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公司在芯片進口上,被美國卡了脖子,令國人驚呼國產芯片竟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巨大差距,警醒芯片行業不能只靠買買買,必須自主研發才有話語權。
實際上,中國半導體事業起步並不晚,在上世紀60年代,依然能看到美國的影子,與日本的水平不相上下,這皆因他在其中開拓創新。
可是在動亂的年代中,他被迫放棄了科研,半導體研發不被重視,導致中國半導體與世界強國差距越拉越大,慢慢被很多國家和地區超過。
等到他二度出山,他主持建成了中國半導體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國家層面奮起直追,不斷縮小差距。
他就是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半導體事業的開山鼻祖——黃昆。
黃昆(1919-2005)
鑒於巨大貢獻,黃昆在36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講台上耕耘26載,培養出中國第一代本土半導體專業人才,中國因為他的存在而變得不同。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他一生低調樸素,雖然獲得巨大榮譽,但是沒有太多人了解他。在芯片行業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重溫黃昆的愛國奉獻精神,尤為重要。
01
1919年,黃昆出生在北京,原籍浙江嘉興。自幼聰慧好學,是不折不扣的學霸,成績連年第一。
1941年,黃昆從燕京大學物理系後,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攻讀理論物理研究生,導師是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在西南聯大,黃昆和楊振寧、張守廉同住一間寢室,三個年輕人喜歡討論各種問題,甚至爭吵,同學就送了一個綽號:“物理系三劍客”。
從左至右:黃昆、鄧稼先、黃宛、周光召、楊振寧
據楊振寧回憶,黃昆非常喜歡較真,徹夜查找資料,就是為了弄清楚一個小問題。而黃昆對楊振寧的評價是,思想活躍,二人在一起交流是享受。
碩士畢業後,黃昆考取了中英庚子賠款獎學金,赴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繼續深造,確立了“固體物理”的研究方向。
青年黃昆
布里斯託大學在中國的名氣雖然不如劍橋、牛津,但實力不俗,是英國排名前十的牛校,在機械工程、電子工程等專業享譽世界,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固體物理學權威莫特。
勤奮好學的黃昆很快做出成績,在莫特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了固體中雜質缺陷導致X光漫散射的理論,這篇論文在二十年後,即20世紀60年代得到證實並應用,被稱為“黃漫散射”。
突然冒出的黃昆受到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的著名教授馬克斯·玻恩教授的邀請,合著《晶格動力學理論》,5年之後出版,成了半導體領域的權威著作,影響了一代代半導體科學家。
馬克斯·玻恩是中國科學界的大伯樂,先後培養了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程開甲等大師。
有了玻恩教授的推薦和背書,黃昆的學術之路走得非常順利,成為歐洲物理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獲得布里斯託大學博士學位後,他前往利物浦大學工作,結識了英國女同事里斯,成為一生的伴侶。
黃昆與妻子李愛扶
在黃昆的求學之路上,遇到了吳大猷、莫特和玻恩三位世界物理學大師,後面兩位更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黃昆在30歲左右就走在了大多數同齡科學家的前面。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中國的幸福。
02
專註於學術研究的黃昆,突然聽到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新中國成立了。
他給遠在美國的楊振寧寫信,表達了自己想回國的想法:“雖然我難以想象我們一介儒生能影響多少國運……但我們如果在國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違良心。我還是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我們,有些區別。”
這一階段,黃昆與威爾士女友里斯合作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多聲子無輻射躍遷理論--“黃-里斯理論”,讓我們相信愛情的力量真偉大。
1951年,32歲的黃昆終於回到中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他的使命是幫助新中國儘快培養高級物理人才。他的到來讓北大學子如沐春風,開闊的視野,紮實的功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變成了“網紅教授”。一年後,里斯來到中國與黃昆結婚,中文名字李愛扶,也在北大物理系工作。
他在北大開設了半導體物理學專業,編寫了《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等教材,讓學生開始有了學習體系。他在學術上,要求非常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在他的努力下,湧現了甘子釗、夏建白等後來成為院士的棟樑。教學之餘,黃昆也沒有中斷自己的研究,首次提出描述晶體中光學位移,宏觀電場與電極化三者關係的“黃方程”,1963年被實驗證實。
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喜歡隨大流,喜歡另闢蹊徑,走創新的道路,黃昆走得既紮實又創新,樹起一座座豐碑。
而在生活上,黃昆又是一個特別簡單和熱情的人。一身洗的褪色的卡其布中山裝,一頂黑色絨線帽,就是黃昆的標準形象。別人請他吃飯,他只點最便宜的菜,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條件不好,他就把自己分得的牛奶讓給體弱的同事喝。
1955年,黃昆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6歲。
03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已經非常重視半導體事業發展。
在蘇聯的幫助下,成立了中科院半導體所,地方上建設了十個電子廠,走上了半導體研發加生產的道路。
可蘇聯在1959年撤走全部專家,中國半導體事業還能靠誰?
