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抄襲,但還沒認
作為一枚蹭熱點專業選手,先容我小小感嘆一下,從年末到現在這麼多大大小小的貴圈新聞,要說最能攪動輿論、引發熱議的,初出茅廬甚至算不上純正圈內人的董宇輝完全可以穩穩排進前三甲(另外兩個名額,我投給羅永浩和董明珠)。
這不,東方甄選的「內憂」剛被平息不久,又趕著年前兒迎來了他們的「外患」。
近日,ip名為《楊藩講藝術》的主理人楊藩發視頻指出,董宇輝新開不久的獨立直播間《與輝同行》里,主播董董(特此強調,董董不是董宇輝)在直播時講解的內容抄襲了他在21年發佈於社交平台的原創內容。
證據主要包含兩方面;
第一,將文藝復興藝術家們複雜的關係架構以師徒的方式捋出來,不論是創意還是話術都跟自己差不離。
楊藩表示,因為國外拜師一般都是走合同制的,以師承的方式去表述藝術家們的關係,是為了讓國內的朋友便於理解;而且看似簡單詼諧的一小段,其實裡面所包含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是需要查很多文獻得出的,言下之意,這是自己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卻被別人摘了現成的,未告知、未聲明,還做商用,不公平。
第二,直播間所放出的某張米開朗琪羅作品圖,不論是圖片內容,還是排版格式,都跟楊藩早年視頻里的一模一樣。
楊藩還補充說明道,其實那個雕像不應該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是他找的一個範例,原本的雕塑已經不存在了。啥意思呢?連錯誤也一塊兒抄了!
視頻一出,董宇輝和剛成立不久的《與輝同行》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對於被指抄襲,與輝同行主播董董直播時稱,講解藝術時可能會用到一些老師的作品,但無意冒犯,有什麼問題可以及時溝通。
聽起來就很「公關」,回了又好像沒回,含糊其辭間隱隱表達了「一切都是誤會」的潛台詞。
董董還稱給「楊藩講藝術」留言被刪,「楊藩講藝術」則稱未刪除,還遭對方粉絲辱罵,對方還在自己直播時刷了500元禮物,疑想讓事情翻篇。
額……若真的存在抄襲,若「與輝同行「方真的有刷這五百塊錢的禮物,那這也忒侮辱人了吧?別人做原創花費的心血,自己的不當行為所需付出的代價,靠這五百塊錢就可以一筆勾銷嗎?
氣不過的楊藩在跟進視頻里直接「加碼」,列出了另一條抄襲證據——按照外國名字的語言因素解釋名字的含義,再起一個不靠譜的中國名字來搞笑,不論是所運用的方式還是其中的具體內容,董董的表述都跟他的如出一轍。
這就尷尬了。包姐突然想起了一句話——當你發現一隻蟑螂的時候,說明你家可能已經有至少一窩了。這得是,「慣犯」吧?
粉絲護主,理由奇葩
不過想必,董宇輝「丈母娘」們的各種言論一定比《與輝同行》直播間的回應令楊藩更無語。
我看了一圈評論區,也綜合楊藩自己的「叫苦不迭」,將粉絲們的護主理由總結為了以下四條:
1、要真有理走法律途徑好不好,搞什麼網路審判?
2、我看你呀就是在蹭董宇輝的流量。
3、你要感恩,沒有抄襲誰知道你,給你白白做宣傳了呢!
4、天下文章一大抄,你也不就一搬運工嗎?
光是看著就很生氣的程度,且容我來一一反駁下。
關於為什麼不走法律途徑?
望周知,普通人走法律維權的成本是要高一些的,不論是時間、精力還是金錢方面。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很多人會選擇忍忍算了或私下和解。楊藩也在視頻中表示,自己只是想要一個道歉和一個原創聲明,他可能一開始覺得這應是通過網路喊話就可以要得到的東西。
再者,雖比不上董宇輝,但好歹也是有幾百萬粉絲的專業門類博主,有這個資源為啥不能用,總統選舉都得靠輿論造勢呢。獲取一定體量的支持、並給對方施壓,本身就是有利於達到自身目的的正當手段,當然可以用嘍。
關於蹭流量給自己漲粉。
你要說是辛巴幹這種事,我百分百信,但楊藩是一個藝術教育科普類的博主,本身也自稱是高校藝術老師,他吸粉、固粉,更多靠的是垂直領域內的內容與人設,如他自己所說,憑這一波熱點吸一波八竿子打不著的粉對他在平台的權重、變現意義都不大,反倒是有害而無益。
關於抄襲即免費宣傳。
如果說真產生了什麼「宣傳效果「,那也因為是楊藩跳出來了,不然那些東西成就的是《與輝同行》的名和利,沒有人會知道原創者。咋地,以為自己是天皇老子,用誰的東西誰就能身價倍漲、就該感恩戴德?
