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娛,作者 | 零壹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11月27日,2024年度電影總票房(含預售)突破400億元。到達這一數字的時間比2023年晚了很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12月大幅追趕的可能性不高,2024年有很大概率會是2015年以來除疫情期間2020年、2022年外票房最低的一年,2019年641億的票房數字如今看來高不可攀。
2024年目前票房前十的影片分別是1.《熱辣滾燙》2.《飛馳人生2》3.《抓娃娃》4.《第二十條》5.《熊出沒·逆轉時空》6.《默殺》7.《志願軍:存亡之戰》8.《年會不能停!》9《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10.《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年度前五名和20億+全是春節檔影片,排在第六的《默殺》累計票房13.5億,相較第五名票房斷層落後,意味著2024年春節檔以後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s級頭部爆款,暑期、十一等其他重要檔期的表現均遠遜於2023年。
2024年總票房的退步已成定局,但11月以來,電影市場仍有一些值得記錄的行業現象。
國產片黑馬「新三板斧」:感官衝擊、喜劇、新情緒
「新物種」順利被市場接受。邵藝輝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好東西》豆瓣開分9.1後熱度迅速攀升,不到一周累計票房已破2億,預計最終票房能達到5-6億以上,將成為11月的最大驚喜。
國產「低分恐怖片」成年末最大黑馬。李夢、蘇小玎主演的國產恐怖片《鴛鴦樓·驚魂》累計票房破1億,比前期媒體預測高了五、六倍,打破過去五年國產恐怖片票房紀錄,上一次有國產恐怖片突破5000萬票房還是2019年的《碟仙》,《鴛鴦樓·驚魂》在豆瓣、淘票票、貓眼的評分都大大低於其他影片。
主流進口片繼續遭到市場極端冷遇。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角鬥士2》,以及巨石強森、克里斯·埃文斯主演的《紅色一號:冬日行動》在國際市場表現穩定,均同步甚至提前於北美市場上映,目前《角鬥士2》全球累計票房已經突破2.26億美元,《紅色一號:冬日行動》全球累計1.2億美元,但這兩部影片在中國大陸票房分別僅收穫2500萬、1900萬,也就是說中國市場只佔這兩部影片全球票房的2%左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影展文藝片沒有意外之喜,連上連撲。《老槍》不到500萬,賈樟柯入圍戛納的新片《風流一代》411萬,《暴雪將至》導演董越新作《戴假髮的人》帶著主演黃曉明的話題,僅收穫375萬票房後匆匆登上流媒體,分線發行的《完美的日子》僅181萬。
11月的情形,再結合2024年以來幾個代表性黑馬影片如《默殺》《周處除三害》《異形:奪命艦》《末路狂花錢》來看,2024電影市場能取得超預期表現的影片基本有三類: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的一些趨勢並非只發生在中國市場,尤其是中小成本優質恐怖、驚悚片的市場表現出現了明顯崛起。
比如《異形:奪命艦》在北美市場取得了超1億美元的成績,與《毒液:最後一舞》相差不大,但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投資級別;與《小丑2:雙重妄想》同期上映的血漿片《斷魂小丑3》在北美市場取得約5400萬美元票房,與《小丑2》也相差無幾,但《斷魂小丑》系列一直是極端的小眾獵奇血腥片,2022年的《斷魂小丑2》還僅有1000萬美元入賬,如今直接翻了五倍,同期超過了ip號召力巨大的《小丑2》。
票房一日游的「平庸電影」最傷市場
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發布《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報告》顯示,截至10月份,2024年購票用戶中女性佔比58%,25歲及以上觀眾佔比79%,中小城市觀眾佔比41%。這意味著2024年的主流觀眾圖像是女性、熟齡群體,中小城市的佔比進一步提升。
春節檔和常規檔期的市場差異巨大,以下分析主要針對常規檔期。
讀娛認為,行業應該更重視的方向不是根據2024年的主流觀眾圖像去針對性討好,而是應該更多思考如何把用戶圖像的另一邊找回來:男性用戶、青少年用戶、一二線城市用戶為什麼不那麼願意走進電影院了?
其中最為顯著嚴峻的問題就是受眾年齡變化。2018年時,青少年購票佔比8%、20-24歲佔比30%,也就是說24歲以下佔比高達38%,是整個市場的購票核心主力,而2024年24歲以下佔比僅21%,佔比幾乎減半。
換言之,電影市場的受眾基本盤基本是「停滯」的,2018年左右市場培育的年輕用戶在六年後成了核心群體,但市場沒能完成與新一代年輕群體生活方式的對接。
同時,觀影頻次方面,2018年達到6次以上的群體佔比高達16%,2024年則僅有6%,意味著核心影迷群體的觀影動力大幅削弱,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花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去走進影院。
同時對青少年群體和影迷群體的吸引下降,院線市場的核心問題大約可以總結為:
電影作為線下娛樂消費的相對「高門檻」和一部分「低體驗」,導致了大眾對於電影消費的整體熱情下降。
高門檻無需贅述,電影票價幾十元,在如今這個娛樂內容在手機隨處可得的時代,這份消費支出對大眾來說是比過去更「奢侈」的一項;
與2023年相比,2024年到達400億元票房的時間明顯延後,反映出整體市場動力的減弱。由於缺乏頭部大片的支撐,以及暑期檔、國慶檔的爆發力不足,導致票房增長乏力。此外,觀眾消費趨於理性,線上娛樂活動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電影市場的觀眾,而電影內容的創新不足,尤其是平庸電影數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整體吸引力,尤其是在非節日檔期內。
試想你辛勤工作了一周,在單休周六的珍貴下午/傍晚走進影院,花費能買五杯9.9瑞幸的價錢看了一場《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異人之下》《749局》《傳說》……你會不會對觀影購票這件事更加謹慎?會不會在下個周六優先選擇去做別的事?會不會把觀影的時間等到免費上流媒體後?
私認為,這些帶有一些宣傳點、投資水平中等的影片對電影市場的傷害要遠遠大於通常所謂「爛片」。其共同特點是憑藉陣容或ip吸引前期熱度,這些影片的票房幾乎都有六七成集中於上映首日,票房一日游後斷崖下滑,觀眾觀感形同受騙,觀影行為成了花錢買罪受。
在這些影片的襯托下,《末路狂花錢》《異形:奪命艦》《鴛鴦樓·驚魂》才會顯得那麼「正常」,這些影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佳片,但卻是市場所需要的「常規內容」,賣點明確,不詐騙,該給笑點、血漿、驚嚇就給,至於故事沒講得多麼有深度,其實觀眾早有心理預期了。
燈塔的報告就提及,阻礙觀眾進場的頭等因素就是口碑差、故事俗套、不吸引人等。
上述平庸電影導致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今電影的宣傳難度普遍變大。觀眾對於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宣發物料和大v言論越發謹慎,反而更加相信原始的親友朋友圈互推,而在社媒時代的「加速下」,口碑發酵迅雷不及掩耳,既催發了《好東西》等影片的火熱,也讓《傳說》《異人之下》票房一日游後斷崖下滑,明星、ip毫無長線發揮空間。
所以電影行業一定要儘早開始重新定位市場需求與內容供給之間的誤解。具體來說,是要在內容創作階段有新人、新思維的加入和舊思維的快速迭代和出清。尤其是腰部內容和常規檔期,是培養新一代觀眾觀影習慣的長線戰場,要把觀眾留在影院,不能再追溯過往試圖端上和十年前一樣的菜,那對於當下的觀眾來說等於同時浪費錢和時間,中小成本電影和常規檔期一定需要打開新的局面。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