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先聲,作者 | 李沁予,編輯 | 范志輝
近期,midia首次以詞曲人為中心,發佈了一份開創性的報告——《詞曲創作者的舞台:新時代的新篇章》(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深入分析了309位詞曲創作者的收入狀況、需求以及面臨的現實挑戰。
美國知名詞曲作者兼製作人dr. luke曾指出:「音樂人的成功不僅在於創作悅耳的旋律,更在於找到與受眾產生鏈接的途徑。」然而,對於詞曲創作者而言,如何放大自己的商業價值,已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
比寫出好歌,更難的是什麼?
在音樂多元文化融合、聽眾審美多樣化的當下,創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從生活、社交網絡、影視作品、甚至遊戲當中汲取靈感。隨着製作工具的普及和ai技術的不斷進步,創作者寫出一首「大眾審美及格線」以上的歌曲,正變得越來越容易。
但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應有的關注和經濟回報。
《報告》顯示,只有29%的創作者將提升創作能力作為年度目標,而將創作熱門歌曲作為年度目標的創作者僅佔20%。對比來看,反而獲得更多的作品同步許可、尋找新的收入來源這兩項目標佔分別31%,建立社交媒體上的粉絲群體佔23%。
數據表明,更多的詞曲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尋求合作機會和提高社交媒體影響力上,也就是說,他們的需求,大多數都跟錢有關。
《報告》也顯示,約40%的詞曲人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約20%的詞曲人年收入在1000美金到10000美金之間,僅10%的創作者年收入在10000至30000美元之間。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詞曲作者逐漸背離了創作初衷,為了追求流量,不惜犧牲作品的藝術性,甚至已經不再在意韻腳、旋律、意義等創作的基本原則,徹底放棄創作底線。
比如在音樂平台上充斥着各種逆天神曲,它們靠着諧音擦邊、搏眼球的方式掠奪市場份額,使得真正優質的作品不易出頭,更稀釋着整個內容池的質量。
隨着spotify引入訂閱捆綁套餐,預計未來對詞曲作者的版稅支付將進一步減少,無疑將加劇創作者的生存困境。而由於流媒體版稅收入不足以支撐日常生活開銷,詞曲作者可能需要兼顧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使得他們在無法專註於創作。
多數詞曲人不僅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創作,還需尋找合作夥伴來錄製和製作歌曲、更需要花時間了解複雜的版權知識。即使作品得以成功發行,在充斥着無數曲目的流媒體平台上獲得關注也並非易事。
《報告》顯示,67%的受訪者表示流媒體收入不足以解決基本生活需求,40%的人擔心自己的作品會被淹沒。23%的創作者難以找到合作方、沒有充分時間進行創作,22%的人缺乏版權知識。
可見,對於大多數詞曲人而言,「寫出好歌」已經不是難題,他們面臨的是創作之外的一系列複雜挑戰。
詞曲作者如何構建自己的品牌?
當前,音樂產業已經全面步入以歌曲為核心的經濟模式,儘管如此,但這並不意味着以歌曲背後的詞曲作者為中心。
儘管幕後的詞曲作者與舞台上的音樂人面對着相同的挑戰,但音樂人可以通過現場演出和銷售周邊商品等方式,從粉絲基礎中獲得收益。相比之下,詞曲作者在擴大業務範圍和開闢新的收入渠道方面,面臨著更為有限的選擇。
據midia統計,59%的創作者希望將作品推銷給影視、廣告、視頻遊戲等媒體,以獲得同步權收益;38%的創作者希望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他們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5%的創作者表示需要更多的合作機會和人脈網絡;30%的創作者表達了對資金支持的需求,28%的創作者表示需要將他們的作品推薦給更知名的藝人。
如上所述,詞曲作者對相關扶持的需求往往是那些他們無法單獨完成,並且還未找到解決方案的事項。例如,詞曲人的首要目標是確保他們的作品能獲得更多的同步權的合作機會,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向廣告公司或其他相關行業的決策者推銷歌曲。
而這些需求都可以在詞曲作者建立自己的品牌的過程中一步到位。
從行業外部看來,聽眾不僅能轉化為粉絲,更能夠成為其個人ip的積極擁護者和傳播者。在海外,也有不少詞曲人通過眾籌、會員訂閱、樂評、播客電台等形式,將粉絲的支持直接轉化為經濟收益,將自己幕後詞曲人的職業轉化為人設,塑造出具有強烈辨識度的品牌形象。
在音樂產業的內部視角中,個人品牌的塑造對於提升詞曲作品「中標率」至關重要。具體到執行層面的話,比如選擇固定的導唱,或自己擔任導唱,在投歌時可以為每個demo匹配視頻、標註出歌詞金句等等,這些細節的打磨有助於在行業內樹立好口碑,構建起個人品牌,從而增加詞曲創作者被潛在合作夥伴、版權代理商和唱片公司關注的機會,拓展更多的合作可能。