在之前的東方小孫事件中,他被欺負、被排擠,那麼丈母娘們對抗高管、維護小董就是伸張正義;現在,董宇輝直播間可能做錯了事,丈母娘們上下嘴皮子一禿嚕,竟也能把沒理說成有理,小董不僅是無辜的,還是高大的施恩者,這個可能的受害者反倒成了受惠者。
這相當於,某人打了我一拳還要讓我叫爸爸,因為他比較有名,被他打之後我也跟著上頭條了,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受到過這麼多的關注呢,好榮幸哦,比心~
這都什麼跟什麼呀!
在這樣的邏輯中,董宇輝永遠排在最前面,連事實都可以居於其後,他不可以被質疑、不可以被傷害,為此,粉絲們會以各種理由(諸如「他還是個孩子「」沒有他誰知道你」)維護他的正確與完美,而完全看不到別人的訴求和處境,好像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圍著小董轉,不是拯救他的人,就是加害他的人,再不然就是被他施恩的幸運兒。
這是典型的自戀投射:不想董宇輝被質疑、受傷害,其實是不想自己被質疑、受傷害;默認全世界圍著小董轉,其實是想以自己的意念主宰世界。
在這種心態之下,他們的言論和行為會呈現出幼稚和霸道的矛盾感——幼稚在於,很多認知違背常識,比如震驚了楊藩的那句「他還是個孩子」;霸道在於,站在「完美容器」董宇輝身後,他們生出了一種特權階級的優越感,好似大哥旁邊的爪牙,可以居高臨下地指著別人說:「抄你是給你面子,快滾吧!」
最後是這個「天下文章一大抄」。
自媒體圈的「互相借鑒」何止嚴重,簡直泛濫,但與之相比,更令我兩眼一黑的是,「反正都是抄,都不幹凈」這種言論的大行其道說明對錯是非的標準也已然模糊了。
你說你是原創的,但人家在試圖拔除你原創的根基——「不就一臭蹭熱點的嘛」「不就一知識搬運工嗎」……
這裡面當然有種「感覺不如你厲害乾脆將你打趴下」的自證優越的扭曲心態在作祟,但另一方面也跟「信息泛濫,單個信息越發不值錢有關」。
跟早年間的權威媒體相比,自媒體博主門檻簡直低太多,圍觀的人說不定自己都開著一個小有粉絲的號呢,那就意味著,自媒體內容本身的存在並不以公信力見長,所以用戶們自然也很難對其生出敬畏之心。
只是,魚龍混雜並不意味著「龍=魚」,原創與抄襲之間的界限不應該被模糊。
沒錯,世界本來就是流動的,都是我學你、你學我,沒有人能在真空里獨自強大,但搬運有搬運的技巧,轉述有轉述的風格各異。對於同一本書、同一個藝術作品、同一個歷史故事,每個人切入的視角會有不同,分享的能力和方式也會有不同。
我們經常說「掰開了揉碎了餵給你」,可就是有人沒有那個勁道掰不開也揉不碎,有人則在掰開揉碎上頗有天賦、肯下功夫,那後者就理應得到相應的尊重。
像楊藩,他說他查了不少資料,說他為了寓教於樂想出了各種詼諧好玩的講法,如所述為真,那相當於他親自搜羅來豐富的食材烹飪了一份有自己風格的獨特大餐供人享用,你能說「因為他在大自然中取用食材所以他僅僅是個搬運工,跟點了外賣回家熱了熱的假廚師是一路貨色」嗎?
即使是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也應該對智慧、心血、汗水有起碼的尊重吧?
