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早就看了,今天才有空來嘮一嘮。
《第二十條》結束之後,我跟閨蜜說,劉耀文長得是不錯,可是表情真的太硬了,弟弟,你那臉就不能動一動嗎?
閨蜜說,就這,好像還是張譯給他調過的,估計還加了一點,否則更沒戲。
【1】
不過說到加戲,忽然又覺得張譯很厲害了,這片里他算特別出演,可還是我心中全片最好兩位之一(另一位後面說)。
之前看《三大隊》,有很多人說張譯的表演同質化。拜託,都演了警察,所以是同質化?
也看看《滿江紅》和這裡的教導主任吧,如果這叫同質化,我希望全行業都先按這個標準同質一下。
說實話,《第二十條》這個電影,從劇情上看並不十分突出。有特別多的橋段,純粹是春晚小品的惡趣味,你說它生活流似乎合理,但說它俗氣,也不算冤枉。但我看的時候,忍不住在感嘆,俗得好絲滑。
像妻子從老公衣服上找到一根頭髮,從而借題發揮,換兩個觀眾緣不好、戲又兜不住的演員,那真是讓人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可馬麗和雷佳音就十分流暢地吵了幾十個回合,感覺就這麼吵下去也不是不可以。
還有“王鐵軍”暴露的時候,雷佳音承認自己是在撒嬌,女同事(高葉)原來還在啃蘋果,臉上露出吃到酸臭狗糧的表情,就能感受到所謂“人保戲”是什麼意思。
因為越是這種特別生活化的場景,越是難以刻畫精準。
對於一些很出彩的角色,我們總會覺得是人設好,才讓角色討人喜歡。
像《狂飆》里的大嫂,很多人覺得高葉是運氣好撞上了這個角色,但如果你只是空有美艷、沒有內核,在一群戲骨的襯托下,特別容易露怯。
這次看《第二十條》,感覺更是這樣,按理說女檢察官這樣的角色,又軸又犟,在停職時候說的那段話,還要上價值,如果想不招人煩,就太考驗演員的能力了。
高葉,在這裡證明了,她是有實力的演員。
【2】
張藝謀的電影,有時候的問題,就是太喜歡上價值,一上還是大段大段的,個別地方特別生硬。
這部我確實沒想到是喜劇片,但裡面所謂“寓教於樂”的部分,“教”感還是很重的。
最後發布會上,雷佳音那一大篇發言,放眼內娛,還真沒幾個能做到既流暢又真誠的效果。
很多演員台詞也非常厲害,但往那一坐就容易起范兒,說教味兒撲面而來,像下面這樣。
當然了,這跟雷佳音本身氣質也有很大關係。
之前我跟閨蜜也討論過,雷佳音資源確實爆棚,但他實在算對得起觀眾。你要說他的氣質就是很家常,可是去年的秦檜他也演得很好。
更不用說今年的掛職檢察官,包括賈玲那邊的窩囊渣男。他自己說很難拿捏,可我們看着都是他舒適區。
《第二十條》儘管劇本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好在演員們都很酣暢地展示了出來。去年熱播劇很多熟面孔也都在,感覺是《狂飆》《漫長的季節》的團建,特別是《漫長的季節》,一共來了6個。
瘋驢子和李宏偉人設不變,我都不太記得阿如那到底有沒有演過一個好人了。演技和演技中間,真的隔着一條天塹。
前面說張譯是本片我最喜歡的兩位之一,另一位就是范偉老師。甚至可以說,張譯都要往後排一下,范偉是當之無愧的全片最佳。
他一出場,都還沒有說台詞,只是在那裡站着,臉上的表情,就十分明確地展示了人物的性質。
《漫長的季節》里,王響犄角旮旯還透着范德彪的影子,不是老師藏得不好,是二者確實有相同之處。但到了這裡,絕對不會讓你想起任何其他角色。
蔣奇明在漫長里演一個啞巴,沒有台詞但深入人心,一度又引起了“男人最好的醫美是閉嘴”的熱議。
這裡的律師看起來有點精英,本來以為又是一個狠人,起碼是個為虎作倀的幫凶之類的。沒想到人並不壞,而且是慫慫的,有台詞了,但也沒什麼機會說。
【3】
我不知道《第二十條》是喜劇,很大程度源於前後宣傳的重點,似乎都是趙麗穎,說她多麼突破,多麼非同尋常。
短視頻的物料也都是她,不少人以為她才是女主,也誤以為這是個悲苦的劇情片。大過年的,真的很影響賣票啊。我看後來都有詞條出來澄清說,這部劇的女主,其實是馬麗,而不是小麗。
趙麗穎在這裡的表演,我覺得呢,就融入了。單看她似乎是85花里的強者了,可是只要是戲骨雲集的時候,就會顯得很單薄。
可這裡就還好,重點不是扮丑扮土什麼的,關鍵在於演出了那種“受欺負”的感覺。不過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不用開口講台詞。
演慣了古偶大女主的人,會有一點慣性,就算演的是弱勢,眼神也會勁兒勁兒的。
就像楊冪在《寶貝兒》裡面那樣,儘管看得出努力的痕迹,可還是藏不住她那種“你給我等着”的狠人感。
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戲份還是對主旨的表達,女主應該是高葉才對。是女檢察官一直堅持“正當防衛”的說法,頂住壓力四處奔走查找證據,面對其他所有人認定的“都是這麼判的”毫不退縮。
結果到最後她被撤了,掛職檢察官成了主辦,她反而停職處分了。雖然最後雷佳音也完成了她的夙願,但就真的很無語。
劇本,其實有很多含混不清的地方,有的是現階段確實沒辦法掰扯太清楚,有的則是也不好說是不是能力問題。
在這樣的劇本里,演員們其實是一邊演一邊創作,生活流看似容易實則最難,要吵得真實又有表演的美感,太挑戰了。
尤其很多地方都還是自由發揮的現掛,也只有大家水平都很在線的條件下,導演才能放心讓演員們開盲盒吧。
很多好演員都會臨時加改戲,光是張譯就有很多這種傳聞,不僅現場會自己根據情況改,在《狂飆》里他是藝術總監,也給很多人加改。
著名的警戒線是他加的。
繃帶藏手機,一邊發言、一邊勸李響的戲,是他加的。
包括很多走位的細節、小演員的動作。
後來又看到高葉說,大嫂的第一次出場,逆光展現人物的設計,也是張譯弄的。
綜合來看,張譯基本是平等的,給所有他覺得需要的人加戲。
效果自然是很好,但未必能照顧到所有人的情緒,有人會覺得他很絕,有人就覺得他霸道,“一切他說的算”。
你給a加戲了,可能會影響b的戲份,b就會覺得你偏心,是a更會拍馬屁才給加的戲。
但其實小五這個“慢性子”,配上演員個人的特質就很合適,倒真不一定是給了好處。同樣的,我也不太信,戲份被刪,就因為“女警不能出警”。
對於觀眾來說,最後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加戲可以做到錦上添花,甚至點石成金,那我們真的是無所謂的。
可惜很多加戲咖都只是搶人高光,為了所謂的“好人設”,連基本邏輯都放棄了。
張藝謀說的很對,“喜劇不是寫出來的”。無數先例都說明了,很多喜劇的名場面,其實就是臨場反應,說起來是無心插柳,但其實無不是深耕細作後的厚積薄發。
尤其在這裡,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還會激起好勝心。這麼能接是吧,誰還不會個即興了?
如果大家都這麼會加戲,那盡量加唄,我們只要看得高興就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