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一直是個大問題,從前人關心孩子吃的好不好?
現在人關心我在孩子面前說的教育言論好不好?
朋友圈生了孩子的朋友大多數是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曬畫畫,曬下午茶,曬孩子和父親的甜蜜時刻。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雖然不至於去找個諮詢師,但是爸爸媽媽們手機里有關孩子的微信群,微信文章不知道收藏了多少個。
而在微博,一些不容易被熟人看到的社交平台。中國新時代家長們的焦慮一覽無餘。
有父親抱怨自己很想做個好父親,可是上班搞定職場社交,下班他搞不定微信群的家長社交,孩子老師已經有孩子媽媽去聯繫,而自己也明白父親應該多參與孩子的成長。
但是男人之間的競爭真的太殘酷。
孩子,爸爸真的要被難哭了。
如果說爸爸關心的問題比較實際,那媽媽們關心的問題則更加深遠,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糾結:
如何同孩子進行正確的溝通,父母如何制定教育方法,針對這些問題,70後美女媽媽周軼君(圓桌派、鏗鏘三人行,鳳凰網、新華社戰地記者。)
由她而起,有了這部高評分好高口碑的紀錄片。
[ 他鄉的童年 ]
周軼君走訪五國,探訪優秀學校和擁有耀眼成績的兒童教育實幹家展開討論。
她多面角色去感受不同國家已經贏得成功的教育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她是談話間有的放矢,知識淵博的學者。
同時,她也是一位為了孩子得到正確培養而認真傾聽的普通的母親。
1
“搗蛋”的校長,團結的孩子
這部紀錄片名叫《他鄉的童年》,看完全片,我的理解是不管觀看的人有沒有做父母,有沒有想法成為父母,這部紀錄片都值得一看。
優秀的,溫暖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五個國家,多個兒童教育實幹家,給我們展現了原來童年沒有教科書,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
《他鄉的童年》第一站是日本,拍攝地點是一個“網紅”幼兒園。
曾經因為讓孩子冬天裸身運動上了各國新聞:
雖然只是幼兒園,可是這所幼兒園的校長把教育幼兒當成了一件天大的事,在意的態度好像來這裡上學的孩子們以後都是增強國力的棟樑。
這家幼兒園第一大特點是從環境設計出發,幼兒園的設施都別有玄機。
例如無隔斷的圓形設計,沒有各種遮擋,也沒有規整的綠化帶設計,草坪就是讓孩子們上腳踩的。
這和中國校園裡的噴泉,栽樹栽花,踩草坪扣分完全不同。這所日本幼兒園明顯是把日常來上課的孩子當成了最重要的客戶,而不是偶爾來學校參觀的成年人們。
日本這樣以秩序著稱的國家竟然從幼兒園摘除了形式主義,這份理念讓人驚嘆。
這所幼兒園為了貫徹他們自由的理念,還從多個設施與活動中入手。
有很多人其實在看孩子們在草坪上亂跑大叫就很不適應,各種焦慮兒童們會不會跌倒,哭泣。但紀錄片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當然有摔倒的,但是孩子摔倒後很快就爬了起來,或者有另一個可愛的小豆丁把他拉起來。
這所幼兒園的孩子們的表現格外配合校長的“哲學治園”言論。
小豆丁們真的那麼聰明嗎?
為什麼我們印象中,像紀錄片里那樣身高的幼兒是講不聽,哭鬧,在地上打滾呢?
校長,接下來的做法,更讓我佩服,這個日本男人是把孫子兵法,商戰都用在對付幼兒身上了吧?
禮儀從小抓起,大家都會,所以你也會。
不能因為年齡小,就放任人性的自私與惡。
水龍頭設計的方法別說幼兒了,就是成年人也從這一段里學到了禮教的核心,便利他人,最終也是便利自己。
如果大家都想要便利,先從自己做起,那麼集體就約定俗成,有了所謂規矩、禮儀。
除了這些規則大道理,紀錄片里幼兒園的校長還時常去鍛煉孩子們的「自保能力」。他安排在學校用餐的孩子和吃便當的孩子坐在一起,讓孩子們自然分享食物,他還會搶奪孩子們的食物,而這些小豆丁直接揮手或怒目而視。
周軼君開玩笑說,這個幼兒園裡小朋友表現的都很好,校長倒是幼兒園裡的壞孩子,一直在做各種壞事。
校長的各種“搗蛋”行為背後,就是破壞規則,激發孩子們除了遵守規則,還要學會團結,一起維護規則,孩子們自然成了好朋友,並有了集體的概念。
孩子們雖然身處幼兒園,卻提前感受了一把社會。
如果家長不在身邊,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應該怎麼做?
