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楊
小時新聞按:4月29日,是作家柏楊先生逝世14周年紀念日。他的話語犀利如刀,《醜陋的中國人》使他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讓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得以充分發酵。
2008年4月29日,柏楊因呼吸衰竭在台灣新店耕莘醫院病逝,享年89歲,依生前遺願,家屬將其部分骨灰撒在綠島附近海域,兩年後,在妻兒護送下,柏楊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其故鄉河南新鄭福壽園陵園。
柏楊的作品今天仍在出版,2021年東方出版社出版了柏楊《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全十部),精裝版售價高達1499元,但出版社表示這套書5000冊已全部銷售一空,正緊急加印中;《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也將於6月底亮相。以下是《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序言(節選),小時新聞經授權轉發:
《資治通鑒》是中國最有價值的兩部史書中的一部,瀏覽這部書,可以對中國紀元前五世紀到紀元後十世紀,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古及中古社會,得到系統的充分了解。閱讀《通鑒》,好像閱讀當時每天發行的報紙,天文上的陰晴風雨,人世上的悲歡離合,戰場上的喋血廝殺,政治上的陰謀鬥爭;有些人歡樂,有些人哭泣,有些人稱心快意得冒泡,有些人的遭遇慘絕人寰。
在這份報紙上,可以看到野心家義正詞嚴的長篇大論,也可以聽到政治家詭異無恥的竊竊私語。一天一天的過去,把這些報紙裝訂成冊,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合訂本《資治通鑒》。用讀報紙的心情來讀《資治通鑒》,才能發現它的功能。
感謝司馬光先生的貢獻,他創造了這個報紙合訂本,被稱為“編年史”的體例,也給我們收集了大量當時編者認為最重要的政治新聞、軍事新聞、經濟新聞,以及若干天文的或其他的社會新聞。
然而,和任何美滿的事物一定都有缺點一樣,報紙不可能專刊一則消息,假定這個消息有連續性,報紙也不可能每天只對這一項消息報道。大規模的戰爭或政爭,往往連續好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讀者如果想從《通鑒》中,取得某一事件的完整報道,真能把他累死。
而這個缺點,在《通鑒》問世以後,立刻就呈現出來。只因《通鑒》分量太重、篇數太多,一時之間,束無策。一直到一百年後的十二世紀,袁樞先生出現,才解決這項難題。他把《通鑒》中有關聯的事件都挑出來,也就是把報上有關某一專題的所有報道,都剪下來,依照順序,重新組合粘貼,這項工作聽起來易如反掌,他卻足足費了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才算初步完成,定名為“通鑒紀事本末”。用現代語言來說,也就是“資治通鑒歷史故事”。
……
曾經有人認為:《本末》可以代替《通鑒》,事實證明,它並不能,猶如報紙剪貼簿不能代替報紙合訂本一樣。《通鑒》像浩瀚的大海,有千萬條和千萬種魚;《紀事本末》像一連串池塘,每個池塘里雖然也有干萬條魚,卻都是同一性質、同一種類的魚。
本書雖然用袁樞先生使用的名字一“紀事本末”,也用楊萬里先生的序、但它並不是翻譯袁樞先生的原著。袁樞版《紀事本末》,來自司馬光版《資治通鑒》;而本書來自《柏楊版資治通鑒》。而柏楊版的章節,有柏楊版的分法。之所以用“紀事本末”,而沒有用“通鑒故事”,只是覺得它已用了一千年之久,而且也確實是一個好的書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