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杜蔚 溫夢華 畢媛媛 丁舟洋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唇槍舌劍,思想火花四濺。在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首日,一場意想不到的交鋒,在「當ip遇見ai 打開光影新視野」的海上論壇中激烈上演,這場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攜手舉辦的論壇,為電影節注入了思辨氣息。
當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詳細地闡述了他如何將成龍這位電影傳奇的「數字資產」精心打造後,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皺眉,直言不諱:「我對這種『以假亂真』的技術持保留意見。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現有軟件的又一次升級,即使沒有ai,我們也能實現類似的效果。ai的背後,終究還是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於冬聽後,拿起話筒說自己不吐不快。「ai確實是一個工具,但它卻能將人物形象轉化為公司獨有的、無法複製的數字資產。」「王總,我邀請您來參加我們7月12日《傳說》的首映禮。」
這一幕的直言直語與坦誠,引發了場下觀眾的熱烈掌聲。王長田和於冬的交鋒並非首次。早在2019年,他們便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峰會上就中國電影公司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犀利的「喊話」。如今,隨着ai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影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電影公司、電影創作者們都在思考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知名導演黃建新、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愛詩科技聯合創始人謝旭璋、新銳導演張末等業界大佬也加入了這場討論。他們同樣對ai或有困惑,或有期許。站在影視藝術與前沿科技的融匯點上,他們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和見解,共同探討着ai技術如何為電影行業帶來全新的可能。
從《中國奇譚》到《繁花》再到ai電影馬拉松大賽,上海電影一年一個「大ip」,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在海上論壇開幕致辭上表示,自己作為上海電影的老朋友一路見證,感到興奮和驕傲。「今年是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一個人一個電視台』的每經ai電視4.0版本即將上線,打造出更多超級個體。」每日經濟新聞還與上海電影攜手啟動了備受矚目的《大模型電影應用場景測評報告》項目徵集。
聞達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知名導演黃建新:未來不只是使用ai,還要與之對話、商量、探討
黃建新,這位自20世紀80年代便活躍於電影界的資深導演、編劇、製片人和監製,其早期作品《錯位》便是對未來科技與人類關係的深刻反思。影片中,「機械人」與「主人」的錯位關係,如今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似乎有了更為豐富的現實意義。
黃建新指出,通過ai技術,電影可以更加高效、精準地完成特效製作、場景設計、角色塑造等工作。此外,ai技術還可以幫助電影人更好地理解觀眾的需求和喜好,從而創作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
但同時,黃建新也提醒業界,ai技術的崛起並非毫無挑戰。在感知和認知方面,ai已經超越了人類,這使得個體在與ai的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在黃建新看來,當前電影產業還面臨著一些誤區,即有些人認為ai只是一個工具,但他認為,ai不僅是工具,還要與ai對話、商量、探討。
在談到電影產業面臨的問題時,黃建新提到了今年端午檔電影市場的低迷表現。他坦言,2024年端午檔合計3.83億元的電影票房創下近年來的新低,且上座率僅為4%。此外,中國觀眾的平均年齡正在上升,從21歲提高到了27.5歲,這表明看電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票價上漲的背景下,今年5月的票房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億多元,觀影人次減少了3000萬。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技術發展的雙重性:一方面打開了電影創作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也讓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變得更多元。當大家拿着手機就能享受內容時,電影人需要更多的佳作吸引觀眾留在電影院里。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再現27歲的成龍,擁有「不老」的演員