與其沉迷董宇輝,不如啃完一本書
看完「丈母娘」們的痴狂後,我忍不住頂鍋蓋「口出狂言」:如此追捧董宇輝,真的不至於。
我不質疑他的淳樸善良,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一副好口才,但凡事要看本質,往根兒上刨,有眾多擁躉的董宇輝現在是一枚大網紅,也是一名自帶根據地的王牌銷售員。
這就意味著:
一來,他和粉絲之間的關係,難逃飯圈文化的裹挾,儘管他是靠輸出金句、傳播知識出圈兒的,但很多喜歡他的人看中的是董宇輝本人,他們將他選為理想客體可不是為了學知識的,知識博主成了明星,一樣可以讓人盲目且瘋狂,這跟知識本身對人的供養效果是背道而馳的;
二來,既然歸根到底是王牌銷售員,那麼他在直播間的輸出都將有意無意地圍繞所述產品。或者說,在亮出產品之前,所有的雞湯、金句、美好的知識都像是一條條金紡線在試圖編織出一個繽紛華麗的廣告,讓人心生嚮往、心花怒放,然後乖乖留在這兒,再乖乖下單。
來,我們當下摘取一段小董的「傑作」品一品:
「沒帶你去看過長白山皚皚的白雪,沒帶你感受過十月田間吹過的微風,沒帶你去看沉甸甸的彎下腰、猶如智者一樣的谷穗,沒帶你去見證過這一切,但是親愛的,我可以帶你去品嘗這樣的大米,浪漫不止星空花海,還有煙火人間。」
如此有畫面感的一段美文,也無法改變它是一個植入式廣告的本質。他們之所以會大片地「借鑒」,還不是出於高頻輸出「精美廣告內容」的壓力?而高頻輸出的「幕後操手」當然是直播間的銷售kpi啦。
你可以通過短暫沐浴在直播間的文化光輝里,感受思想的升華,獲取一份脫離世俗的情緒價值,並通過激情下單擁有一種「好像我也變得有文化了起來」的錯覺,
但那終究只是一種錯覺,通過玩社交平台和消費並無法讓人的深層本質獲得真正的豐盈。
遊盪於社交平台,哪怕你刷再多的乾貨,關注再多的所謂硬核博主,你做這件事的本身也是在娛樂和消遣,而不是學習。學習從來都是枯燥的、耗電的、主動攝取的,而不是妙趣橫生的、輕鬆的、被迎合的。
更別提廣告,任何形式的廣告都以造夢為主旨,它披著絢麗的外衣給你輸出焦慮或嚮往,然後揮一揮衣袖,留不下一點兒深刻。
董宇輝喜歡打比喻、用大排比,說出的話總是聽起來很漂亮,但細品裡面兒那意思吧,也就是一碗「古法雞湯」。
比如這一段:
「當你背單詞時,阿拉斯加的鱷魚正躍出水面;當你算數學時,南太平洋的海鷗正略過海岸;當你晚自習時,地球的極圈正五彩斑斕;但少年,夢要你親自實現,世界你要親自去看,未來可期,拼盡全力!當你為未來付出踏踏實實努力的時候,那些你覺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風景,都終將在你生命里出現。」
那不就是以世界各地的美好景觀『引誘』你好好努力的勵志小短文么?
聽起來很花活兒,其實挺簡單一道理。
還是我說過n遍的那句話,凡屬傳媒行業,都有不少「徒有其表」的成分在裡面,看電視、看節目、聽廣告,能開眼界,能從中學幾句時髦的漂亮話,但要說正兒八經的學知識、提升自我,那真的快別自欺欺人了。
建議大家,與其沉迷董宇輝,不如老老實實啃完一本書。
當然,這裡指的不是隨隨便便的暢銷書,而是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書籍。
它們會比較真誠,要麼經過層層論證輸出一些研究成果,要麼通過實地考察詳述一些真實見聞,要麼以細膩的筆觸講一個呈現人性多樣性的故事,總之你放心,不論是書中還是書尾,都沒有突然跳出來的小黃車。
以及,一本書所表達的內容通常都是系統化的,有框架、有整體,而非碎片化。這就類似於,醫生讓你補身體,多吃肉蛋奶,那你就肯定不能只吃一餐或只吃一天,你得連續吃,起碼吃夠一個療程,營養成分逐漸疊加,才可能讓你變得強壯。
食用精神食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有的一知半解不斷累積只能拼湊出一個更大的一知半解,唯有把某一個模塊一整個吃下去,才能夠讓其注入自己的血液與骨骼。否則,光聽幾個古代小故事,你就大談歷史觀,關注了幾個社會新聞就敢直指那塊鹽鹼地,那不扯么?
當然,讀書讓人犯困,看字兒讓人眼暈,若不是讀書這件事本身阻滯較大,也不至於讓很多人通過看文化人直播、看文化人講書來獲得廉價的滿足。
但事實就是,做一些難的、反人性的事情,往往能帶來更大的成長。
所以2024,共勉吧。少看點直播,多看點書;少玩點手機,多看點書。連續啃個兩三本,說不定你就對董宇輝瞬間祛魅了,試試?
(別找了,沒有賣書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