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熱辣滾燙》如無意外會是這個春節檔電影票房冠軍,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一系列話題:做更好的自己、為自己而活、對抗生活的艱難與不公等——各種標誌性元素喚起了觀眾的熱烈討論,特別是導演和主演賈玲從外形到氣質上的變化所帶來的新鮮感和震撼,為電影增添了辨識度和情緒價值支撐。
跨文化改編和翻拍,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本土化是否能夠成功。最近正在線上播放的日本“運動電影”《百元之戀》作為較為優秀的前作,翻拍其的難度一在於拳擊運動本身和演員特質的塑造,二在於是否能夠找到一些中國人更容易共鳴的敘事策略和情緒價值。
在前一點上,《熱辣滾燙》里的賈玲相較於演技出色、細膩獨特的安藤櫻(《百元之戀》女主角),有了形體上更明顯的前後反差,這是用人物塑造的外力來反哺內功上的不足,同時也是賈玲從自身特點出發找到的本土化策略之一:不僅保留人物前後的反差,還要將這種反差進一步通過外形放大,即增重40斤然後再減重100斤,以此來支撐敘事懸念,積累情緒價值。大碼女孩的身材焦慮等問題在中國社會普遍存在,同時又在語境的不斷變化中被刻意淡化,加之女性拳擊手搏擊競技故事也很利於疊加上對抗消極力量的意義層次,從而形成社會型的體育勵志片。
這樣的改編本土化策略是成功的,女性人物勵志堅強,體育片與喜劇片類型元素同在:在空間上,超市、燒烤店、拳擊館、電視台等營造了當下中國的煙火氣;在情節上,影片觸及了家庭畸變、媒體扭曲、愛情錯位、塑形之路等元素;在結構上,留白與反轉的電影技巧使用將觀眾的情緒價值推到高潮;而一系列拳擊運動的訓練與比賽場景,特別是比賽中真實的長鏡頭的運用,在局部也讓人物頗有《百萬美元寶貝》《惠子的凝視》等勵志體育拳擊電影接地氣的女主人公光環。
因為賈玲的原因,《熱辣滾燙》的破牆效果明顯,電影打破了角色與演員、閱讀經驗與生命經驗、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在“沒有酒窩都認不出來”般的改變中,“好在酒窩還在”聯繫了電影內外。或許可以說,這是一部特殊的真人秀電影,因其積極的明星效應成功完成了中國電影此前在這一向度上並不明確的探索,這對市場反應和口碑效應都形成良好的支撐。
自信與真誠是破牆的利器,無論是減重塑形拳擊訓練中的汗水與淚水,還是在暑往寒來的時間積累上形成的歷史感和詩意。電影中女主在沒有自我的“肥宅時代”是一種內向型、討好型人格,疼痛卻沒有外傷,而當她成為颯爽的業餘拳擊手,雖無法贏得與職業拳擊手的比賽,卻可以贏得內心的平靜自信和自我認同,“看心情”就是獲勝的感覺。觀眾目睹角色變化的同時,也目睹了演員的變化,訓練日誌和幕後影像,營造出故事已經講完、帷幕緩緩落下而觀眾還不願離場的“線下氛圍”,這也是破牆的表現。
有一點很有意思,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和《熱辣滾燙》兩部作品之間存在着潛在的互文關係,更多的不僅僅體現在文本上,也不用說創作班底和演員陣容上的重合,而是在破牆意味上,諸如當年《你好,李煥英》上映後賈玲“票房過30億,我要瘦成一道閃電”的承諾,或者《熱辣滾燙》里瘦身後的杜樂瑩出場,拳擊背心上英文寫着的“這是李煥英的女兒”這樣的紀念。而且,繼好萊塢翻拍《你好,李煥英》之後,索尼又買下了《熱辣滾燙》的全球發行權,這或也可以說是兩者在“中國電影走出去”領域內的互文。有了“破牆”的基礎,後續我們或許還能進一步看到電影“破圈”的表現。
我們可以猜想,賈玲是在何時何地何種契機下堅定了拍攝這部電影同時是先增重再減重的決心的?這是一次走出舒適區的冒險,也有着對創意計劃執行上的嚴格要求,甚至還有“保密”上的考慮。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拍攝計劃要考驗女性導演和演員的自我修養,如同電影中杜樂瑩的成長過程,電影外的賈玲也經風雨而見彩虹,但“你只活一次”,不要在意那麼多,干就完了。
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是成功的。電影的文本與宣發匹配,在作品面前,所謂的“為拍電影減肥,還是為減肥拍電影”基本上就是個偽問題。電影陽光真誠,還升騰出一種非常有正面感染力的“燃情”。誠然,電影的類型與市場策略需要謀定而後動,下“一盤大棋”也要儘早準備放長線釣大魚,這裡有着不急於示人的思考策劃,更有着付諸實施的勇敢努力,相較於習慣性的“杠精”和“鍵盤俠”,或者別有用心的“陰謀論者”,《熱辣滾燙》從策劃拍攝到上映終是“陽光下的事業”,而圍繞電影種種組合拳式的策劃也可謂“陽謀”,作品雖不完美,但觀眾還是會被真誠所打動,心甘情願地為之埋單。
(本文作者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副院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