「ai技術不是未來,未來已來,ai正在深刻地改變着影視行業的格局。」於冬提到,博納影業剛剛完成的電影《傳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部電影中,ai技術不僅實現了過去難以完成的特效製作,更通過數字人技術,讓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拍攝任務,大幅度降低了製作成本。「過去一個演員可能需要連續拍攝九天,現在通過ai輔助,他們只需要兩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攝,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數字人是重要的數字資產。」於冬進一步說,「在《傳說》中,我們擁有了年輕成龍的數字資產,這相當於我們擁有了一個永遠不會老去的演員。這樣的技術突破,讓電影製作更加靈活,也讓演員的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
於冬解釋,ai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影在上映前都可以進行修改,包括場景、人物等,這極大地提高了電影製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ai技術也使得廣告、動畫的製作周期大幅縮短,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傳說》作為博納影業的一部重要作品,不僅延續了成龍經典電影《神話》的奇幻冒險主題,更在ai技術的加持下,實現了全新的視覺呈現。這部電影中,成龍和張藝興均一人分飾兩角,在現代戲和古代戲之間穿梭。其中,ai技術成功還原了27歲的成龍形象,讓觀眾得以在銀幕上再次見到年輕的成龍。
在於冬看來:「過去我們常常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但ai技術的出現讓電影不再是遺憾的藝術。」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ai的光芒永遠掩蓋不了人性的光芒
「我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興高采烈地認為電影將發生巨大改變,而我們掌握着發生巨變的鑰匙。」連續7年都如約出席每日經濟新聞主辦論壇的老朋友——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去年我倡導全公司每個人都要用ai,到現在不用我再強調了,每個人都自覺地在自己的工作中運用ai。」
一年的實際使用,讓王長田對ai有了新的思考。
王長田表示,光線傳媒是國內最大的動畫電影製作公司,可目前也只能做到一年生產1~3部動畫電影,ai的使用可以將光線傳媒的動畫電影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年4~5部。「我覺得ai可以將行業的生產效率提升30%,把生產成本降低25%。這將有力緩解電影製作發行領域的全行業虧損問題,讓行業進入良性循環。」王長田說。
不過,王長田認為不應誇大ai的現有水平。「至少在電影領域,ai還終究是個工具。它確實能在動畫電影的形象設計、動態分鏡等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現在這個工具還極不成熟,在電影行業還遠遠不能達到銀幕放映的效果。」
此外,王長田認為,ai的廣泛使用將帶來大量的同質化內容,電影製作里獨特的人類審美將成為稀缺資源。「目前ai呈現的還是搜索和整合的功能,獨特的創造能力還做不到。ai的光芒永遠掩蓋不了人性的光芒。」
當ai內容大爆發時,ip顯得尤為重要。「ip能讓你的內容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王長田說,「所以ai作為一個先進生產工具,肯定對電影行業帶來改變。只不過這個改變,我們還需要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它。不要指望它能替代我們人類,ai永遠不會自主決定去做一個產品。這個決定得人類去做,它做不了。」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在ai上布局投入已是不能等待的一件事
談起今年年初sora的橫空出世,王健兒清晰地記得那天是大年初七。
「sora的出現讓整個行業沸騰了。」他回憶,「我們用了14天時間,緊急磋商討論,上海電影迅速響應ai浪潮,率先布局『inew』新戰略、『ipai星球』,以及中國動畫學派大模型等多項計劃。」
王健兒表示:「中國動畫學派大模型是上海美術電影的重要拓展方向。我們利用豐富的中國動畫ip資源、數據資源,結合ai的底層技術加快訓練研究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ai模型,這是上影最近正在着力謀劃的課題。我們希望下一步加快各生產要素的整合,爭取階段性的成果。」
在他看來,雖然當下aigc尚處於大爆發前期,但未來的腳步聲已能聽到。他強調,aigc時代,只有入局才能破局,加快布局才能贏得先機。在ai方向上,布局投入並階段性地去推動一些目標,已經是不能等待的一件事情。
自2024年起,利用產業鏈的上遊資源和整合跨界能力,上海電影加速ai對內容創作、影視製作等各項業務的賦能。王健兒舉例,爭取三年內利用ai技術,加大對ip的開發力度,讓ai的相關延伸產品零售總額突破100億元,以及每年有兩部以上的經典ip被喚醒。
導演、編劇張末:訓練ai是為未來節省時間
「我覺得人工智能是一個必然趨勢。」發言伊始,張末坦言自己的前幾部電影沒有完全涉及人工智能,「但是我最新的一部《拯救嫌疑人》使用了ai做英文字幕。以前為電影做英文字幕,需要找專人,可能10天後對方才能給你一稿,你還得再去潤色,不僅有費用,還存在時差和溝通等方面的問題。」
當張末嘗試用ai做字幕後,發現非常高效。「我把整個劇本輸入給ai,大概20分鐘,就生成了整部電影的字幕,而且翻譯得也挺準確。」
頂着「導二代的光環」,80後的張末備受市場關注。2011年,張末因《金陵十三釵》的副導演而進入大眾視野。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目前,張末參與了《金陵十三釵》《28歲未成年》《狙擊手》《拯救嫌疑人》4部重要影片。
嘗到人工智能的「甜頭」後,張末又立刻學習了其他人工智能軟件,「包括創作劇本或大綱等。我可能在半夜,突然有一個靈感,就會輸給ai幫我完成。」
但用着用着,張末便發現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ai在技術上,比如翻譯語言等很高效,而當我讓它去創作時,就發現總是差點意思。ai寫的場景,往往都會有些似曾相識,我花一晚上時間和ai對話,還不如自己寫。」
