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電影頻道又重播電影《大進軍》。前天播放了《南線大追殲》;昨天播了《解放大西北》。這個系列在上映後不久就都看過一遍。感受是,《大進軍》和《大決戰》比起來,低了不止一個檔次。對比《大進軍》系列,再次印證了《大決戰》是目前中國戰爭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大決戰
《大決戰》看了不止一次,每次看都有新的發現和感受。不知道是導演們想創新,還是創作態度不嚴謹、隨心所欲。我個人看過《大進軍》之後,不會再有想完整再看第二遍的想法。
《大進軍》這個系列由四部電影組成。先說《解放大西北》。
解放大西北
在史詩影片中允許虛構人物,虛構人物是為了推動劇情的需要,但人物設定即使不討喜也不能讓人生厭啊!《解放大西北》虛構的兩個人物恰恰犯了這個毛病。
就說影片中虛構的大個子連長,出場時形象還是不錯的,威武勇猛中帶着魯莽。自從因為殺俘虜被彭德懷批評並降為排長後,整個人形象就變了,只要開口,必是把「排長」兩個字掛在嘴上,好像時時在提醒大家,他是被降職當排長的。像個怨婦。軍人「祥林嫂」的翻版。
本排長
一排長
排長
又是本排長
還有一位女特派記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劇中都是軍人,生生安插進一個女演員湊數的。咋咋呼呼的,還經常出現在最前線的戰壕和掩體里,感覺就是添亂來的。
特派記者
在掩體和團長爭執
在戰壕里
一個電影有兩個主要人物讓人生厭,這電影還怎麼看?
再說《大戰寧滬杭》。個人感覺是這個系列最差的一部。劇中有很多當年親歷者的採訪,壞就壞在這兒。一會兒是採訪,一會兒是演劇情,還時不時插入紀錄片影像,讓人時不時地齣戲。感覺就是一個「亂」字。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象徵手法的濫用。有一組鏡頭不由得不吐槽。有一對軍人夫婦,女的在戰地醫院生孩子,男的帶領戰士們在前方衝鋒。一會兒是女人扭曲的臉和撕心裂肺地喊,一會兒是男人在硝煙中衝鋒的畫面,來回切換,感覺足足有幾分鐘,就是這兩組鏡頭來回閃。然後,男的犧牲倒下了,同時女人把孩子生出來了。
女的在嘶喊
男的在戰鬥
孩子出生了1
這組鏡頭看着讓人煩躁,絲毫也沒有美感。導演這種象徵性的手法用得太蹩腳了!
《席捲大西南》拍得中規中矩,槽點不多,亮點也不多。感覺宋希濂這個人物塑造得還不錯,能記住的就是這個人物形象。
《席捲大西南》中的宋希濂
個人認為《大進軍》系列四部影片中,最好的還是《南線大追殲》。這也是矬子里拔將軍,相較另外三部電影而言。
《南線大追殲》
《南線大追殲》敵我雙方的主將,形象都不錯。飾演白崇禧的這個演員和白崇禧本人相似度非常高,在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只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的環境下,白崇禧這個形象不但神似而且形似。
《南線大追殲》中的白崇禧
扮演林彪的依然是馬紹信,但已不復多年《大決戰》中林彪的風采了。
《大決戰》中的林彪
《南線大追殲》的林彪顯得太蒼老,眼袋都很突出了,與四十多歲的林彪形象明顯不符。
《南線大追殲》中的林彪
在《南線大追殲》還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八十年代初的硬派小生張甲田,在片中扮演蕭勁光。
《南線大追殲》中的蕭勁光
畢竟是九十年代中後期的作品,比起近幾年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還是嚴謹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