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娛樂頭條 8480℃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系,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製造基因”早就在經濟血脈中流淌。

去年開始,廣東提出了“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遠大目標。已經是經濟第一大省,再翻一倍,難度可想而知。

目標在遠處,後方有“追兵”。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動製造業提質升級,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東又要如何突出重圍,鞏固住製造業的優勢?

創新是底氣 挑起大梁

只守住已有陣地,這對懷揣着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從“製造業起家”到“製造業當家”目標的廣東來說,自然遠遠不夠。

想要當頂樑柱,只能開疆拓土。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發布的製造業創新指數報告,我們在其中找到了關鍵信息:省級製造業創新資源指數,廣東排名第一;創新產出指數,廣東領先第二名一倍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廣東同樣是第二名的兩倍左右。

巨大的創新優勢帶來無窮的新動能。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今年以來產銷兩旺,規上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6.9%、13.8%,創下近十年來同期最快增速。其他重點行業中,石油化工、電氣機械規上工業增加值也同比增長7.0%、3.1%。

創新是耐心 等待豐收

今天的爆髮式增長,源於過去耐心地等待。

“大米”是中國大部分人的主食。在工業上,也有“工業大米”,是一種電子元器件,小到智能手錶,大到新能源汽車,都會用到。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就像雜交水稻要經過無數次試驗才能成功一樣,培育這個“工業大米”,同樣需要以年為單位。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一家相關的研發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過去三年里,研發投入超過3.5億,佔主營業務收入的10%以上。超過300人的研發團隊,日夜攻關,取得了70多項的專利。研發的產品,最薄的厚度只有頭髮絲的四十分之一。

但漫長的研發卻仍然只是創業第一步。生產設備的性能跟不上,光有技術,也無法實現量產。只有產業鏈整體提升,才能讓企業走出困境。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科技創新發展大平台”概念的出現,解決了廣東眾多電子中小企業遇到的這個難題,產業鏈上下游開始聯合攻關。設備不行,重新設計設備;人才不夠,提高引進待遇;用地難,主動解決資金、審批。終於,“工業大米”迎來了“大豐收”。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今年,在產業鏈的上游,應用於無人機的小尺寸阻容感產品在肇慶一家企業實現量產,在消費終端,ai、摺疊屏等新技術推動電子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6月底,國內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晶圓製造產線在廣州增城順利投產。記者來到這裡時,來自廣東幾家新型研發機構的技術專家,又開始與企業研發人員開始了新一輪產品和工藝的研發測試。

創新是信心 嶺南處處是春天

在採訪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企業為了技術攻關捨得成本,也看到了一個地區為了培育新產業沉得住氣。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鄒勇兵告訴記者,廣東設立了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每一個都是以這樣的耐心和標準培育。現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增加值佔gdp比重超四成,其中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的規模也穩居全國第一。

工業大省挑大樑丨廣東:向新求變 從“壓艙石”到“頂樑柱” - 陸劇吧

實實在在的成果,讓企業也更加有信心,創新氛圍更加濃厚。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6萬家,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更多的創新中心、技術中心拔地而起,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台建成,為企業提供服務。

向上突圍,廣東挑起工業大梁;向新求變,嶺南處處是春天。

(總台央視記者 王琰 朱繼華 王世玉 陳旭婷 羅平章)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