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賽力斯25億元收購華為持有的問界等商標以及外觀專利後,在7月3日晚發佈了一條補充公告,其中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這些「無形資產」的價值。據其公告,經評估,標的資產於評估基準日2024年5月31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為102.33億元。
用25億換來過百億的資產,賽力斯本金怒翻4倍多。在種種質疑中,賽力斯或許想用這種辦法來告訴市場:我不虧。是的,賽力斯當然不虧,但原因絕不止這所謂的過百億的無形資產,而是避免了出現「明星解約」的代價。
近日的阿維塔品牌年中溝通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被問及為何不跟華為有更深度合作時提到了一句話:「長安的戰略,是做汽車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是別人的品牌,如果是做別人的品牌,那就不對了」。
這句話或許也點破了車企們的心理障礙。
當問界們成為「品牌」 「解約」的代價就變大了
「上汽很難接受由單一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它就會成為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於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們的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論」在行業引發轟動,時至今日仍會在一些場合被提及。
事實上,朱華榮的話與「靈魂論」也有相似之處,只不過這裡的「靈魂」更多指品牌又或者說是「商標」。值得關注的是,在華為的賦能下,aito問界正在快速崛起,並在汽車市場內打響了知名度。據公開數據,今年6月,aito問界全系單月交付突破4萬輛。其中,aito問界m9交付1.72萬輛;aito問界新m7交付1.85萬輛,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1萬輛。
在造車新勢力陣營中,aito問界已經成為冠軍選手。與之相伴的自然也就是問界的盡人皆知,提到問界雖然仍會想到在華為店裡賣,但至少「問界」這個詞不再岌岌無名。在此背景下,賽力斯收購商標的意義也就遠遠不止於本金翻了四倍。
以「陰謀論」的角度假設,賽力斯和華為在未來的某一日關係破裂,會出現什麼情況?汽車行業內可參考的例子不多,但在娛樂圈,卻有相當應景的例子。當年知名歌星鄧紫棋的改名風波讓不少觀眾意識到,原來明星的藝名是屬於公司的,解約後可以收回。這樣的例子在娛樂圈還不止一個,比如當年德雲社的「陳某」……
那麼,賽力斯此時收購了問界等商標,你還認為不虧的原因僅僅是本金翻4倍嗎?當然,如果拿娛樂圈作為參考,華為的「格局」在此刻也就體現出來了,畢竟他手中的「藝名」看起來不像是控制車企的鎖鏈,華為「越俎代庖」的說法也就越來越容易證偽。
華為懂車企的心理障礙 供應商之路越走越穩
正如朱華榮所言,做汽車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是別人的品牌。這個道理,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其實都明白,阿維塔、嵐圖汽車、猛士科技、廣汽傳祺、深藍汽車等都和華為簽署了合作協議,但沒有一個是把品牌交出去的。
當然,它們可能採取的是「hi」模式即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而那些和華為聯合打造「品牌」的車企,華為也把品牌放了回去。賽力斯並不是第一家從華為手中買走「商標」的,早在今年5月,華為就將其註冊的運輸工具類「享界」商標轉讓給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華為又將其註冊的兩枚運輸工具類「智界」商標轉讓給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顯而易見,堅定不造車的華為並不打算擁有自己的汽車品牌,甚至還在與造車割裂。當然,這並不意味着與合作夥伴的關係發生割裂,按照賽力斯的公告,交易不影響雙方聯合業務的開展,並將進一步深化合作關係,同時,標的資產將專用於雙方聯合業務。只不過,這進一步打消了華為「越俎代庖」的嫌疑而已。
與造車割裂,或許也更容易讓華為獲得成為供應商龍頭的機會,而且從以往的動作來看,華為的本意就是這樣。去年11月長安公告與華為的新合作,華為擬成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長安參與投資。而這家新公司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和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逐步放開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供應商的利潤並不弱於整車企業。以博世為例,2023年的銷售額為916億歐元,息稅前利潤為48億歐元(約合377億元),利潤讓眾多整車企業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