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娛樂頭條 4990℃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孩子腳下的路,始於父母。

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是父母不遺餘力地提升自己。

作者 | 番茄媽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前幾天,看了一部特別心酸的紀錄片《父親》。

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對農村父子,父親韓培印和兒子韓勝利。

2002年,兒子韓勝利好不容易考上西安石油大學通訊工程專業,父親把家裡最值錢的牛賣了,糧食也賣了,又跟親朋好友借了3000塊,才勉強湊夠兒子第一年的學費。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為了兒子接下來的學費和生活費,父親也一起去了西安打工,一個月最多也就能掙個四五百塊。

他自己留150塊,給兒子生活費200塊。

可對韓勝利來說,這些錢只夠他在學校每頓吃青菜拌飯,根本不夠開銷,更別提一些書本費了。

每當他找父親要生活費時,父親都會把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拿給他看。

裡面除了記錄他欠下的每一筆債務,還有他想對兒子說的話: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爸媽供養你不容易。”

“這些賬都是為了供你上學借的。”

“你以後一定要出息啊!”

……

韓勝利每次看着這些內容,都沉默不語,內心充滿負罪感。

他不是沒想過去外面兼職給家裡減輕負擔。

可是父親卻堅決不允許,因為在他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學習,有兼職的時間,不如用來好好讀書。

所以他一有空,就滿校園到處撿瓶子賣錢。

有的時候,為了幾個礦泉水瓶子,他可以在籃球場上徘徊很久。

整個大學生涯,韓勝利的日子都過得摳摳搜搜的,穿着同學不要的衣服,連手錶都是表弟送的。

而且韓勝利學的是通信工程專業,需要手機和電腦實操,但父親卻視網絡如洪水猛獸,不允許他上網。

結果韓勝利雖然理論知識紮實,但實踐幾乎一點都不會。

大四畢業,韓勝利第一次參加招聘會,他在會場內徘徊了兩個小時,一句話沒說。

貧窮、自卑、內向,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他連最基礎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備。

這導致他找工作屢屢碰壁,後來好不容易在青海找到一份戶外電纜的工作,累死累活一個月也就600塊。

幾年後導演又去找了父子倆,發現韓勝利辭職回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資1500元。

面對導演的回訪,父親忍不住唉聲嘆氣。

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砸鍋賣鐵供上大學的兒子,每月工資才1500元;而中專畢業、在深圳打工的女兒,每個月能掙三四千,是兒子的一倍。

有人問他,以後孫子孫女還會讓他上大學嗎?

他嘆了口氣說:“我看讀書是沒用的。”

讀書真的沒用嗎?當然不是。

想起蔡磊壘的一句話:

“貧窮真正的內涵,是父母永遠無法給孩子,他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除了車子、房子,更有思維、認知與格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很多時候,這種思維上的貧瘠會通過父母投射到孩子身上,代代相傳下去。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張炘煬嗎?

智商140+,10歲進入大學,13歲考上碩士,16歲攻讀博士,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年輕的博士。

曾經的他被冠以“神童”的名號,所到之處,皆是鮮花和掌聲。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後來28歲的他,沒有固定的工作,銀行卡里只剩幾千塊錢,還時不時需要父母的接濟。