當然,這無疑是與作品緊密相連的,品牌建設不僅體現在作品之外,更體現在每一首作品上,打上自己獨特的創作「水印」,從而使作品和品牌相輔相成。
近年來,國內音樂平台如網易雲音樂、騰訊音樂娛樂推出了眾多音樂扶持項目和創作訓練營,以解決當下從業者職業發展規劃的問題。例如,網易雲音樂在2021年開設了業界首個為音樂人提供固定酬勞和五險一金的培訓課程,為學員定製包含培訓、歌曲製作、宣傳推廣在內的個性化方案,並會根據市場、學員、老師等各方反饋進行實時調整。
此外,國內眾多版權機構和唱片公司也紛紛「開班」,通過定製化的培養策略,全面孵化詞曲創作者,涵蓋從專業技能提升到音樂商務拓展、市場趨勢分析和溝通技巧等各個方面。從長遠來看,這些培訓項目不僅有助於企業發現和培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作人才,滿足其對高質量內容的持續需求。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些培訓項目也是扎進行業里學習的機會,更是深入了解行業運作、擴展人脈資源的重要途徑。雙方互利互惠,共同為行業發展添磚加瓦。
歸根結底,這些努力的目標都是全面構建個人品牌,不僅能夠加強詞曲創作者與粉絲及行業夥伴的聯繫,還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提升其影響力,開拓更多的職業機遇,以實現可持續的職業發展。
詞曲作者品牌化的時代來了?
傳統視角下,詞曲人一直是舞台背後的「神秘人物」,而如今聚光燈照耀的方向也在緩緩轉變,詞曲作者「品牌化」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
比如,billie eilish的哥哥finneas o'connell,作為一個成功的創作人,finneas通過tiktok等社交媒體平台與粉絲互動,分享他在製作音樂時的幕後故事、創作靈感以及生活點滴。這些互動不僅限於宣傳作品,更深化了他與粉絲之間的個人聯繫。
再如以與taylor swift、lana del rey等知名藝人合作而聞名的創作人jack antonoff,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的音樂創作過程、個人生活以及與藝人的互動,甚至在etsy等平台上推出了以他的形象和名字來製作的周邊商品。不難看出,一些海外的優秀詞曲創作者和製作人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幕后角色,成為了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符號。
國內這種趨勢也逐漸顯現。在傳統唱片年代,顧嘉輝、黃霑、「兩個偉文」、李宗盛、陳小霞、小蟲、姚謙、施人誠等金牌詞曲人的名字更多隻出現在唱片的製作名單里,被記住的只是少數。
此外,通過穩定的合作關係加速形成的「王炸組合」,也為詞曲人品牌化奠定了一個較高的開局。
從周杰倫+方文山、陶喆+娃娃、林俊傑+林秋離,到如今的錢雷+唐恬、陳鴻宇+唐映楓等組合,創作出了《青花瓷》、《普通朋友》、《江南》、《人世間》、《理想三旬》等經典作品,形成了某一時期的音樂美學標誌,也提升了他們作品的辨識度和影響力。
只不過在當下,詞曲人有了更多被看到的機會。midia分析師tatiana cirisano指出,目前幾個更大的趨勢將幫助詞曲人走向音樂消費文化的中心。
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增強了詞曲作者的可見度。他們現在有時會在音樂人的社交媒體內容中露面,讓粉絲們有機會直接與他們接觸。粉絲可以通過簡單的搜索,了解到他們最喜歡的藝術家的許多細節,比如他們的背景、生活習慣等。
這種信息的廣泛可得性,也讓粉絲對音樂背後的製作過程更感興趣。以前,粉絲可能只關注藝人本身,但現在,他們也想了解誰在幕後創作了這些歌曲,這使得創作人的價值變得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流媒體服務平台也開始關注幕後人才,展示歌曲的創作者信息和個人主頁。這不僅幫助粉絲更容易地識別、聯繫到歌曲的創作者,也顯著提升了這些創作者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作為音樂產業鏈最核心的創作力量,詞曲人或許是最應該分得「蛋糕」的角色。然而,由於早期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卻並沒有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而這些趨勢的出現,也打破了詞曲作者傳統上相對隱秘的狀態,推動了他們從「幕後英雄」向「品牌ip」的轉變。
不過,精於技巧的匠人往往也掣肘於技藝。創作本身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也更需要一個相對隔離外部「噪音」的創作環境。這與當下急於發聲、急於被看見的營銷環境偏偏有所衝突。
如何平衡詞曲創作所需的心流狀態與個人品牌的營銷需求,或許更考驗詞曲作者的精力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