就是得益於一批海外歸來的半導體人才,如黃昆、謝希德、王守武等等,他們在困境中的努力,讓中國的半導體事業能夠緊跟美國的步伐,與日本不相上下。
這有多重要?當時中國“兩彈一星”研製如火如荼,靠着半導體保障了電子和計算配套。更加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形成了中國本土的半導體人才體系。
而在世界上,半導體技術更加風起雲湧。就在1958年9月,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成功實現了把電子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僅僅一年後,美國仙童公司又突破了集成電路的平面製作工藝,為大規模工業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隨後到來的十年動亂,像謝希德、王守武等科學家都被安排掃廁所去了,讓中國芯片被世界強國拉大差距,直到今天也沒追上。
04
在“科學的春天”來臨前夜,國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恢復半導體事業的發展,因為短短十年,全國600多家半導體廠集成電路年產量總和僅為是日本一家工廠的月產量的十分之一,觸目驚心。
到了80年代,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不僅落後美國和日本10年以上,後來連韓國和中國台灣都超了過去。芯片行業迭代速度越來越快,中國發起了多項計劃、工程追趕,黃昆也“二度出山”,調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任所長,主持建設了中國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從201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創立了黃昆英才班,平日由半導體所派高水平教授到校授課,從大三開始,學生則進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進行專業訓練,希冀通過國家科技力量與大學結合,培養優秀的半導體專業人才。
黃昆授課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芯片行業是個培養周期相當長的行業,不是我們投入巨大資金就能夠馬上見效的,所以才有了去年中國芯片被美國卡脖子的情況。
半導體人才需要像黃昆院士那樣,耐得住寂寞,久久為功,方能縮小差距,逐漸趕上來。好在一大批參與過世界強國半導體科研的海歸人才回國創業,從民間的維度推動我國芯片事業的發展。
05
有人問黃昆,當初放棄留英的錦瑟前途,而回到國內,有沒有後悔?
黃昆說,這條路沒有走錯,回來後教書育人,“建立我國自己的課程教學體系,培養人才遠遠比個人取得學術上的成就更有意義。”當年他培養的“徒子徒孫”,如今已成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版圖的中堅力量。
許多材料學專業的大學生,都學着黃昆院士當年編寫的《固體物理》,踐行前輩走過的道路。黃昆是學生們在這個領域接觸到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足見黃昆院士的學術成就。
2002年,因對我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黃昆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大獎。他從500萬獎金中,拿出絕大部分用來獎勵半導體物理優秀人才,支持中國半導體事業發展。
儘管做出了卓越貢獻,但黃昆從不願意宣揚自己,他總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沒有什麼神奇和驚人的地方。”甚至覺得國家把科學技術大獎給他,有點大了。
2005年7月6日,黃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他畢生辛勞,提出“黃漫散射”、“黃-里斯理論”、“黃方程”等影響深遠的理論,成為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事業的重要開創者,用他的默默無聞支撐起了中國的強國夢。
他在青年時期毅然歸國,雖以“一介儒生”自稱,卻讓中國因他而不同。二十六年的教學生涯,桃李滿天下,“徒子徒孫”們已經茁壯成長,默默努力縮短着中國半導體與世界強國的差距。
他身上流露出的高潔品行和中國精神,讓這個國家有了更強的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傳遞和付諸行動,特別是講給中國的孩子們聽。他才是最值得我們崇拜的中國脊樑。
我有國士,天下無雙!
致敬黃昆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