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佑欣
我不大看電視劇,首先我一直都有些臉盲,而現在的影片,極度地挑戰了我的此短板。
我太分不清誰是誰了。
無意當中刷到了這麼個2008年的老片,竟一次次被台詞給驚到。
在婚姻里的走了這麼多年的我,被劇情一次次觸動了。
1
必須肯定這部片里的每個演員,都演技基本在線。不管是男主李亞鵬,還是女主苗圃,以及女配柯南。
甚至劇里的路人,都可以秒殺當下的一些主角演技。
印象最深之一即為海灘邊的兄妹倆。
秦岩(李亞鵬飾演)和妹妹終於都壓不住火地吵上了。
儘管他倆的感情好得超出90%的兄妹。他為了救妹妹的孩子,竟然毫不猶豫,毫無顧忌地換了自己的腎。
雖然那時的他,還沒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作為他的妻子,當然會有許多的情緒,但他顧不了那麼多,也想不了那麼多。
因為他認為,妹妹的孩子,也是這個家的孩子。
為這個小生命負責,是每個人的義務。
當然包括他這個舅舅。
哥哥對自己的好,妹妹門清,所以她對哥哥很多時候都是感激的,也是願意為哥哥付出的。
包括哥哥提醒她,這次你回來是緩和關係(婆媳關係)的,不是挑事的。
儘管她有對親媽的一百個心疼,但也終是閉了嘴,忍了氣。
只是被寵愛過的妹妹,有不自知的個性。
還且,太個性了。
快言快語的她語言犀利如刀。
刀刀見血。
2
就因嫂子電話里一句“你媽”,而不是“咱媽”的稱呼,她就對那已焦頭爛額的哥興師問罪:
她心裡根本沒有咱媽這個人,你居然能夠一直容忍。你是不是從心裡怕她?
他氣急,實話實說:我不光怕她一個人,我連你和咱媽,我都怕。
她繼續反攻:媽生病就是被你們氣的!
並在自我激動的哭泣里,加了最後一把柴:
咱媽的忍耐到了極限了!
你一直是我心中有骨氣的男人,可你變了,在另外一個女人面前,你徹頭徹尾地變成了一個軟弱的懦夫。
你讓我覺得噁心。
她關心自己的媽,也知道自己的哥不是不孝順,所以結果一定是:讓這個家庭出亂子的罪魁禍首就是“她”。
她只是自己沒想過:
寡居的媽一手帶大兒子後,如今和媳婦一個屋檐下生活,是否存在或有或無的爭寵心,不可言說的失落心,以及不安全感?
簡而言之,即對媳婦的嫉妒心。
她之所以能和她媽一個思維,除了血緣里本能的排他性,說到底,還是因同樣的嫉妒心。
曾有人解釋,嫉妒心就是過量的競爭心。
嫉妒是對當事人唯一有害無益的情感。
體現為向外向內兩種攻擊性,向外詆毀自己嫉妒的人,無效後就轉為向內攻擊自己。
害人害己。
3
這不是他們兄妹的第一次吵,雖然每次的爭吵都是為了“她”,但這次卻是他第一次對妹妹發火。
他真的是受夠了。
妹妹竟然簡單粗暴地將媽媽的老年性抑鬱症,直接歸結——受嫂子欺負所致。
當妹妹直言,嫂子之所以敢欺負“你媽”,是因為“她沒把你放在眼裡”時,他直接炸了。
他委屈,憤怒,他還傷心,難過。
她自私得完全不知反省:
自己當初為了愛情,遠走他國,媽還氣少了嗎?如今自己哪來的底氣,理直氣壯地怪罪守在媽媽身邊的哥嫂?
何況,就我一看劇人都知道:
他哥所愛並娶了的那個“她”是否有問題,根本就不是他倆婚姻外的她,以及她媽,有資格去評判好與壞的。
這母女倆不過仗着自己是血親,便用自私又小氣的猜忌,定了那個她的原罪。
母女倆都在指責他的不男人,不擔當,卻唯獨沒想到自己才更是那個“沒擔當”。
媽媽將自己的快樂,維繫在了兒子身上;妹妹將媽媽的養老,一把推給了哥哥。
這個世上有太多人,沒有承擔自己選擇的意識和勇氣,一旦出現的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她不是復盤反思,而是第一時間甩鍋。
畢竟承認自己的問題難,但把責任推給他人,太容易。
因為一旦有人替自己背鍋,那自己就“心安”了。
4
記得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核心理念是:雙方都在互動,所有的問題都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合夥製造出來的,誰也不無辜。
可總有人覺得自己是唯一無辜者。
只能說此人最不無辜。
雖然媽媽的老年性抑鬱症不是媽媽主觀所求,但真的不能讓這才推開婚姻大門的小兩口負全責。
這太冤枉人了。
媽媽太敏感,也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喜好了。
有人曾問過陳果一個問題: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自己,哪一個更重要?
