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落幕?兒慈會事件對公益界的啟示

娛樂頭條 6090℃

一個時代的落幕?兒慈會事件對公益界的啟示 - 陸劇吧

民政部通報對兒慈會有關問題調查處理情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了9個月的調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兒慈會)千萬善款被卷事件的官方定性以及初步處理結果終於塵埃落定。最終,以相關人員被追究刑事責任,基金會停止活動三個月並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作為一個節點。事件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對於公益領域以及所有從業人員的衝擊卻才剛剛開始。除了基於法律法規方面一系列專家學者的解讀與分析之外,由此產生的對更多公益機構以及工作在行業一線的人員,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衝擊是異常巨大的,公益行業在社會大眾眼中的形象和事件發生之前相比一落千丈,我們甚至可以將之比作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明星機構失信,激起行業千層浪

其實無論哪個行業也無論是誰,只要觸犯了法律必然要承擔法律責任,這件事本身並無討論價值。但值得關注的是兒慈會不同於其他機構的“獨特屬性”,而就是這一屬性對於當下公益行業,從業人員以及整個社會環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也是筆者對這一事件尤其關注的原因,它也在提醒着我們每一個公益從業者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公益行業浮躁和野蠻生長的時代,落幕了。

首先,長期以來,兒慈會不僅是一個普通的公益組織,更是慈善行業成功運營的典範,以及無數公益機構和從業者的學習榜樣。曾幾何時,兒慈會幾乎拿遍所有慈善相關的獎項,是新聞媒體,主管部門,甚至學界專家心中絕對的“優等生”(相關成就至今在兒慈會的官網上仍然有據可查)。而筆者本人也曾在過往各種講述籌款的課堂上邀請兒慈會的管理人員做過關於互聯網籌款方面的經驗分享,畢竟在這一領域,如果兒慈會說自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然而,這一切卻因為一件又一件真相的曝光而變得讓人無語。這對於那些曾經在各種場合上認真學習過兒慈會經驗的業內人士一定會感到迷茫和困惑,而由此造成幾乎是整個行業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

其次,公益機構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不是成功的項目或者受益的人群,更不會是籌集善款的數字,而是來自社會各界的信任以及對其機構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即人們常說的公信力。一個明星級公益機構被認定嚴重失信,它所造成的惡果以及波及的範圍要遠比一家普通公司廣泛得多。兒慈會的事件直接影響的領域就包括大病救助、兒童扶助、個人捐款、公益傳播、志願者招募、互聯網公益甚至平台配捐行為等,也包括相關管理規範和實施把握的尺度等等,甚至整個公益行業和公募基金會的社會形象都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雖然這波浪潮今天還遠沒有完全“拍岸”。

此外,也許我們還能隱約記得公益行業之前持續數年的徐永光、康曉光兩位老師關於公益組織定位與發展方向的“二光之爭”,其中涉及公益組織是否應該向商業機構靠攏以及是否以市場為導向,以籌款數字論成敗等等的討論,或又會被再度提起。顯然,那些曾經一切為了籌款的機構經營理念將會被徹底顛覆。然而,善款從哪裡來?公益機構在當下信任缺失的狀態下如何生存下去?我們如何有效地吸引更多社會精英投身於這個行業並對未來充滿希望?而作為行業主體的眾多公益組織,尤其是中小型機構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以及穩定的社會支持等,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會變得更加沒有方向感。

當然,一直以來公益組織和無數行業同仁一直在努力向世人證明公益行業存在的價值,並竭盡全力嘗試恢復社會各界對公益機構和從業者的信心,互聯網募捐平台每年參與人數和籌款金額的穩步增長,也彰顯出這些汗水和努力的價值;而兒慈會事件的出現,足以讓眾多社會人士對公益事業的熱情降到冰點,這對於在公眾心中經歷過復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公益行業必然造成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傷害。

無法迴避的新挑戰、新風險

事實上,兒慈會事件所造成的更多嚴重或不嚴重的影響還有很多,這些都會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地體現出來,作為公益界的從業者我們註定無法迴避。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即將到來的一系列新的挑戰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去嚴肅地面對。

首先,兒慈會9958項目作為曾經備受矚目的公益明星項目,曾經向無數各界人士分享過成功的項目運行及管理經驗,這其中也包括理論界和學界的專家,新聞媒體甚至監管部門的管理者;所以此次問題爆發之後,需要反思的並不僅僅是兒慈會和公益行業從業人員,也一定包括上級的行政管理部門。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管部門在政策把握、行政監管和項目審計等方面一定會更加嚴格和謹慎。在具體操作上也一定會寧缺毋濫。這對於當下公益組織並不樂觀的經營氛圍,以及各項制度亟待更新的大環境來說,真的不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信號。

