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璐怡
每一份付出,都是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堅守,每一個收穫,都是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和貢獻。11月11日,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我省慶祝第25個中國記者節暨頒獎報告會在杭州舉行。第18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第3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者、2023年度浙江新聞獎部分獲獎代表上台接受褒獎和祝賀。
今年,浙江新聞界喜獲豐收,全省共有640件作品獲浙江新聞獎。剛剛揭曉的第34屆中國新聞獎、第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中,我省共有23件新聞作品獲獎,我省楊川源同志榮獲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獎總數量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名列第一,並創下了歷年浙江獲獎數量的新紀錄。
這些作品何以打動人?在創作背後有哪些故事?報告會上,獲獎代表、先進新聞工作者先後分享了他們的思考和感悟。
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關於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後,浙江日報於2019年改版推出沉浸式體驗報道新聞專欄《親歷》。欄目聚焦講好浙江人民踐行總書記囑託的生動故事,挖掘浙江人民圍繞中央、省委中心工作的創新實踐,體驗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推動采編人員踐行「四力」、轉作風改文風。
「當體驗過沉浸式採訪帶來的那種震撼,就不會再允許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懈怠,甘當一個『搬運者』。」第34屆中國新聞名專欄、浙江日報《親歷》欄目主創代表霍建虹說,親歷敘事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多的是質樸平實的文風,「因為有了堅持行走的雙腳、第一視角的觀察、與人民群眾共情的思考,筆尖自會流淌出鮮活的作品,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
5年來,專欄的主創人員邁開雙腿,走入山村海島、企業學校、社區街道,與群眾同勞動、共甘苦,采寫稿件近千篇,出版了460多期。
創新講好總書記故事、闡釋好總書記思想,是浙江新聞界一直努力的方向。去年8月,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日報、浙江衛視等省級主要媒體在重要版面和時段開設「第一視點」專欄,通過創新新聞報道方式,循跡溯源,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呈現浙江貫徹「八八戰略」的生動實踐。
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是浙江日報「第一視點」開篇之作。儘管已經過去了一年半,主要作者之一的王世琪對采寫經過仍歷歷在目。安吉余村是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並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地方,老典型怎麼講出新故事?剛接到任務時,包括他在內的三位作者,「心裏都沒底」。
為此,他們長駐余村近一個月,採訪對象達數十位。採訪結束,稿件成稿又先後經過15次大大小小修改,最終見人見事見細節,生動呈現了在總書記思想指引下,余村18年來走過的綠色發展之路。王世琪說,《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文孕育誕生的過程,不止是一次新聞采寫過程,也是他們錘鍊「四力」的過程,更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
這次采寫也讓他感悟到,一篇優秀的「第一視點」報道,一定是紮實採訪和精心打磨的結果;一定要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思想的高度;一定要跳出浙江看浙江。
從浙江走向全國的,還有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花開中國——百家融媒體『楓橋經驗』60周年調研行」系列報道。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創新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牽頭髮起、精心策劃實施了這一國內縣融首個超大規模新聞行動。行動聯合全國100多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全媒體報道200多篇,全網點擊量超億次。
「諸暨是『楓橋經驗』發源地,我們融媒體中心有責任、有義務把這面旗幟高高舉起。」主創代表徐林煥在分享中表示,「花開中國」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一次破局之戰,通過精心策劃、主動出擊、探索協作,打破了縣域媒體界限。在實際操作中,中心各平台骨幹盡銳出戰,走進20多個省區市,深入基層社區、田間地頭,最終形成系統完整的全媒體調研成果,使得作品既有新聞的生動,又有調研的厚重。
破局,也是當下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傳統媒體人如何突圍?
第十一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選手、寧波廣電集團記者邵亦琛講述了自己在製作「寧波的哥姚師傅」系列視頻過程中收穫的感悟。「傳統媒體時代,我們似乎是把故事講給『一群人』聽,而新媒體時代,聽我們講故事的不是『一群人』而是『每一個人』。」在她看來,找到打動人的情感連接,就能實現雙向奔赴、同頻共振。也正因如此,「寧波的哥姚師傅」的3個視頻最終全網點擊突破了14億,點贊量突破1000萬,真正實現了正能量變成了大流量。
新時代記者轉型之路怎麼走,同樣是第18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浙江衛視高級記者楊川源一直思考的問題。
話語怎麼轉,思路怎麼轉,方式怎麼轉?23年來,為了找答案,她走田埂、進車間;戰高溫、迎颱風;過草地、上高原……「辦法只有一個:蹲。」在急難險重的第一線、在改革發展的第一線、在融合發展的第一線,她始終堅持蹲下去。也是在蹲下去的過程中,她和團隊完成了《「並村」之後》《陳立群的最後一次家訪》《數字化改革之道》報道,並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如今,她依舊在「深蹲」一線,並在單位支持下在全省十一地市共建「基層觀察點」,帶動更多市縣記者到基層抓內容、做傳播。
報告會現場,掌聲陣陣。優秀新聞人代表的分享,讓參會的所有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職業有了新的思考,也有了更多力量。就像楊川源所說,「他註定要比一般人走更多的路,見更多的人,吃更多的苦」,但也因此「才能傳遞出更多美好、更多力量、更多相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