獨立教育,從幼兒園做起。
《他鄉的童年》只是日本這一集,就讓觀眾豁然開朗,我們中國的孩子不是嬌氣,也不是垮掉的一代,生在福中不知福,孩子的“低智”大多是教育者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縱容。
我們,對待寵物的開智尚且抱有期待,可是我們對待幼兒時,竟然想當然的把他們當“廢物”。
直到今天中國都有家長面對孩子“我是從哪兒來的?”的問題,依然覺得難以回答,網絡上有多種適用兒童的解釋視頻不用,仍然回答孩子:“你是垃圾桶”里撿來的 。
其實,社會在發展,孩子也許連人流都隱隱約約明白了,部分家長的行為實在令人羞愧,成年人的低智配不上新生代的孩子。
是我們把孩子想傻了,教傻了。
制定了規則的大人,第一學會的便是提醒自己在規則之內:
適時放手。
幼兒園園長用來自省的手書
2
快樂學習,怎樣才能做得到
《他鄉的童年》第二集是芬蘭。如果說日本幼兒園勝在有個研究哲學的園長,那麼芬蘭就是保護孩童的教育「理想國」。
首先,芬蘭的教育體制,政府大力支持,芬蘭做教師門檻高,要求高學歷,高素質,教師們五年就大幅度漲薪一次。
這樣特殊的教育體制,導致芬蘭人心裡真的做到了:貧富不重要,聰明很重要,但是快樂才最重要。
日本人對小孩的「無為而治」已經有點讓中國人心中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觀念動搖。
芬蘭整個國度對兒童高度保護尊重的意識,刷新了中國紀錄片團隊的認知。
芬蘭小孩沒有繁重的作業,他們學畫畫,學音樂,老師只要他們做自己,都不設標準考核,也就是說芬蘭的學校沒有考試。
並且芬蘭嚴格規定:不可以用任何形式傷害孩子
違反者將被芬蘭兒童保護部門帶走調查。
在這裡,周軼君作為成年人由衷的羨慕芬蘭人的童年。
其實,周軼君本身如此優秀,她的履歷上網一搜,是耀眼的女性。
但是她童年也是遭受「打擊教育」長大的。
所謂保守的,害羞的亞洲人,背後是童年的委屈往肚裡咽。
想一想,周軼君童年時不知道未來的她會有所成就。當她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喜歡用言語打擊她的父母,從某種程度上多次扼殺一個優秀的學者。
父母不是助力,而是絆腳石。
多麼諷刺?
周軼君越來越堅定自己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正確的,茫然中,震驚中,成年人修復自身,也許還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是至少看過“愛的教育”後,會警惕,自己不要重複針對兒童的傷害。
3
我們培養了很多聽話的“老實人”?
一面看這部紀錄片,我一面在反思。反思自己的刻板思維,也反思自己童年時目睹的,經歷的古怪教育。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班級里有同學,因為不敢舉手說要上廁所,直接弄在了身上。而老師的處理方法就是打電話叫家長,家長來送褲子給孩子換上,等到下次,我提醒了這個同學課間休息記得上廁所。
因為後來,老師是注意這個同學的臉色不對,走到他身旁將他帶出去送到門口讓他去上廁所。
我舉例的這位同學本身智力沒有問題,和人溝通也正常,就是怕老師怕羞怕,慢熱到極點。方言形容就是這個小孩“老實過頭了!”
有些家長培養孩子,矯枉過正。他們自詡正義使者,揮着「大人都是對的,為你好!」的尖刀,殺懶惰,殺網癮,殺早戀,殺各種各樣他們認為不該有的興趣。
我說這話不是為了指責家長,而是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有些問題用「殺」的方式,勢必讓大家痛苦,且這樣的結果也不一定好。
於是,誕生了一批虎爸虎媽,很厲害做到完全壓制。
一邊扼殺孩子的天性,一邊又期盼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功將孩子管束成兔子一般膽小,長大後企業流行狼性文化。
等孩子走出校園,才發現看起來無所不能的虎爸虎媽已經老了,他們光有老虎的脾氣,卻沒老虎的實力。
他,要從頭學起。諷刺。
多數中國孩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是他們的朋友,父母和孩子一到青春期矛盾便激化。
口不擇言?一時衝動?
每個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自己有了孩子卻時常用一張「毒嘴」去進行教育。
因為罵人是成本最低的警告方式。
有人不幸,就像生命停留在少年時的孩子,成為一則新聞。有人幸運,也許是書籍,也許是朋友,自己修復並長大成人。
《他鄉的童年》用「看」多個成功教育環境里孩子的童年解開了中國人教育中的傷口。
高考,考贏了,是勝利者。
可是,光憑這些優秀的案例就證明現有的教育無問題嗎?教育體制,學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家長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一時失利,保持一顆愛心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站起來繼續面對戰鬥的勇氣。
如果學校和家裡,兩面都是尖刀,孩子即使靠自己堅強存活下來,可是滿身的傷疤,何必?
寫在後面:
《他鄉的童年》,總共6集,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日本、芬蘭,還有印度“學生挑戰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講英國那一集威德公學校長所說“不屈從於人,也不自覺高於人”,以及“不鼓勵孩子到學校要聽話”的中英雙語學校,等等,都深受啟發。
作為兒童教育紀錄片,它得到的關注度和討論度是令人意外的,因為它不只是拍給「父母」或有計劃做「父母」的人看的。
五星滿分的話,可以打出四星半。
一點都不枯燥,人員形形色色,都能從自己身邊找到相似的代號入座。
通往成功教育的方式千百種,不管是哪種,教育,主體一定受教育者本身。激發學習的渴望,比教學本身更重要。
片中,各個國家針對兒童的教育,裡面蘊含的生活哲學,涵蓋了人的一生。
對成年人來說,這是一個「修復」的過程,你可以從中得到力量,去諒解但不遺傳那些帶有傷害性的教育理念。
周軼君走出去,是為了看回來。從前人不知道什麼是好,沒有比較,不承認當作沒發生。
看後,你是否有了一些什麼感想,和行動?
【尊重不同真實觀點,和電影一起成長】
微博/頭條/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說:@禾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