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音樂是連接人類情感最好的方式

娛樂頭條 4506℃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明 張妮 陳茜 冀昱樵】近期,第二屆「北京香港學生清華暑期音樂營」在清華大學舉行,有「東方帕格尼尼」之稱的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對30位來自北京和中國香港的非音樂專業學生進行為期7天的音樂訓練,並在北京和香港兩地舉行兩場音樂營彙報演出。近日,呂思清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他與小提琴長達半世紀的深刻羈絆,談到在擔任青島耶胡迪梅紐因學校校長後,由職業演奏家向音樂教育家身份轉化的心路歷程。

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接受《環球時報》專訪:音樂是連接人類情感最好的方式 - 陸劇吧

呂思清

弦上風月,指尖文章

呂思清1969年出生於中國青島,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師從王振山;11歲被俄羅斯猶太裔美國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進入其創辦的有「天才音樂學校」之稱的耶胡迪·梅紐因音樂學校學習。

「你肯定想像不到,我之所以選擇小提琴,與音樂氣質之類的東西沒有任何關係——完全是經濟所迫。」被問及選擇小提琴的原因時,呂思清莞爾道,「我父親最喜歡的樂器其實是鋼琴,他在大學時學過一段時間鋼琴,所以他特別希望他的孩子都彈鋼琴,但出於那個年代的歷史原因,我們家裡沒有那麼多錢買鋼琴——那時候工資才幾十塊錢,買一架立式鋼琴可能就要1300—1500元人民幣,而小提琴更便宜,只要三四十元。」

呂思清於1984年回國繼續深造。1986年,17歲的呂思清代表中國前往意大利參加國際四大小提琴比賽之一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獲得金獎,打破該獎12年空缺記錄,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東方人。國際媒體將呂思清稱作「東方的帕格尼尼」,他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版本」。

時光猶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自其指尖流瀉的高山流水之音已繞樑半世紀有餘。「父母把我引入音樂世界中,加之我從小練習取得了一些成績,令我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因此我特別慶幸,生活當中有音樂這個不離不棄的朋友永遠陪伴着我。」呂思清說,「我參加了兩次清華音樂營,這一次的學生比較年輕,以中學生為主,讓我看到了現在這些有才華的學子們對音樂和人生的態度。」

「這一次的學生並非出身音樂專業,但他們整體演奏水準很好,對自己的表達很有信心。他們作為普通中學的學生,能有這般音樂水平已然值得嘉獎,其中有些甚至完全可以媲美專業學生。」呂思清評價道,「在舞台上,技術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也好,對於音樂的表達尚不夠充分也罷,演奏者只要能勇敢地在舞台上表現自我,就非常優秀了。包括音樂表現在內的很多事情都是要有冒險精神的,當你大膽用音樂去敘事,得到的回饋自然更好。」

「不是『名譽』,真是校長」

當《環球時報》記者提及呂思清2022年擔任青島耶胡迪梅紐因學校「名譽校長」的話題時,他笑着糾正:「不是『名譽』,我真的是校長。很多人以為我就是掛個名,不參與學校的具體事務,但其實我參與了很多。學校建立以後,這幾年我飛往青島的次數變得更多了。」

「他們在學校都叫我呂校,很親切。」呂思清開玩笑道,「我印象最深的事是開會多了——我真的是校長,我得開會。」

「去青島耶胡迪梅紐因學校當校長這件事情,確實有點夢幻,促成這件事的緣分也很有意思——因為小時候我被梅紐因先生挑選到他英國的學校去上學,這所學校前幾年要在英國之外建一所姐妹學校,地點恰巧選擇了青島,我正好又是青島人,所以別人就說『青島耶胡迪梅紐因學校的校長非你莫屬,別人誰當都不合適』。」呂思清說,「想來也很奇妙,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說,你表達一首作品、講一個故事,要動人、有情節、有細節,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一個讓大家永遠記住的奇妙瞬間,我當校長就是這麼神奇。」

對於從演奏家到教育家的角色轉換,呂思清表示:「我在慢慢轉型中,現在還不能把我稱為一個真正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或者音樂教育家,我屬於兼顧狀態,80%甚至90%的時間在演奏,剩下的20%—10%在授課,當然中間有很多部分是重疊的。」

「音樂教育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在我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我的老師都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包括我父親。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良師益友是不可或缺的。我在音樂上取得的這些成績,跟老師、同行以及聽眾的支持幫助是密不可分的。」呂思清說,「我已經拉琴50年多了,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舞台上的演奏、對音樂的追求,我覺得是時候把這些經驗、感受傳遞給下一代了,因為音樂是一定要世世代代傳承的瑰寶。你從來不曾真正擁有它,你只是替下一代保管它。我已然擁有如許美好之物,若不把它傳授給下一代是非常可惜的。」

普及音樂,風起青萍

「音樂是連接人類情感最好的方式。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我的老師之一梅紐因先生說的,我非常認同,我覺得也許沒有什麼能比音樂更好地連接人類情感,連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讓他們互相了解,教學相長,見賢思齊。」呂思清說,香港學生在自我表現力上更開放一些,更加敢於去展現;內地的學生在技術等方面比較紮實一些。

他說:「香港學生對內地的了解可能沒有那麼深刻,也沒有很多機會來參觀,所以這次音樂營,不但讓他們在音樂上跟內地學生進行交流,還安排了一些文化體驗活動,包括去國家博物館、北京前門這些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感受內地文化,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有趣的經歷。很多香港學生一開始都不怎麼敢說普通話,還是習慣於說英文或者粵語,但是後來跟內地學生交流多了,他們普通話就說得多了。」

「篩選拔尖人才固然要緊,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音樂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中國目前的音樂普及事業做得可圈可點。」呂思清說,現在琴童很多,包括師資力量在內的音樂學習條件也比原來好很多,「因此即使是業餘琴童,表現也比我在前10年看到的更專業一些,說明中國又成長起來的這批年輕老師具有比較高的職業素養,對音樂的教授更加全面、規範,學生們學起來也得心應手。他們並非一定要成為音樂家,關鍵的是喜歡音樂、學習並掌握這門樂器,讓音樂可以陪伴他們終生,這對於其素質的全面發展乃至未來從事的其他職業都大有裨益。」

而普及音樂,傳播文化,並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風起於青萍之末。可能一個細節就會影響你的人生。」被問及音樂生涯的未來規劃時,呂思清表示,「我希望從細微之處着手,讓古典音樂真正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和心靈之中,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動人之處。我參與了很多跨界活動,包括跟新青年樂團的演出、與法國二胡演奏家合奏《梁祝》等國際活動,我希望把音樂之美通過不同渠道傳遞給世界。」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