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娛樂頭條 7547℃

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 陸劇吧

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 陸劇吧

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 陸劇吧

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 陸劇吧

暑期檔閱卷: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 - 陸劇吧

◎八碗

時間來到2024年9月1日,9月的第一天,也是2024年電影暑期檔的最後一天。綜觀今年電影暑期檔的票房表現,成績不盡理想。

從數據上看,2023年的電影暑期檔可謂「一騎絕塵」,一眾新片加上積壓的大片「搶灘」院線,狂飆出206億的電影票房,基本佔到2023年全年電影總票房的2/5。上映電影不僅質量上佳、話題不斷,票房表現更是不斷刷新紀錄,甚至讓電影從業者發出了「行業回春」的感嘆,對未來充滿期待。

今年的電影暑期檔總票房最終定格在116億。與去年相比,這是個近乎腰斬的數字。而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做橫向對比的話,則相當於直接回退至2014年到2016年那個時期,暑期檔電影票房在90億至120億之間徘徊的水平。

這兩年電影暑期檔為何相差懸殊?中國電影路在何方,從業者又該如何應對?

116億背後有意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

今年電影暑期檔的票房成績遠不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和電影院線所期。儘管電影主管部門及時紓困,施以援手,打出了「新片老片,能打就上」的策略牌:先是把從來沒有在國內院線上映過的「異形」系列新作《異形:奪命艦》搬上銀幕,接著又打起「情懷牌」,將幾十年前的老片《食神》(1996)、《控方證人》(1957)拿來「救市」,在8月24日,甚至讓去年的暑期檔票房冠軍《孤注一擲》重新出山。但從目前的票房成績看,結果還是不能讓人滿意。

其實早在今年電影暑期檔的大幕開啟以前,電影管理部門就曾未雨綢繆,鼓勵各大片方儘快備好「大菜」、準備上桌。《哪吒2》《射鵰英雄傳》《醬園弄》等萬眾期待的大作都在名單之中,奈何電影製作周期會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預想的「快馬加鞭」還是沒能及時兌現。

因此,暑期檔電影票房鎖定在的「116億」,並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數字。2023年暑期檔之所以火爆,是因為三年疫情有多部影片積壓,終於一朝得以集中釋放。《孤注一擲》《封神》《八角籠中》其實都是「歷史遺留」電影,早在上映幾年前就已經成片。一波集中的火力之後,電影市場必然會面臨「後勁兒不足」的問題,這也是今年電影暑期檔「疲軟」的主要原因——內容生產力的減退與「斷檔」期的到來。

首先是電影產能上的「斷檔」。在電影行業處於巔峰時期的2019年,中國電影年度生產故事片850部,結合紀錄片等品類,電影產量達到1037部;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有300部;2021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產影片生產數量隨之增長,恢復到740部;2022年生產影片的數量沒能穩步回升,反而回落到650部;2023年電影行業再次回溫,全年影片總產量達到971部,從生產數字來看,已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但依循電影行業的生產發行規律,影片的生產時間與上映時間之間會有一至兩年的時間間隔。所以今年觀眾看到的影片,大多生產自2022年,彼時仍是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時期,影片生產在數量上與往年無法相提並論。產量降低的後續效應,自然是可供院線的影片也大幅減少。

但這並不是暑期檔票房表現不佳的最主要原因,畢竟在超過600部的電影成片中,絕大多數的影片是無緣在影院與觀眾見面的。真正導致「斷檔」的,其實是電影品質不對觀眾的胃口。

比較直觀的對比是票房「破億」的電影數量:截至目前,2024年國產「破億電影」數量僅有30部,而2023年的國產「破億電影」數量有50部之多,連疫情比較嚴重的2021年和2022年,國產「破億電影」也分別有43部和29部。

電影破億,往往代表著相對出眾的賣相和影片質量。當電影的產量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破億電影」的數量卻沒能恢復,反而大幅減少,那才是問題所在。它代表著國產電影的頭部作品開始失效,同時也代表著國產院線電影的盈利能力在進一步下降。

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中,製作一部尚能達到「可看」水平的院線電影,至少需要2000萬元到3000萬元的投資成本,500萬元以上的宣發費用,按照國內院線電影片方分成略高於1/3來計算,如果電影票房不能破億或者不接近億元的話,確實很難盈利。

