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綜藝 2121℃

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陸劇吧

【編者按】7月以來,申城迎戰持續高溫日,各大醫療機構也迎來就診小高峰。市民們的就診體驗如何?哪些病種在炎夏成為常見病、多發病?醫護人員又如何守護這座城市的生命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分別走進長寧區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嘉定區中醫醫院和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在一線傾聽、體驗醫患的真實感受。

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陸劇吧

由薑汁調勻搗得細密的藥粉,手工搓成球狀,撕開一片膏藥,穩穩置於中心。“像‘包小餛飩’的手勢端着,看準穴位貼上,讓中藥發揮最大的作用。”醫生一邊說著,一邊在林女士的大椎穴上貼上敷貼。

7月11日,申城正式入伏。在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之外,“熱在三伏”的說法始終深入人心。今年長達40天的伏天,帶來炎炎夏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一波就診小高峰:冬病夏治正當時。在長寧區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已有近300名市民爭相趕着入伏後“再添把火”。中午12時許,關節康復科副主任梁永瑛的門診診室外仍有排隊,也不乏一家四口“組團”問診。“父母年紀大了,都是想來調理一下膝關節;我和太太上班久坐,感覺肩頸不太舒服。”拿着單據,蔣先生來到隔壁診療室,由簾帳分隔的病床不時飄出幾縷輕煙。“除了敷貼,火罐、針灸、艾灸、耳穴等等傳統的中醫綜合診療方式在冬病夏治上都大有可為。”梁永瑛說。

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陸劇吧

整個療程需3至5年

冬病夏治,首先需弄清什麼是“冬病”。“長期以來,老百姓大多認為哮喘、久咳不愈、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就是‘冬病’,其實這只是‘冬病’的一部分。”梁永瑛說,在冬季易發病的一類疾病均可稱為“冬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關節病等骨科疾病,亦如喝冰水胃痛、痛經、疲勞綜合征等查不出實質性疾病,卻又造成不適的癥狀,究其原因,在中醫上都屬於陽氣虛弱。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便是“冬病夏治”的由來。“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屬於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時,人體在此期間的新陳代謝也最為旺盛,‘夏治’一來是對抗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是調理本身陽氣不足的體質。”

肝俞、腎俞、脾俞、大椎、百會、足三里……梁永瑛隨口報出一些耳熟能詳的穴位,“這些都是提高免疫力的保健要穴,通過外用刺激的非藥物療法改善機體內循環之後,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功效。”她提到,“有些市民也有誤區,覺得冬病夏治就能痊癒,其實不然。”一般來說,整個療程需要3至5年,且治療期間原本的藥物不能停用,如抗過敏藥物、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等。此外,體質太弱、病情較重的患者也不適宜敷貼,“嚴重的糖尿病患者、皮膚過敏者也不宜此類治療,因為藥粉辛辣,恐引起發泡感染。”

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陸劇吧

循序漸進、完整治療

記者也進行了首次敷貼嘗試,當裹着藥粉的藥膏貼在足三里後,短短几分鐘時間裡,穴位就有了灼熱感。“單次貼不要超過4小時,一般以兩三個小時為宜,如果穴位上感到辣辣的,忍受不了的話,可以提早揭下。敷貼後4小時內不要洗澡,以免影響散寒通絡的效果。”梁永瑛叮囑道。

一天之中,什麼時候治療最好?“盡量在上午貼,按照頭伏、中伏、末伏以10天為一個單位的計算方式,大多數患者前後需貼滿10次,每周大約兩次。如果來院路途較遠需要奔波、容易體虛出汗的老年患者,我們也會建議他們在院內休息,待治療完成後再回家。”梁永瑛說,一些講究的患者會特意選擇每年的頭伏首日前來治療,保證整個周期循序漸進、完整治療。

今年的申城,出梅與入伏恰為同一天。從悶熱潮濕中剛緩過神來,嚴阿姨就忙着前來調理。“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晚上睡不好,嚴重起來腿腳走路都不便。”她捶了捶腿,“每年冬春季發作得厲害,夏天調理得好,就能舒服一段日子,除了敷貼,艾灸、針灸我也都很喜歡。”據悉,不少像嚴阿姨這樣的老年患者,都對非口服療法更青睞有加,“天熱本身就胃口不好,這些體外治療的手法讓我覺得更安心,療效也立竿見影。”

夏日醫療體驗系列:出梅即入伏,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 陸劇吧

莫讓“冬病”變“夏病”

梁永瑛說,三伏天雖然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但也有市民反而把“冬病”變成了“夏病”。前些日子,她接診的徐先生就是典型病例,“貪圖一時涼快,他把空調溫度一直調得很低,還對着空調風口躺着、坐着。”幾天之後,膝蓋、腰椎都發出警報,徐先生不得不請假來看病。“高溫、高濕環境中,毛孔張開,機體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風、寒、濕’三邪容易乘虛而入,累及關節,從而引發骨關節炎癥狀或舊疾複發。”為此,她也提醒市民,進入溫度較低的空調間後,應適當增加衣物,如一條圍巾、一個毯子,保護重要關節,防止寒氣入侵;不要貪涼、過多進食冷飲,如遇到雨天淋濕衣物,也要儘快更換,防止濕邪入侵;大椎、神闕(肚臍)、湧泉(腳底)等穴位要防護好,不要將脖頸直接暴露於空調、風扇風口,不要穿露臍裝,也不要赤腳在室內地板走路。

“除了關節病和頸肩腰腿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耳鼻喉科、兒科、陽虛型體質、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長新冠’人群等都可以利用好三伏天,通過中醫藥手段進行調理。”她最後帶來居家保健提示,“如果有着涼的情況,可在早晨飲用生薑紅糖茶,活血暖身驅寒;用電吹風吹大椎穴約5分鐘;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艾灸大椎穴,或在大椎穴、風池穴上塗抹風油精,祛邪外出;可食用羊肉,有助祛濕驅寒。”

標籤: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