居然也慢慢地在首頁推送的全部是母嬰用品。這滿滿一頁的尿不濕奶粉,就像電腦在扯着嗓子大聲對着你喊,某某媽,快來買啊。
最後的最後,在樓下水果店裡拼團,小A說她也習慣性地簽名某某媽媽,去瑜伽館鍛煉身體,也開始自己稱呼自己為某某媽媽,甚至在小區業主群里聊公事,她也主動介紹自己是某某媽媽。
我聽着她的訴苦,就奇怪地加了一句,你應該是某某+叉叉媽媽,因為你應該是二寶媽媽了。
我得到了她一百個白眼。
4
最近追了一本我我深愛的男人拍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嘿嘿,二碩的劇,我基本一本不拉。但這次他的劇讓我有點詫異,因為講的是姐弟戀,被戀的女主37歲比二碩足足小了七八歲。
劇中的女主,還是一個有着孩子的離異媽媽。
這部劇看得真是讓無數媽媽們心塞塞的。老公有了小三,女主被無情拋棄了。她不得不去重新面試,可是長達7年的家庭主婦時間,這斷工斷得太厲害了。她找了五十個工作,但沒有一個單位願意聘請她。
他們想,我能聘請你來做什麼呢?你不會甘於做一個普通職員的。但是我也不可能給你一個組長的職位呀。
她最後自動降低了面試的要求,才獲得了一個出版社的打雜崗位。這份工作,她幹得特別用心。
女主在自己幫忙出版的書上,第一次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她開心地把這本書親了又親,然後說,我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
5
名字對我們來說,可是有意義的。
對艾,我們一出生下來,這個名字幾乎是你界定自己和區分周圍事物的第一個詞。
別人喊了你的名字,才代表着對方看見了你。你才知道,嘿,原來我這一團東西被看見了呢。
所以剛剛開始被喊成某某媽媽的時候,我很不習慣:那個說話的人,你根本沒看見那個最辛苦付出的媽媽。
職場媽媽,在工作家庭幾個場合切換之下,有時候媽媽們的失落感還不會這麼強烈。
但全職媽媽就不同了,因為她所生活的世界裏,周遭的人都是看不見自己,只能看見寶寶。
看不見帶來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是很厲害。
我的那個朋友A後來告訴我,帶娃這麼多年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
她的事業心爆棚了。原本就非常優秀的她太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了。
6
這個故事到後來你們也猜到結局了。
朋友A事業心爆棚的結果就是,後來自己開了一個繪本館。她白天開店,晚上帶娃,每到節假日,除了管孩子,還要經常帶繪本館的孩子寫生。
所有的工作文案和計劃書,都是在兩個娃睡覺以後,也就是半夜10點半以後完成的。
日子過得更辛苦了。我常常有點覺得她過於跟自己過不去了。有時候看着她的白髮有點多起來了,皺紋也開始有了。
但是她樂呵呵的笑容又回來了。朋友圈的自拍照里,她也更加顯得從容。
她還是那個熱情愛幫助人而且性格開朗的媽媽,天生就吸引了很多孩子們在她身邊。
所以她的小繪本館開得還挺成功的,每天都有小區里的孩子們跑去繪本館裏玩,聽她講故事,讓她教着怎麼做手工。
她有空的時候會自己練字和畫畫,每次在朋友圈裡曬出她當日畫作的自拍時,後面的那個簽字,顯得格外跳脫。
好像要從那簽名里,大聲地向觀眾大吼一聲,嘿,我在這兒呢。
她的團隊也越來越壯大,從一二個教師加入,到現在已經有近十個老師了。
小繪本館現在打算開第二家分館了。
不過,她依然還是那個某某媽媽,因為孩子們都習慣叫她館長媽媽了。只是在小團隊里,每次大家開會的時候,她的名字又回來了。
7
我常常想起《唐頓莊園》里,繼承人馬修(又是一個我愛的男人)遭遇車禍身亡(然後我就棄劇了)
他那個睿智理性的媽媽悲慟,但沒有嘶聲力竭的哭泣。她只是哀傷地對前來探訪的朋友說,我最難受的是,我再也不是一個媽媽了。
我看劇的時候才剛做媽,挺詫異這種感受的——為什麼對媽媽身份有着這麼深的眷戀。
如今當了6年媽媽,做了兩個孩子媽媽以後,竟然開始有點捨不得失去這份TITLE。一部分是因為習慣,更多的是因為媽媽二字,讓我們得到了更多。
懂得了脆弱,懂得了依戀,懂得了共情,懂得了無條件的愛。
我本來是想着要規勸:我們做媽的人,再怎麼都要在茫茫娃的海洋里,努力抓住自己的名字。
但是寫到最後的時候,卻發現:那些依然還是某某媽媽的人,仍然也是可以是優秀和令人驕傲的。他們的名字依然被很多人記住了。
比如A。
對每個媽媽來說,頭上都頂了兩個TITILE。一個是媽媽,另外一個是你自己。
如果如今做跨界的斜杠青年是潮流的話,那麼每個媽媽都是一個驕傲的斜杠青年,一個靈活的跨界能手,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