她的回答是:都很重要。但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喜歡自己更重要。
先有自己喜歡自己,後有別人喜歡你。
這個先後順序不能顛倒。
否則難以自洽。
當不能自洽時,就很容易動氣。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被肝氣鬱結,導致了各種病症。
看看人滿為患的醫院大廳都知道了。
健康這個東西,擁有的時候不覺得有意義,失去的時候才懂得那般寶貴。
喬布斯曾說:
此時,我躺着病榻上,回顧我的一生,我意識到,我一生驕傲的所有名聲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顯得毫無意義。
多麼痛的領悟。
5
當兒子對媽媽坦誠,我們的婚姻出了問題時,這個媽媽下意識地問出:
到底是你們出了問題,還是又是因為我?
這是一個多麼想把自己摘出去,並摘乾淨的潛意識。
太能理解,卻太不能贊成。
就如兒子回答媽媽時說的,你是聰明人,這兩個問題分得開嗎?
媽媽如此急於摘清自己,不過是因為自己的“弱勢思維”。
弱勢思維不是真的弱勢,而是心底深處的不滿足所致。
那些不被滿足的慾望,吞噬了本已擁有的幸福。
她是個寡母,是個太過聰明的寡母。
她忘了什麼叫難得糊塗。
慾望更是讓有知識的她,忘了做做人本該“揣着明白裝糊塗”。
所以她才會無數次地流着淚,用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訓斥“窩囊”的兒子:
你變了!我現在看着一個七尺高的大男人,比你爸還高,我一手把你拉扯大,你怎麼越來越不像我的兒子?
儘管明事理的小姨在一邊說著公道的話,但被強勢的媽給懟回去了,並繼續一邊哭,一邊羅列例證,然後問:
你是不是打算就這樣窩裡窩囊地和她過一輩子呀?
她甚至有些歇斯底里道:
我不知道你是讓着她,還是離不開她,不管因為什麼,你記住,就算有一天你忘了你媽,也不能忘了你是個男人……
古人說的“疏不間親”,即夫妻吵架,也包括家庭內部事務,第三者絕不能插手發表意見,否則就是愚蠢之舉。
可患有抑鬱症的病態媽媽,那刻完全記不住老祖宗的智慧。
6
這個除了在媽跟前窩囊,就沒在老婆跟前窩囊過的男人,面對親媽如此聲淚俱下的“我是為你好”,更是理所當然地硬氣了。
他在那個毫無婆媳經驗的老婆面前,硬氣得就像一塊沒有血肉的鋼板。
他的想法和大多數男人想法是一樣的:
我愛你,但在親情,比如我媽面前,我只可能選擇親情——我可以負天下人,包括孩子,卻唯獨不能負了我媽。
因為我的生命是我媽給的,而我的孩子還有他自己的媽。
願天下所有男人,都沒機會面對如此殘酷的選擇。
太折磨人了。
至少,我永遠都不可能讓我兒子去做此選擇。
只因不忍心——我愛他超過愛我自己的輸贏——他幸福了,我便贏了生活。
怒火萬丈的妹妹在海灘邊對哥哥的哀與怒,等於媽媽流着淚說的那句:
我怎麼樣都無所謂,只是你不能一輩子這樣窩囊。
倆母女的話語,那般相似,思路如出一轍。
可做妹妹的卻沒想,自己這般背着嫂子在哥哥面前大放厥詞,又何嘗不是“妹妹並沒有把哥哥放在眼裡”?
做媽媽的在痛心疾首地指責兒子窩囊時,又何嘗想過“自己親手養大的兒子太過窩囊時,是不是自己在面對他時,太過強勢”?
可沒人內觀。
人們總是那麼方便的將食指指向別人,卻不曾想到,那縮回來的三個手指正指向的是自己。
道德,永遠只能律己,不該也不能律他。
不然,談道德者,本就是在侮辱道德。
人們永遠都在用道德的大棒,打得無數鴛鴦從心到身,傷痕纍纍。
7
他錯把婚姻當成了夢工廠,覺得它是愛情、關懷、偏愛、體貼、照顧、謙讓,不離不棄的集合體。
她單純地愛他,也天真地信他。
他們都不知道一地雞毛才是婚姻初始的常態。
因為大家磨合的過程,本就是一個製造問題的過程。
而收拾起一地的雞毛,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讓雞毛呈倍數疊加。
最後“駱駝被一根稻草壓倒”。
其實婚姻更多的時候,考驗的不是倆人愛或不愛,而是能不能在麻煩的問題里,做那聯合的梳理、維繫婚姻關係的推手。
只是他倆都太年輕,只會搞砸關係,然後推卸責任。
生活於他們是的苦的,而婚姻是痛的。
但俄國著名作家邦達列夫曾總結過:
人類的一切痛苦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什麼叫邊界感?
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等同於安全感。
就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怕被人觸犯邊界,感覺被冒犯。
而大多邊界感缺失的人,都有些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並自我定義“為你好”。
是否“為你好”,不能看初心,而應看結果。
不是嗎?
就如最後的劇情,媽媽為了愛兒子而有了體諒和接納,妥協和讓步。
愛是成全,不是索取。
這才是真正的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