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布一則公告:該院心血管內科李晟醫生,在門診診療中突遭一男子持刀傷害,經搶救無效,於當天21時許不幸去世。
消息一出,全網嘩然。浙江醫師協會、國家衛健委先後發聲,強烈譴責暴力傷醫行為,並呼籲採取強力措施保障醫務人員生命安全。在互聯網輿論場上,網友痛心與譴責之餘,有關醫療機構是否應該普遍開展安檢的話題也再度成為討論焦點。
必須首先明確的是,發生在溫州的這起惡性事件,其本質是一起刑事案件。在目前詳細案情尚未公開的情況下,不能貿然用“醫患糾紛”覆蓋事件的基本屬性。雖然近年來類似事件在國內仍有發生,但終歸是小概率、偶發性的極端個案,不應該被擴大化解讀。發生在李晟醫生身上的悲劇固然令人義憤填膺,然而並不能推導出醫患關係全面對立甚至劍拔弩張的結論。
有鑒於此,對於醫療機構是否應該施行安檢,同樣不能以“保護醫務工作者的人身安全”為由,輕易地給出肯定的判斷。
白衣天使行治病救人之責,其職業尊嚴與權威當然應該得到保障,更遑論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從這一點出發,安檢的確可以被視作守護醫務工作者的“第一道防線”。但是醫療機構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強制且廣泛地引入安檢設備與安檢流程,則有可能在其他層面引發諸多現實問題。
可以想見,無論是隨身物品過安檢機,還是對入院人員逐一進行搜身檢查,都將增加患者就醫的等待時間,徒增群眾不便。尤其對於日常醫療業務量巨大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施行全面安檢更將進一步催高管理成本和管理難度,反倒可能並不利於維護正常的就醫秩序。
此外,這樣的安檢措施對於防止極端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能發揮多大作用,也值得商榷。醫務人員的日常診療需要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面對面接觸,加之醫院內各類醫療設備與器材眾多,即便歹徒無法攜帶危險物品入院,依然無法完全避免這些危險分子“就地取材”或是僅憑拳腳,對醫務工作者實施傷害。
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的醫務工作者與正在經歷病痛的患者,兩者之間的關係不能被簡單歸結為服務者與被服務的對象。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才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核心落腳點。大規模、無差別、全面化的入院安檢,難免會被解讀為醫療機構對患者的某種提防與戒備,似乎在暗示所有前來求醫問葯的人都具有潛在的攻擊性。這樣的認知一旦形成,只會加深普通群眾與醫務工作者之間的隔閡與誤解。
當然,不設安檢或是有限安檢並不意味着醫院徹底“不設防”。和其他所有公共場所一樣,醫療機構也應配備足夠的人防和技防力量,同時更應強調安保工作的精細化和因地制宜。保障醫療機構的秩序和醫務人員的安全無疑極端重要,但醫療機構的特殊性,決定了安保工作的開展不宜以犧牲群眾的就醫環境與就醫體驗為代價。
與此同時,法律與制度的保障理應成為醫務工作者最後、同時也是最堅強的盾牌。對於涉醫違法犯罪行為,要始終保持嚴厲的高壓打擊態勢。執法部門也要進一步加強與醫療機構的聯動,對涉醫安全隱患提前介入,開展預防處置。
防止暴力傷醫的事件再度上演,治標的同時更要治本。全社會形成對醫務工作者的尊重與相互理解,構建和諧、健康的醫患關係,方才是最強力的“安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