面對人工智能的浪潮,張末展現出了既好奇又審慎的態度。她笑言,訓練ai是個有趣的學習過程,儘管程序繁瑣,卻是為了給未來省時間。張末相信,ai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將極大地降低成本,減少對傳統攝影師和燈光師的依賴,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革新。
愛詩科技聯合創始人謝旭璋:ai視頻尚未真正普及所有創作者
伴隨着aigc的「東風」,大模型領域百花齊放,視頻生成大模型賽道已有國內互聯網巨頭位元組跳動、快手,ai初創企業等一眾資本搶先布局。今年以來,從年初引發行業震動的sora,到近日快手上線「可靈」視頻生成大模型引發熱議,視頻生成賽道競爭再一次成為市場的新焦點。
作為ai視頻生成賽道的頭部公司,愛詩科技也較早押注這一賽道。其視頻生成大模型產品pixverse不僅得到廣泛應用,更是目前用戶量最大的國產ai視頻生成產品。例如,導演「閑人一坤」利用pixverse創作的中式奇幻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已成為國內播放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ai視頻之一。
雖然愛詩科技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是深耕產業多年,愛詩科技聯合創始人謝旭璋觀察到,目前整個ai在所有視頻內容中的佔比非常小。「無論是消費端、創作端還是創作側,全球ai創作的視頻總量大概在幾億量級,而全世界一天人類創作的視頻量可能就是幾億。」
「視頻是人類目前傳輸信息最主要的媒介載體之一,它不僅僅是一個內容,更是一個巨大的商業生態。在視頻中不僅可以看內容、看故事,也可以在裏面做生意、直播帶貨、做本地生活等,所以我們認為在整個ai生成領域中,視頻將是其中最大的商業機會。」謝旭璋表示。
在他看來,當下ai視頻仍處於比較早期的賽道,尚未真正普及到所有創作者的內容消費中。這一賽道雖然發展迅速,但仍有很長的道路需要走。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孫甘露談《千里江山圖》改編: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此次論壇上,王健兒還發佈了上海電影集團的新片單,包含《中國奇譚》首部動畫電影《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將於2025年夏天上映,根據孫甘露同名小說改編、陳思誠導演的《千里江山圖》,以及由張末導演的《雪龍號》等。
其中,備受市場期待的《千里江山圖》也全球首次公布導演等信息,該影片將由陳思誠導演,張毅擔任編劇。現場,《千里江山圖》的原著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孫甘露也第一次知道小說改編的電影將由陳思誠導演。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可能和其他作者不一樣,我的小說從電視劇、話劇、廣播劇、評彈以及現在還在進行的音樂劇等,這些所有的改編我都沒有參與。」孫甘露坦言,中國有句老話叫隔行如隔山,雖然我是一個影迷,喜歡看電影,但專業的事情還是要有專業的人來做。
「我是孫甘露老師的書粉。」作為電影《千里江山圖》的導演,陳思誠在被問及是否會有壓力時坦言:「還好。因為工作會常年面對各種壓力,壓力對於我們而言似乎是日常需要面對的事情,這麼多年已經能夠用非常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在陳思誠看來,電影有電影的好,劇有劇的好。這次創作比較大的難度是這篇小說的人物眾多,故事情節十分浩瀚,我們如何更精彩地提煉出來。
「我特別喜歡甘老師在小說中描寫的上海的煙火氣。雖然我是一個東北孩子,但我跟上海有非常重要的一些連接,讓我對它也充滿了一種感情,我覺得我能捕捉到孫甘露老師對這個城市的一種深刻的情感,我還是有信心。」陳思誠表示。
大模型電影測評「徵集令」廣發英雄帖:尋找「ai奧斯卡」
在於冬、王長田、王健兒等嘉賓精彩思想碰撞過後,《大模型電影應用場景測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項目徵集的啟動,將本屆海上論壇推向最高峰。
《報告》「徵集令」號角由每日經濟新聞攜手上海電影共同吹響,旨在深入探索國產大模型在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應用潛力,為影視產業的持續繁榮注入新動力。
在影視行業邁向智能化、數字化的今天,一份客觀、準確的測評報告顯得尤為關鍵。它不僅能夠推動大模型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持續優化,更為影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報告》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和需求。它將以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確保報告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報告》將通過技術能力、應用場景、用戶體驗、操作便捷性、經濟效益、市場接受度、社會影響及安全性與合規性八個維度的綜合評價,以及定量分析、定性評估、案例研究三大方法,全面、深入地對國產大模型在影視行業的應用進行測評。
《報告》不僅為影視製作人員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為大模型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報告》徵集方之一的每日經濟新聞希望國產大模型積极參与到測評中,這既是對自身技術實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對整個影視產業創新能力的一種貢獻。「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國產大模型在影視行業的應用,推動整個行業向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