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傳談微短劇發展:不能只向“爽”而生

娛樂頭條 5451℃

如果要問當下影視領域最火爆的作品形態是什麼,答案非微短劇莫屬。幾分鐘的一集劇目里,劇情高潮迭起,“爽點”接連不斷。微短劇刺激着觀眾的“多巴胺”,俘獲了大批忠實用戶。有人說,“一天不看渾身難受”。

大流量下的一路“狂飆”,讓社會各界對微短劇的關注度、討論度居高不下。此前,“浙江宣傳”曾發文探究過微短劇“熱”的現象。今天我們再往深一步,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一帶有顯著“互聯網基因”的新興影視形態,給傳統影視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衝擊?透視微短劇的發展之路,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迪?

近年來,微短劇發展之迅猛遠超想象。從一線都市到四五線縣城,從內陸漂洋過海到歐美,微短劇的風越吹越勁,成為當仁不讓的影視行業“新風口”。它到底有多火?不妨從三個維度來感知一二。

市場表現“烈火烹油”。有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約是兩年前的10倍。據預測,今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

有平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短劇相關企業註冊量達到2.25萬家,現有短劇相關企業7.81萬家,成為影視市場主體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微短劇app紛紛上架,部分頭部app的下載量突破1000萬次。

用戶群體“老少通吃”。微短劇用戶持續向各個年齡段和職業群滲透。有研究表明,超三成中國網民會每周觀看微短劇,超過90%的微短劇受眾每周至少觀看1次微短劇,每周觀看4天以上的佔54%。

在微短劇用戶中,通過購買會員、充值等方式付費觀看的比例達41%。除了中青年,很多老年人也對微短劇“上癮”。有網友分享,家中老人經常熬夜刷劇到凌晨。有媒體調查發現,有不少老年人每月在微短劇上要花費上千元。

上下游企業“各顯神通”。微短劇的流行,推動了一些傳統老牌影視基地的轉型。在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浙江橫店,頂峰時期有1000多個微短劇劇組入駐,“橫店”也因此被網友調侃變成了“豎店”。

在行業井噴式“爆發”的狀態下,投資大量湧入,多元主體紛紛入局。有的蓄力打造微短劇廠牌,有的品牌方定製短劇植入軟廣,各顯神通搶佔微短劇市場的“一杯羹”。

浙江宣傳談微短劇發展:不能只向“爽”而生 - 陸劇吧

微短劇劇組在橫店影視城拍攝現場 圖源:“橫店發布”微信公眾號

作為隨着移動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影視產業新形態,微短劇的爆火對於以創作長劇、長影片為主的傳統影視業而言形成了極大衝擊。它代表了影視製作模式的全面轉型和互聯網化。

比如,創作流程“極限壓縮”。一般一部30集的電視劇從項目立項到上星播放,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而微短劇因為體量小、內容少、成本低,在創作上追求“唯快不破”,整體周期不斷壓縮,演員進組時間變短,編劇幾天內就能拿齣劇本,加上拍攝花去一到兩周時間,快的話個把月就能上線播出。

比如,內容邏輯“輾轉騰挪”。微短劇行業里流傳着一個“前六秒”黃金原則,意思是要在6秒之內吸引觀眾注意力。因此,微短劇的內容必須提供強刺激的“情緒價值”,傳統影視創作常用的鋪墊、伏筆等手法,被30秒一個“鉤子”(指設置懸念串聯劇情)、兩集完成復仇、五集“臉被打腫”、十集反轉無數的快節奏敘事所取代。正如觀眾評價的,雖然內容又土又尬,但讓人慾罷不能,看完“智商-100,快樂+10000”。

比如,受眾群體“各得其樂”。微短劇更看重受眾的分眾化、垂直化,如常見的“男頻”“女頻”等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清晰的受眾圈層。像男頻短劇以“逆襲翻身”吸睛,女頻短劇則更傾向於打造“甜寵愛情”。除了男女分類外,還有的微短劇靠“接地氣”吸引外賣小哥、建築工人等特定受眾。

再如,商業模式“以小博大”。目前,會員付費、廣告變現、電商帶貨是微短劇的主要盈利模式。因此,微短劇高度依賴於渠道和流量,為了能在海量內容中有更高曝光度,花在運營及投流分發上的錢一般佔據成本的很大比重。大流量的加持也創造了諸如“一部劇實現財富自由”的暴富神話,刺激更多資本、主體向“以小博大”的微短劇賽道湧入。

浙江宣傳談微短劇發展:不能只向“爽”而生 - 陸劇吧

各大平台的熱門短劇 圖源:“知著網”微信公眾號

發展到今天,微短劇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從“野蠻生長”的1.0粗放時期,邁向追求更高質量的2.0精品化時代。如何看待微短劇當下的火爆以及未來發展之路?

形式變了,“內容為王”沒有變。有人說,內容行業是持續創新的行業,從來不缺新花樣。劇情濃縮、節奏明快、情緒直接的微短劇,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爽感”,但這種“爽感”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用戶看多了,難免覺得很多作品落入了爛俗重複的窠臼。

千變萬變,內容為王是內容創作行業萬變不離其宗的準則。微短劇“微”的只是體量,“短”的只是時長,而非內容本身。在創新形式的同時,需要積極回應做“好內容”的呼喚和需求,以小切口、小體量演好“新群像”、大主題,不失為一種見微知著的好路子。

產品變了,“受眾需求”沒有變。傳播學認為,媒介既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思維方式的載體。縱觀媒介發展史,從報紙、廣播到電視、手機,不同媒介載體、內容產品的火爆,都契合了特定時期受眾的需求和習慣。

當下,5g、直播等技術發展開闢了新的內容消費空間與視覺場景,被“切割”的碎片化時間、不斷分散的注意力,助推微短劇一躍成為行業“新貴”。想要進一步把握受眾需求,讓風口的風吹得更持久,不僅要藉助算法精準抵達用戶潛意識裡的“舒適區”,還需主動拓展版圖、尋找新潮流。比如打破甜寵、霸總、古風等內容獨大的格局,向懸疑、鄉村、非遺新題材新領域進軍。

賽道變了,“產業迭代”沒有變。影視創作升級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微短劇的火爆得益於表現形式和傳播媒介的多元化,從橫屏到豎屏,從大屏到小屏,從嵌入平台到聚合app再到小程序,實質上反映的是影視產業迭代和市場拓展的需求。

當前,微短劇憑藉突出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已經在海外傳播、文旅融合等領域迸發出極大潛能,比如國家廣電總局今年初就發起了“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號召微短劇與地方文旅加大合作。步入新發展階段,積極鏈接更多產業,主動擁抱先進視頻創製技術,探索“微短劇+”的無限可能,創造出更多“1+1>2”的產業優勢疊加效能,或是微短劇發展的趨勢。

勿以微小而短視。靠“爽”吸睛的微短劇不能只有“爽”。當集聚的行業泡沫和表面浮華褪去之後,能走向遠方的,一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和產品。而這,應當是每個從業者努力的方向。

來源:浙江宣傳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