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郭德綱發布視頻,宣布要重排《中國相聲史》,引起了相聲愛好者們的好奇。
原因無他,相聲劇《中國相聲史》對郭德綱和德雲社來說意義很重大,不僅是一次滑鐵盧,同時也對德雲社相聲風格帶來了深遠影響。
本文就談一下郭德綱重排《中國相聲史》這件事。
一、郭德綱為什麼失敗?
對於《中國相聲史》,郭德綱本來是充滿信心的,這從整場演出的規模就能看出來,幾乎是德雲社全體人員集體上陣,而且連續排練了相當長時間。
但是,《中國相聲史》還是失敗了,現場不僅噓聲四起,甚至還被觀眾喝倒彩,最後可謂是一地雞毛。
事後有些自媒體將《中國相聲史》演出失敗的原因說成是同行搗亂,這顯然是一種挽尊的說法,事實上《中國相聲史》的失敗存在多種原因。
一方面是宣傳失誤,當時對外售票時宣傳的是郭德綱相聲專場,結果觀眾花費不菲買了票卻看到了一場水平不高的相聲劇,自然難以接受,如果一開始就宣傳《中國相聲史》,觀眾有了心理準備也不會現場鬧事。
另一方面還是水平不行,郭德綱說《中國相聲史》是于謙熬了好幾宿創作出來的戲,雖然聽起來似乎很努力,但這麼短的創作時間對於一場大型相聲劇來說簡直就是大笑話,再加上當時德雲社演員們普遍缺乏出演相聲劇的經驗,《中國相聲史》水平也就上不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郭德綱所謂的《中國相聲史》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郭德綱夾帶私貨。
《中國相聲史》的敘事時間線明顯存在一個漏洞,當歷史走到改革開放的時候,直接宣布相聲行業被流行歌曲打敗從而進入低谷期。
在一幫德雲社演員演了一段相聲演員如何被觀眾狼狽轟下台的劇情後,劇情直接進入到了2005年郭德綱走紅。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中國相聲史》的敘事邏輯,相聲行業從改革開放後就不行了,一直等了二十多年才等到郭德綱來拯救。
熟悉相聲行業哪怕是不熟悉相聲但歲數較大的網友都清楚,《中國相聲史》明顯刻意漏掉了一個重要時期,那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巔峰期。
二、八九十年代相聲巔峰期
據媒體2023年的統計數據,央視春晚1983-1992第一個十年一共有相聲小品語言節目97個,其中相聲作品佔據53個,佔比超過一半,最多的一次是1992年春晚,足足有七段相聲登上春晚舞台,成為歷史之最。
央視春晚從2013年到2022年則有79個語言節目,其中相聲作品僅僅20個,佔比只有四分之一,其中2020年春晚上一共有七個小品節目亮相,相聲只有一個。
僅僅從春晚語言節目數量對比這一項就能看出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是相聲行業的黃金期。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語言節目的相聲進入了快速井噴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央視春晚上相聲佔據主導地位,相聲演員不僅擔任主持人還擔任春晚策劃,相聲演員還挖掘出了陳佩斯、朱時茂和趙本山等知名小品演員。
2、優秀相聲演員遍地開花,馬三立侯寶林為代表的老一輩相聲演員老當益壯,馬季、常寶霆、唐傑忠、李文華等相聲名家佳作頻出,姜昆、馮鞏、牛群、侯耀文、石富寬、李金斗、師勝傑、趙炎等新一代演員不斷湧現。
3、優秀相聲作品層出不窮,《如此照相》《虎口遐想》《武松打虎》《五官爭功》《巧立名目》《小偷公司》等經典相聲作品不斷推陳出新。
4、相聲商演火爆異常,以馬季、楊振華、姜昆為代表的相聲名家在全國各地的相聲商演一票難求,在上萬人的體育館舉辦相聲商演成為常規操作。
5、相聲藝術走出國門,侯寶林帶隊到美國巡演,馬季、姜昆多次帶隊到日本、東南亞、澳洲等地巡演,以大山、卡羅爾為代表的外國友人也都掀起了學相聲熱潮。
6、全社會出現“相聲熱”,只要是晚會都必定有相聲節目,從《西遊記齊天樂晚會》《紅樓夢晚會》到全國各大學,從工礦企業到街道社區,相聲成為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娛樂形式。
7.以郭德綱、于謙、李偉健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對相聲感興趣的孩子紛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身相聲行業,陸續開始了他們的相聲生涯,以程之、陳述、曹鐸為代表的業餘相聲演員在全國各地各行業更是數不勝數。
8、相聲演員和相聲行業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相聲藝術從文藝戰線輕騎兵成長為曲藝之首。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行業巔峰期,相聲也不會迅速在全國範圍擴充知名度並培養了一大批相聲觀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隨着娛樂多元化的發展,相聲行業由於種種原因開始走下坡路,一直到2005年郭德綱走紅,相聲行業才又掀起了一陣熱潮。
但是,不論是從相聲演員整體水準、相聲作品整體質量、相聲藝術地位還是相聲行業整體影響力等多個維度考量,2005年之後掀起的相聲熱潮最多只能稱之為熱潮,無法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巔峰期相提並論。
嚴格來說,如果對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相聲巔峰期,現在的相聲行業雖然話題不少流量不小,但依然處在一個相對低谷期。
打個比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行業處在青藏高原,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逐漸下滑到了四川盆地,雖然在2005年之後又爬上了巫山,看起來又高了但比起青藏高原來還是矮了一大截。
三、為什麼《中國相聲史》要夾帶私貨?
根據公開信息,郭德綱生於1973年,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相聲,對於相聲歷史他不會不知道,可為什麼他卻要刻意在《中國相聲史》里刪除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巔峰期呢?
原因也不難理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聲巔峰期的代表人物是馬季、姜昆、牛群、馮鞏等人,代表團體也是以中國廣播藝術團、北京曲藝團、鐵路文工團、天津曲藝團、煤礦文工團、全總文工團為代表的體制內團體,在郭德綱給粉絲們灌輸的理念中,這些都屬於“主流相聲”。
如果郭德綱實事求是按照真實歷史排演《中國相聲史》,那必然就要對所謂“主流相聲”進行“歌功頌德”,這樣一來就會形成打臉效應,原來被污衊為不會說相聲只會念報紙的“主流相聲”當年這麼輝煌。
更要命的是,郭德綱的粉絲如果了解了相聲行業真實歷史,很可能會毀掉粉絲群體里已經建立起的邏輯體系,粉絲們就會出現迷茫,如果有些人真正了解了相聲歷史,弄不好就會出現脫粉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郭德綱就要掂量掂量要不要將真實歷史排進《中國相聲史》,2011年他選擇了夾帶私貨,刪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相聲巔峰期。
2024年郭德綱又宣布重排《中國相聲史》,如果他繼續夾帶私貨不真實反映相聲歷史,那這個相聲劇依然只能算是一個飯圈作品難登大雅之堂,如果他突破格局選擇實事求是,即使在粉絲那裡會出現問題,也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2011年《中國相聲史》演出結束後,郭德綱對台下觀眾說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話,其中有這麼一句: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差哪一個階段都不完美,這五分鐘就這麼難等嗎?
在此想對郭德綱先生說一句:相聲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差哪一個階段都不完美,實事求是真實再現歷史就這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