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一張相對小眾的冷門碟,也是一張完全Instrumental的合輯唱片,唱片名字叫《Guitar Calling》,算是一個企劃概念很有特點的Project。
這個Project,就是由九名來自中國香港的吉他手,各自挑選心水的音樂改編,並最終呈現一張由八首作品(其中一首由兩位吉他手完成)組成的合輯。
記得去年九月,我曾經在微博轉了一個關於劉以達的視頻,視頻里的BGM,是他當時重新改編的《刺客》這首作品,他本人也重新回憶起當年給校長創作《刺客》和《第一滴淚》兩首歌曲的故事。
當時就挺喜歡那個非常黑暗基調的吉他版《刺客》,然後發現,這首曲子的錄音版本,其實就來自於《Guitar Calling》這張合輯。本著對吉他手這個音樂職業的敬畏,以及對吉他這件樂器一直以來的熱愛,這樣的唱片,當然要收。
這張唱片里的九位吉他手,有前輩有新人,在聽這張唱片前,有人能夠完全了解這九位吉他手,那種可能性並不算高。因為就連見多識廣的愛老師我,也對其中一位吉他手很陌生。
這裡面,老歌迷最熟悉的,肯定是Tommy Chan和劉以達。這兩個人,都是香港音樂夾Band時代後期的代表音樂人。當然劉以達更為人所知的,還是他「佚名一派」成員的身份,這個身份,也讓他成為一個介於幕前和幕後的音樂人,既不防礙他以作品聞名,還讓他的臉——也出圈了。
在我印象中,劉以達一直不算是那種技術非常突出的吉他手,無論是速彈,還是音色多樣性的選擇,以及多元曲風的跨界上,即使在香港音樂圈內,他都可能不算是一個可以勝任職業吉他手,或者說棚蟲吉他手一職的吉他手。
但劉以達的音樂辨識度,卻實在是太高,他的旋律性總是充滿了那種神秘感、異域感,還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雖然很容易認出來,但別人真的模仿不來。
這一點有點類似於總在各種吉他大師排行榜上榜的Kurt Cobain。的確,從技術的角度來講,Kurt Cobain和那些一Solo就幾分鐘的大師,確實有差距,更不要說和那些能夠橫跨爵士和搖滾的吉他大師相比。但是,Kurt Cobain的吉他,有自己獨創的語感和風格。真正的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有,就都是模仿他的。
劉以達重新改編的《刺客》,加入了很黑暗的Bass-Line襯底,有很強的Garage元素,律動甚至帶入了點Trap的元素。劉以達當時的介紹,這首作品的錄製,是由兩把吉他共同完成。Gibson萬年暢銷的Les Paul用來玩主旋律,而另一把Fender的Strat則用來彈節奏部分。不過,因為沒有換弦,所以聲音有些模糊。
比起劉以達,Tommy Chan可能就是圈內公認的吉他高手,甚至Tommy的能力,還得到了中國內地同行的認可。連續多年《我是歌手》等節目的錄製,有時候在一些需要「耍酷」的吉他Solo段落鏡頭時,節目組也總是會特意安排這位長卷手、黑墨鏡的吉他手上台。畢竟,Tommy老師一上台,就會給人一種八十年代吉他英雄的既視感,就能讓人想到他是一個Rocker,以及一個Guitarist。
反正對於愛音樂的人來講,Tommy老師不僅僅可是以理髮師,同樣也代表了吉他老師Tommy Chan。
這次看合輯唱片的內頁介紹,還真是第一次知道,Tommy Chan算來也是出身於音樂世家,標準的藝二代樂手。
Tommy的父親是Frederick,曾經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鼓手。Teddy Robin,就是七、八十年代橫跨香港樂壇和影壇的泰迪羅賓。他的「花花公子」樂隊和許冠傑的「蓮花」樂隊,也是夾Band時代走上前台最成功的兩支樂隊。
Tommy在專輯裡選的曲子,是《Enter the Dragon》,原曲由Lalo Schifrin創作,雖然是唱片里唯一一首西方音樂人創作的歌曲,但其實這首原曲,卻是李小龍電影《龍爭虎鬥》的主題曲,原本就有一定的東方元素。