從神童少年到啃老巨嬰,從人人羨慕到無人問津,從少年得志到擺爛躺平。

看完張炘煬的經歷後,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從神壇跌入谷底了。

因為,他原本有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第一次——

張炘煬10歲那年就參加高考,首戰就拿到505分的成績,只要再復讀一年,衝刺985沒什麼問題。

但張父為了保住“年齡最小的本科生”美譽,硬生生把他推進了一所二本大學。

第二次——

考上研究生以後,張炘煬的教授特地聯繫了德國的學校,希望送張炘煬去德國留學,因為德國更擅長培養天才。

但德國規定14歲才能獨自留學,需要再等一年。

可張父卻急着讓兒子拿下“年齡最小研究生”的頭銜,一意孤行,要求張炘煬必須在北京讀研。

張炘煬只能再次妥協,也因此失去了接受更優質教育的機會。

第三次——

2011年,他要求父母在北京買一套房,不然他就不去讀博。

其實,他早已通過數據計算評估得出,這一年正好是北京房價冰點,家裡也能給得起房子的首付。

然而,爸媽沒聽他的,為了哄他去讀博,租一個房子騙他說買了。

如果當初買了那套房,放到現在預計價值1000萬。

被父母再次欺騙的張炘煬徹底泄氣,開始走上擺爛之路。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如果不是因為父母目光短淺,他就會11歲考上985,14歲到德國留學,家裡還會擁有一套當時幾百萬,現在一兩千萬的北京房產。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窮人缺什麼》一書說:“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一個家庭,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如果父母思維僵化,目光短淺,只會用狹隘的認知,鎖死了孩子本該無限的未知。

最後陷入代代貧窮的宿命,永遠難以打破階級固化的枷鎖。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那麼,既沒有高學歷,也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父母就只能投降、認慫了嗎?

當然不是。

以707分考入北大,寫下《感謝貧窮》的寒門女孩王心儀就是最好的證明。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她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因為穿着破舊,時常會受到班裡同學的嘲弄。

有一次她被傷到自尊,哭着跑回家。

母親知道緣由後,認真地安慰她:“不用理他們,踏實做事就好。”

從那以後她明白了:人生的路不是走給別人看的。

每天上學的路程很遠很坎坷,可媽媽卻堅持每天接送她和弟弟上學,遇上下雪天格外泥濘,母親也不會喊一句苦和累。

而是帶着她和弟弟,一邊歡快地玩雪,一邊聽他們講學到的新知識。

在父母大格局的滋養下,王心儀愈發自立自強,陽光優秀。

班主任曾這樣評價她:

“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

很贊同一句話:孩子腳下的路,始於父母。

只要心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普通父母照樣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同孩子一起殺出一條生路來。

那麼,普通家庭的父母,應該如何提升教育認知,打破思維壁壘呢?

當今社會,許多父母都以考試為目的,把成績當作孩子唯一的考核標準。

但如果一味卷學習,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培養,只能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1. 帶孩子見世面

很多時候,限制孩子未來的,不是貧窮,而是見識和眼界。

家長平日里可以帶孩子:

到鄉村去,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體驗勞作的樂趣和辛苦;

去水族館和動物園,和活蹦亂跳的小動物打個招呼,看看這個星球不同的生命存在;

去祖國大好河山觀光遊覽、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去街頭巷尾的小公園、郊外的爬山,聽蟬鳴鳥叫,看魚兒戲水。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去認識和探索世界,都是增加閱歷的機會。

2. 鼓勵孩子與人打交道

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動物,不會社交的孩子,很難在社會上吃得開。

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億萬富翁的“猶太教母”沙拉,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幾個孩子幫忙擺攤賣春卷。

在擺攤的過程中,二兒子不僅學會了與人打交道的技巧,還意外發掘了自己的商業天賦。

多帶孩子與人打交道,鼓勵孩子去傾聽,共情,表達,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3. 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

近些年來,因為一次挫折,孩子跳樓、自傷自殘的事件頻發。

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教孩子樂觀地看待問題。

要讓孩子學會接受現實,坦然面對人生的挫折。

包括同學的關係、失敗的考試、遺失的鋼筆等,讓他知道沒有誰能夠一帆風順,沒什麼大不了的。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前段時間,作家閆真做客董宇輝的直播間。

兩人深刻探討了個人改變命運的困難。

談話快結束時,董宇輝這樣說道:

48分鐘紀錄片《父親》揭露最殘忍真相:原來貧窮是遺傳的 - 陸劇吧

“我想告訴鏡頭前的朋友,雖然我們說的是事實,但請相信它不是絕對。

可能深水區有大魚,淺水區只有小魚,但如果不出海,你一條魚都不會有。”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改變命運不容易,但如果你不做出改變,它只會成為代代相傳的宿命。

但如果你願意改變,假以時日,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答案。

點個贊吧,打破思維壁壘,送孩子去看更廣闊的世界。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