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藝術家」證書明碼標價?記者揭露內幕

娛樂頭條 6308℃

據《長江日報》報道,連日來,記者通過網路搜索查詢到形形色色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包括「中國時代人民藝術家」「人民功勛藝術家」「國寶級人民藝術家等。

其中,在一張「人民藝術家」榮譽證書上,標註著「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稱號」的字樣,記者致電這兩家機構,詢問是否頒發過此項稱號,得到了否定的答覆。

記者聯繫到證書的主人——今年72歲的馬某某,問其證書來源,對方卻反覆表示自己年紀大了、不記得了,並反問記者為何對此感興趣。

馮某某的「國寶級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證書。(圖源:長江日報)

還有一些證書上,標註著發證單位為「全國文化下基層管理委員會」「全國人民藝術家評選委員會」「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全國書畫藝術委員會」等。記者在民政部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台上沒有查詢到這些機構,顯示的信息為「該組織未在民政部門登記。請您注意風險,加強防範」。

也就是說,這些「山寨稱號」根本就是假的。

「國寶級藝術家」證書明碼標價?記者揭露內幕 - 陸劇吧
形形色色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圖源:長江日報)
那麼,這些榮譽證書是怎麼來的?記者與其中一家機構取得聯繫,對方介紹,「人民藝術家」「國寶級藝術家」等榮譽稱號都可以辦理,僅需提供個人簡介、登記照和8幅書畫作品高清圖片,最低收費1200元,半個月左右可辦好。他還表示,辦理這個(稱號)的人挺多的,「公司(運營)都快10年了」。
對方表示,參加評審辦證需要滿足兩點要求,一是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文學藝術聯合會、國際美術家協會會員,或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書法師,二是獲得過國內外認可的榮譽稱號,在藝術領域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影響力。
記者又問,如果不符合,還能辦理嗎?對方稱可以,「我們這裡給您想辦法」。關於證書的作用,對方坦言,很多人辦這個證是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值,有利於銷售。諮詢當天,對方還給記者發來了「國寶級藝術家」證書和展牌樣式。

「國寶級藝術家」榮譽稱號明碼標價1200元。(圖源:長江日報)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規定,國家榮譽稱號的名稱冠以「人民」,也可以使用其他名稱,具體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決定授予時確定。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作家王蒙、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9月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授予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永明撰文表示,作為國家榮譽稱號的「人民藝術家」體現了崇高性、代表性和價值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專屬性和排他性。相比官方對頒發榮譽稱號的剋制,許多民間機構(甚至是非藝術類機構)將「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當作商品一樣進行買賣,   以致各種非官方的甚至商業性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一度泛濫,對這一稱號的權威性、榮譽感和崇高感造成極大的損害。
「國寶級藝術家」證書明碼標價?記者揭露內幕 - 陸劇吧
「中國當代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網站「鑒定評估師證書」一欄下,一位鑒定評估師的個人簡介


而給錢就能「定製」發證、兜售各種頗有噱頭的稱號,這些「山寨社會組織」的做法,沒有任何專業性與嚴肅性可言,可謂赤裸裸的斂財生意。這些稱號和證書「比真的還像真的」,對於不明就裡的消費者、鑒賞者來說,具有極強的迷惑性。

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管理辦法》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開展包含「國家」「中國」「中華」「全國」「亞洲」「全球」「世界」以及類似含義字樣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不得開展未冠以上述字樣但實質是全國範圍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民政部近年來也在持續推進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多批清理山寨社會組織。然而,濫發榮譽稱號問題卻屢禁不絕,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因其潛在收益大於違法成本。
相關亂象長期存在,說明此類稱號具有相當廣泛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在文藝圈等存在一定信息不對稱、沒有絕對評判標準的領域,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名片、宣傳冊上多幾個頭銜,提升自身知名度,即便明知某些稱號可能是「山寨」的,也甘願掏錢買榮譽。更有甚者,一些人在諸多「注水稱號」加身後,便搖身一變,出現在各種展會、直播間中,忽悠消費者埋單。對山寨組織來說,既然「目標客戶」眾多,自然會想方設法做「一本萬利」的生意。
可見,有關部門對此類組織的清理,不能止於簡單「拉黑」,還需加強同公安等部門的聯動,強化對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的信用約束和懲戒,避免山寨組織被查後換個馬甲隨意「復活」。與此同時,也有必要細化社會組織的註冊和運營規範,消除「碰瓷」名稱等常見套路的生存土壤。
關於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查詢,政務部門也可以多一些「用戶思維」,更多站在查詢者的角度改善政務服務。比如,很多人並不知道官方查詢渠道的存在,在網上搜索時,也很容易被山寨組織看似「正經」的網站所蒙蔽。對此,相關平台還需夯實監管責任,對未經合法登記的可疑組織網站添加風險提示標識,降低推薦權重。政務部門也可以開拓更便捷、多元的查詢渠道,比如在反詐app、政務小程序中加入相關查詢功能,降低民眾的甄別成本。
對於那些明知稱號有問題,仍樂意埋單、藉此欺世盜名者,官方與行業自治組織不妨加強在各個埠的稱號審核和舉報工作。當這些山寨稱號沒了「用武之地」,非法使用者會被嚴肅追責時,稱號濫用亂象自然會逐漸偃旗息鼓。



 來源:央視網綜合中國青年網、長江日報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