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 | “如何逗笑年輕人”,賀歲檔交了兩份答卷

娛樂頭條 7513℃

最近,兩部喜劇電影不免要被拿來作比較——愛情喜劇片《非誠勿擾3》上映9天的票房仍未破億,豆瓣6.0,意味着賀歲檔開創者馮小剛空降賀歲檔以失敗告終;同場競技的職場喜劇《年會不能停!》已破10億,電影帶來的職場話題刷屏,豆瓣逆漲至8.2,成了妥妥的“黑馬”。此番戰況如此鮮明,令人深思的不僅僅是老牌導演與青年導演的pk,而是當下的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喜劇。

從市場來看,一方面,喜劇一直是剛需,喜劇電影總能收穫高關注度,而且各種類型的影視劇,甚至舞台劇,都在試圖融入一些喜劇元素,在邊邊角角的地方讓觀眾情緒得到短暫紓解。另一方面,各類調研報告顯示,當下院線電影的觀眾“畫像”以年輕人為主,據《2023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報告》顯示,29歲以下的年輕觀眾佔比超半數,00後正在成為電影觀眾市場的主力軍。

觀眾迭代了,“笑點”自然也迭代了。基於此,“如何逗笑年輕人”,成為新課題。

文化雜談 | “如何逗笑年輕人”,賀歲檔交了兩份答卷 - 陸劇吧

從《非誠勿擾3》和《年會不能停!》的解題思路來看,前者還停留在“老牌ip”的耍貧嘴上,內容老套甚至低俗,與觀眾漸行漸遠;而後者已深入青年人奮戰的職場,以高代入感收穫觀眾強共鳴,並給予觀眾情緒宣洩的出口。

具體來看,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當下,讓很多影視劇界人士感慨“現在的觀眾太厲害”,“雞湯”和金句的保質期很短,然而這正是當初“馮氏喜劇”的金字招牌,想當初2008年《非誠勿擾》上映時,就因為不少名場面和金句而收穫觀眾與票房。

到了《非誠勿擾3》,配方不變,果然被吐槽“過時”。看得出馮小剛為迎合當下而做出的努力,用了流行的多巴胺配色,雖然對黃昏戀來說有些浮誇;用了ai元素,但也只是科幻皮毛,影片中真笑笑和ai笑笑與男主角展開的“二女爭寵”,無論是台詞還是對女性心理的臆想,都讓人不適,與電影主題“何謂真愛”也無關聯,更沒有做到對現實的關懷。並且吃相難看的是,影片從頭至尾植入了飲料、電商平台和汽車等廣告。

文化雜談 | “如何逗笑年輕人”,賀歲檔交了兩份答卷 - 陸劇吧

再說《年會不能停!》,採用了喜劇中最傳統的“因身份錯位而引發系列啼笑皆非”的設定。藉由鉗工胡建林在集團大規模裁員之際,被錯調入總部並連升三級的荒誕故事,辛辣諷刺了職場現狀。其實這個設定並不新鮮,之前開心麻花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李茂扮太子》《羞羞的鐵拳》等都用過。

但影片有很強的職場貼近性,給觀眾提供了“情緒價值”,還有獵奇效果。很多觀眾通過該影片知道了大廠職業“黑話”,諸如“對齊顆粒度、聚焦在垂直領域、打通底層邏輯、完成新的業態,實現閉環的矩陣”等,當下流行的“廢話文學”也用得很溜,比如“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關鍵的問題”等,都讓年輕觀眾直呼“太對味兒了”。與此同時,電影的喜劇外殼之下,是“接地氣”的職場故事,辦公室文化、潛規則,以及官僚不作為等均有涉及,這些讓坐在影廳里的職場人感同身受,哭了又笑了。很多觀眾激情發言“電影里演員在演我自己”,“簡直是在我公司裝了監控”,“打工人嘴替片”。

文化雜談 | “如何逗笑年輕人”,賀歲檔交了兩份答卷 - 陸劇吧

《年會不能停!》里“時代的列車呼嘯向前,車輪底下總得有人增加摩擦力”這句台詞擊中了很多人,而電影結尾,公司靠着胡建林的大膽反抗而重回正軌,雖然很俗套很“理想主義”,但多多少少給觀眾帶去了一絲撫慰。

一個事關愛情,一個事關職場,都是當下年輕觀眾關注的話題,但《年會不能停!》通過“對職場的吐槽”,讓打工人狠狠共情又開懷大笑,而《非誠勿擾3》則暴露了鮮艷外殼下的陳腐內核,離鬧劇很近,卻離觀眾太遠。

吐槽歸吐槽,《非誠勿擾3》的折戟,讓不少觀眾唏噓。因為馮小剛1997年憑藉《甲方乙方》開創了賀歲檔,此後又憑藉《大腕》《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手機》《我不是潘金蓮》以及《非誠勿擾》系列等十多部喜劇片,成為電影賀歲檔喜劇片代言人。早期馮氏喜劇片有幽默的台詞、生活的荒誕和戲劇性,接地氣的小人物氣質,以及對嚴肅和權威的嘲諷等,風格鮮明並獨領風騷多年。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和觀眾需求的多樣化,馮小剛的電影風格似乎固化了,卻繼續背對着觀眾,用經驗複製新作品,不僅創作態度傲慢,也難以適應當下市場。

那麼,問題來了,年輕人們與互聯網共成長,生活在短視頻壯大的年代,看過太多搞笑段子和彈幕。喜劇電影怎麼才能讓年輕人坐得住又笑得出呢?解題的關鍵可能在於是否深入了解過年輕人。只有參透他們遇到的真故事真問題的本質後,並以幽默趣味的形式呈現,同時給予一些希望,才有可能讓他們哭讓他們笑。提供情緒價值並讓他們獲得思考的“離場感”,這或許是喜劇創作需要多多努力的方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李海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