其次,公益事業能夠生存和發展,註定離不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信任,特別是企業界,作為超過年度善款來源50%以上的捐款方,其實最在意就是各種負面新聞對企業聲譽和品牌的干擾,杜絕風險一定是第一原則。雖然這次事件到目前為止暫時還沒有爆出直接受到影響的企業和品牌,但是對於更多企業來說,未來在與公益機構合作乃至善款捐贈等方面,決策上必然會更加慎重小心。

第三,客觀來說,近幾年公益事業的成長以及個體捐款數量的增長,與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的崛起密不可分,大家通過互聯網尋找到了支持公益項目和受助人群最快速最便捷的捐贈方式,這也直接導致了個人捐款在整體善款比例上的逐年增加。作為互聯網籌款標杆的兒慈會,以連續數年募集數億的成績,一直是這個領域之中的翹楚所在。而今天9958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不僅會讓大眾對互聯網籌款這一具體的籌款模式產生懷疑,甚至對於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自身對公益項目的核查系統和管理水平,以及爭議最大的配捐比例等等更加懷疑。

當然,挑戰也不止這些,這裡也包括國字頭公募基金會與背後的指導機構的特權問題,募集善款數額與受助人群使用比例的問題,以及基金會內部管理機制、管理水平以及志願者招募與管理上的各類問題等等,遠非上述區區數條可以涵蓋,但這些卻都是未來我們很難迴避甚至可以說遲早會遇到的狀況。

叩問內心,探尋出路

作為公益行業的從業者,我們又該如何化危為機?

首先,也許真的到了需要問問我們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我們當初為什麼要投身於這樣一個行業?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追逐善款數字kpi的時候,我們所在機構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我們是不是還記得?我們的行業之所以存在,它的理由又是什麼?難道是創造利潤嗎?而如果不是,社會認可我們的專業度和職業精神又在哪裡呢?

其次,即便我們的初心和想法都是光明磊落無可指摘的,但我們的能力(無論是個人的能力還是機構的能力)又能做到多少呢?超過自己機構運作管理能力制定目標,一年一年水漲船高,即便實現了超過了,在運行的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很多未能預見的問題,這對於完全建立在公眾信任的基礎之上,幾乎沒有容錯空間的公益組織來說,各種沽名釣譽,好大喜功和鋌而走險,都有可能帶來無法估量的滅頂之災。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兒慈會每一年度水漲船高的善款額與內部無法匹配的管理系統之間的矛盾,就是一次最好的警醒。

第三,紅線意識。除了法律法規的底線絕對不可逾越之外,我們也應該對我們所處的公益行業有着更加深刻的認知。在一個信任代表一切的行業中,任何有可能引起危機的冒險都是完全不值得的,也是任何一家公益機構都無法承受的,這與這家機構曾經獲得過多少榮譽拿過多少個獎項一點關係沒有。這條線也許並不在某個具體條文規定之下明確寫出,但我們作為從業者,心裡卻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經得起各種誘惑和考驗,萬不可越雷池一步。

最後,信心。在筆者看來這大概算是這次公益行業的危機中唯一尚能令人欣慰的部分。公益行業是當今社會各個行業中為數不多的仍然處於藍海的行業之一,政策逐步完善,人才需要培養,競爭並不充分,而需求又無處不在,那麼在這樣一起重大的行業危機之後,行業的狀況又如何呢?顯然,海變得愈發藍了,它期待着更加自信更有耐心的水手們可以屹立潮頭暢遊大海。

如果我們把這次事件作為一個時間節點回望過去,可能我們仍然還會隱約回憶起兒慈會年度籌款動員大會上勵志的口號聲,各個慈善獎頒獎禮上閃耀的獎盃和紅毯,各大權威透明指數發布時的激動人心,以及各位理論專家們評點項目時的鏗鏘有力……當然隨着民政部對兒慈會事件的重拳出擊,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不可否認的是,那個浮躁的喧鬧的時代,終於落幕了。

但我們不會為此感傷,因為一個公益行業的新時代必將到來,它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

• (作者匡冀南系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教授、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庫專家)

特約撰稿:匡冀南

責編 鍾金秀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