「頭部玩家」失靈「新玩家」也沒如意

其實不只是暑期檔,綜觀今年整體的電影票房市場,會發現一個新現象——電影行業的「頭部玩家」也失靈了。

「二八定律」是電影行業一貫的特色,以往最頭部的創作者往往創作風險較低,哪怕大部分的從業者賺不到錢,但身處頭部的或者有才華或者有運氣的創作者還是能賺得盆滿缽滿、功成名就,但以今年的電影市場看,頭部的創作者們也開始失靈。

除了《抓娃娃》一枝獨秀外,《逆行人生》被一些可能連電影都沒看到的網友用「富人演窮人,再賺窮人的錢」的指責,直接罵到比業內映前預期票房減半;陳思誠在《解密》中大膽嘗試電影類型的雜糅,換來的是「觀眾完全不買賬」;《異人之下》被原著粉「噴」得差點破不了億;而《從21世紀安全撤離》也沒能兌現上映前的「黑馬」預期;《紅毯先生》更是慘淡到宣發費用都差點兒賺不回來;成龍與ai成龍聯袂出演的《傳說》更是遭遇史詩級的撲街;《海關戰線》(謝霆鋒、張學友主演)則再次證明了傳統港片在如今內地電影市場的疲軟;韓延導演的口碑之作《我們一起搖太陽》在經歷了春節撤檔,二次上映的系列波折後,總算挽回了點兒顏面;管虎的《狗陣》在有戛納電影節獲獎的加持下,其文藝風格也不能讓觀眾買賬。用網友的一句調侃話來總結,「陳思誠、烏爾善、徐崢、寧浩、管虎、韓延、唐季禮、邱禮濤幾位大導演,加一起狂刷10億票房」,而這在之前的電影市場,是不可想像的。

「頭部玩家」的失意,並不意味著電影迭代的到來。事實上,「新玩家」大多更不如意。新人導演龍飛的高分作品《走走停停》(胡歌、高圓圓主演)勉強破億;「壞猴子」導演溫仕培的新作《負負得正》(朱一龍主演)爭議不斷,票房止步7000萬;新人導演劉博文的品質之作《來福大酒店》(黃軒主演)疑似被宣發拖了後腿;宋灝霖執導的《歡迎來到我身邊》(於適主演)也「大撲特撲」……這些當紅明星,這些具有強大粉絲號召力的主演,也未能帶給「新玩家」更好的票房成績。

這種局面就怨不得有從業者調侃:「今年的影視市場,是前赴後繼地『撲』,從業者都已經不求賺錢了,只求『撲』得稍微輕一點,好能跟資方厚著臉皮再要下一筆錢。」然而投資方是精明的,並不是「厚著臉皮」就可以讓他們回心轉意、繼續為行業「輸血」,投資看重的永遠是數據和預期。

粗略估算一下,在今年上映的國產影片中,預計能取得盈利的項目,大概不會超過17個。而這個數字,與今年預計要生產900部電影放在一起,就格外扎眼。

「熱錢」離場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或許對於普通人來說,疫情的寒冬早已過去,但是對於電影行業這個「長尾」持續時間很久的行業來說,影響其實還在持續,甚至讓行業陷入了某種「惡性循環」之中。

在經濟大環境和影視生態的各種原因作用下,曾經湧入電影行業的「熱錢」抽離了,影視公司和從業者數量銳減,有幸生存下來的片方多是在利用自有資金度過「寒冬」,只有部分幸運兒還能靠著之前的部分積壓項目「回一點兒血」。

這一方面導致了行業資金和影視資源進一步地朝頭部集中,以便讓頭部創作者繼續創造項目;另一方面,留給新的影視公司和新的創作者的機會和可能性,被不可避免地進一步擠壓了。「創業未半身先死」,2024年的電影市場一棒子把「頭部玩家」都打得鮮血直流,「新玩家」和年輕的電影創作者機會本來就少,今年又基本沒有成功的案例,那麼他們在日後的處境和出路就更令人擔憂。霎時間,賺錢這件事,在電影行業竟然變得很難。

這種狀態,對國內電影行業形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因為難賺錢,所以更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就會往更為頭部的創作者、更為頭部的項目傾斜,片方和資本就更不敢選用新人導演和年輕演員,未來電影行業的創新與可持久發展就更艱難。因為電影新生代缺少機會和試錯空間,那麼等到如今這一代最核心的創作者老去或者失去市場的青睞,國內電影行業就很可能會陷入真正的「青黃不接」。

