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8月29日,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海寧市文旅創意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南湖紅船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中國東方歌舞團、武漢郵政藝術團共同演出的舞蹈詩劇《何以相逢》在中央歌劇院首演。
舞蹈詩劇《何以相逢》在中央歌劇院首演。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供圖
《何以相逢》以志摩文學為靈感,在傳統舞劇的基礎上,放大了“詩”這一主題特質,充分適配觀眾“在劇場做夢”這一對美的追求,更以區別於主流舞劇宏大厚重的敘事模式,另闢蹊徑,以“小而美”的江南散文詩結構切中當代青年人對輕鬆浪漫性靈的偏好。
依託徐志摩的“國民影響力”,《何以相逢》的主創團隊深度剖析並煥新了其文學的現代價值與精神。在人物設計上,總編導毛偉偉、吳碩並未着眼於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意象地從志摩詩歌里創作了主要人物“摩”、安瀾園的化身“瀾”,以及取自海寧地名的“寧”等角色,整場演出人物與舞段情景交融,弱化敘事而強調“情”的演繹。在劇目結構上,以徐志摩重要的詩篇作為全劇串聯主線,從“海邊的夢”開始,至“美的光芒”收尾,融合進《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等詩句,並以浪潮開頭、結尾,突顯主人公“摩”自海上來,又自海上去的浪漫與自由,彰顯劇作寫意色彩。
整台劇目在觀感上充滿詩情畫意。
在舞台呈現方面,《何以相逢》追求詩美效果,將舞台劇和詩融合、滲透,無論是燈光、多媒體設計或服裝造型,均強調“浪漫空靈”的特點,整台劇目在觀感上充滿詩情畫意。
近年來,海寧重點強化文化標識培育,做強做優“海寧名人”文旅ip,並融合非遺藝術、特色年俗等地方文化與民俗特色,通過線上線下豐富多彩的互動不斷刷新着城市的文化標識。在此背景下,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合作的舞蹈詩劇《何以相逢》成為海寧文旅產業承前啟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嘗試,它不僅是對志摩文化ip的新發掘,還通過多個文旅資源的連線成網,為海寧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為當地文旅產業注入新動能。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