Tommy的重新編曲,融合了七、八十年代的Fusion,Funk式的律動,加上典型金屬音樂的吉他Riff和Solo,整體大氣磅礴、氣勢淋漓、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聽著,確實是八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初的那種味道。
Barry Chung同樣是一個資歷很深的吉他手,不過可能知道他的人並不多。這次他選擇的,是他曾經給鄭伊健創作的《長發》。
《長發》是一首技術流的作品,Barry Chung在其中選擇了三把貝司、四把吉他、兩把曼陀鈴和一把尤克里里,甚至還有一些民族的打擊樂器。所以,不同音色的撥弦樂器常常是交替出現。但個人感覺,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處理,有些讓旋律的連貫性碎片化了,而且在銜接上,多少會因為音色的差異,有一種斷裂感。有些玩的過於複雜了。
這個Barry Chung,我第一次知道他,還是在羅大佑的《戀曲2000》專輯裡,當時他參與了《東風》和《戀曲2000》兩首歌曲的和聲。之後,他和陳偉文共同編曲的《你喜歡不如我喜歡》,因為是王菲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傳播度。
而Barry Chung最為出名的個人作品,其中肯定包括《伊莎貝拉》的OST,這部曾經獲得過第56屆柏林電影節 「銀熊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的配樂,其中的吉他,就全都由Barry Chung演奏完成。
告別前三前的前輩演奏時間,之後就開始相對進入新時代了。
「觸執毛」樂隊吉他手Mike Orange選擇的《不羈的風》,也是張國榮當年的名曲,原作即為日本曲,而Mike則用復古的方式,讓這首歌曲去除掉早前張國榮版本更偏主流的合成器編曲音色,回到了八十年代日本搖滾的那種音色乾淨但一樣熱血的氣質。而且,雖然加入了一些新的和聲,但在主旋律部分,Mike的處理就是一氣呵成、酣暢凌厲的,聽起來非常簡潔暢快。
Goro Wong作為Zarahn樂隊的吉他手,當年也和周國賢一起,成為了《張氏情歌》的製作人,這次也重新選擇了這首歌曲改編。和Eason更為民謠的風格相比,這個版本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甚至還有舞曲的律動。不過,整體來講,這首作品聽完幾遍,給我的印象並不是太深。
崔展鴻的《畫意》,選的是王菀之的作品。崔展鴻就算是我之前不太了解的吉他手,據說一直是在發燒和爵士界。這首的編曲,層次感很強,副歌部分甚至讓失真吉他,聽起來有一些弦樂的氣勢。後半段的一段即興處理,技術複雜但卻可以體現出那種特別細膩的小情緒,將「畫意」的情與景,體現的非常有層次。
「秋紅」的Andrew Cheung,則用顛覆的Metal曲風,改編了陳奕迅的經典《白玫瑰》。用一把七弦吉他演奏,為原有的旋律注入了更多的和聲與加花,聽起來已經完全沒了原曲的模樣。個人感覺,這首作品在突出技術的同時,缺少一個Hook的留白空間,即在聽完之後,腦海里還依然有某幾個小節的旋律音色在迴響的那種感覺。
《荒蕪中起舞》來自Dusty Bottle的Jeff,以及One Promise的天衡共同演奏,而這首作品的原作盧凱彤,曾經也是Brave Nusic的一員,所以也算是他們的師姐。
這應該也是專輯裡最年輕的兩位吉他手,聽起來,具體曲風的框架,並沒有束縛兩位吉他手的編曲想像力。整首作品有著多層次的畫面感,尤其是甚至其中一把吉他,還經常保留了那種人聲的位置感,就像盧凱彤站在那裡唱歌的樣子。挺好的。
專輯內頁的最後,還提到了Ellen Loo,即盧凱彤。的確,如果沒有意外過世,盧凱彤也是應該出現在這張專輯裡的。當然,作為一個對香港音樂還算了解的人,對這張專輯可能還是多少有點遺憾,比如沒有出現鄧建明、蘇德華,以及更新一代的顧芮寧等等……
人生,總有一些遺憾的。但你永遠要記得,留下來的美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