遙想在七八年前,電影行業蓬勃發展之時,資助國內年輕導演的電影創投事業也一路高歌猛進。first青年電影展、「青蔥計劃」(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平遙創投」、上海電影節創投、海南電影節創投、吳天明基金會創投等都如火如荼,支持年輕創作者的熱情和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彼時參加創投的年輕人恨不得只要學過拍電影,有點兒想法,拿著ppt好好講一講,就會有大膽的片方支持他/她試一試,當一回導演。

現如今,各個創投項目該休整的休整,該停辦的停辦,各大電影公司的項目開發員工參加創投活動的熱情也基本消失殆盡,交談中都是一副「已經很久沒有去過創投了」的疲憊姿態——是啊,大導演都賠錢,誰還敢投新導演呢?

投資轉向娛樂快片更保險?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僅僅是筆者作為從業者才能感受到的「涼涼」。那就是朋友圈中,有一定體量的院線電影開機的「豎條組訊」(說明影片正在籌備建組),最近也很少見到。在往年,基本每個月都會有一個體量尚可的電影在朋友圈「開機」,組訊便會在朋友圈流傳,直到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人人皆知;但今年在朋友圈「開機」的有些體量的項目,筆者絞盡腦汁去想,居然連5個都湊不出來。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多數有投拍電影能力的片方在看到今年的慘狀之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更加謹慎,呈現出一種觀望的狀態,手裡的儲備項目,哪怕放著也不願意開機拍攝,原因很簡單,「不拍我還可以苟著,拍了、上映了就可能真要虧錢」;另一方面,這也預示著在未來兩年,國產院線電影的「片荒」狀態未必能有效緩解。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這種觀望狀態似乎還會持續,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當年流入電影行業的「熱錢」還只是流出狀態,如今隨著微劇、短劇、中劇、互動劇、豎屏劇等多種娛樂形式齊頭並進式地崛起,投資方在影視投資中的可選項目與種類愈發豐富,而這些新興的影視投資方式有著回款周期快、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可控等諸多優勢。與之相比,院線電影的投資體量大、周期長、風險高,自然就愈發喪失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或許這種種論述,在觀眾看來都不過是一種訴苦。觀眾朋友一句「電影不好看,自然不去看」的評價,當然是客觀正確的,但多種娛樂形式對影院觀影的擠壓、日益增加的觀影成本、良莠不齊的院線電影質量、嚴峻的電影行業從業情況等客觀因素,也確實在影響著中國電影未來的可能性。

最近甚至有人擔憂,中國電影在未來出現獨特性與批判性的可能會越來越小,因為嘗試就意味著風險,而電影試錯的成本是高昂的。取而代之的,或許是那些迎合觀眾娛樂習慣的創作,是一種能提供更直接的刺激,追求「爽感」、追求「3分鐘一個梗」的「娛樂快片」。或許吧,但每一個真正愛電影的人,都希望那不會發生。

保持初心電影的魅力仍不可替代

電影行業真是愈發艱難了,但最近的一個引進片項目,似乎又能燃起電影人些許的希望,那就是《異形:奪命艦》。這部影片從最早的業內預期2億票房,直接逆襲到現在近7億的票房,不僅證明了驚悚恐怖片這個類型的市場潛力,也更加證明了電影院觀影體驗的與眾不同。尤其是在imax影廳觀看時,影片中飛船在暴風雨中衝破雲層、外星怪物直衝面門而來的那種視聽衝擊力和震撼感,都再次表明影院觀影的獨特體驗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被其他的手機娛樂形式所徹底替代的。

電影從業者們小心翼翼地前行,儘管有諸多不易,卻仍深信未來可期。8月29日,國家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在「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有一番感人至深的講話,指出「我們需要好看的電影」。是的,說一千道一萬,電影本身要好看,才能有觀眾買賬,才會有資本進場。所以,電影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還是得記著那句話——保持初心,保持好做一部好電影的初心。

如果真的有一天,國產電影部部精彩,只是觀眾已經對這種藝術形式不再喜歡,到那時,作為從業者的我們才可以讓「電影」這個名詞好好躺在故紙堆里,然後平心靜氣地向子女講述我們曾經在五光十色的光影世界裡走過一遭。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