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娱乐头条 3088℃

9月23日上午,作为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主办,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西部影谈、万夫观影承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国内外电影人以及高校、影视企业及行业协会的代表约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的电影评价体系,助力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为推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和电影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 陆剧吧

 集众智为电影评论生态献计献策    

“电影作为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文化艺术与传播载体,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刚在致辞时表示,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举措,是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促进电影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中国电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恢复至2019年的85%,观影人次恢复到75%,行业恢复情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年以来,无论是春节档,还是“五一”档,中国票房均远超去年同期,持续绽放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作与评价是电影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本次论坛以全球视域,人民性与新媒介为主题,进行深度对话与分享,旨在为建设积极、良性繁荣的电影评论生态献计献策,为把中国电影打造成真正的国家名片集智出力。”李晓刚说。

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嘉宾对谈两大板块。在主旨发言环节,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先后发言。

在“嘉宾对谈”环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裴亚莉,资深电影制片人、国际电影节专家王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助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fipresci)成员、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执委王垚等6位嘉宾,围绕“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全球视域、中国性和电影性”等议题展开对谈。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 陆剧吧

在文明互鉴中构建自主评价体系

“电影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电影自主的话语体系形成过程就包含着对西方电影话语体系的建设、融合、整合的过程。”饶曙光表示,要强调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要强调文明互鉴,只有在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当中才能真正完成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 陆剧吧

探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问题需要放到当代世界和全球语境下衡量,需要借鉴西方现代电影美学而建设起来的电影艺术传统,而不是轻易地抛弃传统,另起炉灶。对此,王一川表示,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既不能只沿西方式现代电影美学的路径走,也不能转头回到中国古代艺术体系去,而是需要寻求这两方面相互汇通。一方面,应当继续传承现代电影美学传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艺术体系需要重新激活中国自己的艺术体系传统。

王垚表示,建立自主评价体系,其实不光应该包括对中国电影的历史的重新梳理,还有一个是,怎么样来看待世界电影的历史、全球电影的历史。“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认知,从哲学的基础上,跟西方有根本的不同。”李镇表示,在西方,人和世界对立产生的无法解决的痛苦产生艺术。在我国,讲究“和”,把对方也认作是主体,对方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要在和而不同、文明互鉴中,充分继承丝绸之路的精神,共同走向未来。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 陆剧吧

在尊重个性中寻找共识

当前,电影评价生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像《当代电影》这样的学术期刊,仍然是重要的影评力量;另一方面,大众影评愈加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加。石川表示,当前的影评生态,大体上可以分为营销性批评、鉴赏式批评和学理性批评三大类,而目前占到90%的评价,都属于服务于片方的营销性的批评,相对而言后两种过于弱势。

“我们作为学术平台,希望提供的评论是更有深度、更有专业性,也更能经得起时间打磨的。”皇甫宜川表示,在中国电影评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当代电影》诚邀更多的学者、影评人、创作者发出他们的声音和观点,为中国电影评论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说到评价体系,个人建议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比赛的标准,要评出谁优谁劣的结果,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现象,作为理解时代、理解世界的一种参考。”李镇说。

“评价要充分尊重个性,在个性基础上要对社会性议题达成共识,这是建立评价体系最根本的目标。比如,食品必须安全,这是社会操守和底线问题,必须达成共识。”石川表示。

“电影节应当是一个有个性的平台,不管是柏林,还是威尼斯,我一半时间都在飞。我觉得电影节需要有个性和态度,丝路电影节也应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参加过全世界几百个电影节的王彧透露,他常常躲在黑暗的角落看观众的反应,尤其是在电影节入围影片第一场放映时,因为现场专业观众的评价往往决定了该片未来的命运。

“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复苏,创作质量稳定提升,影片类型丰富多样,吸引广大观众走进影院,也引发大众充分点评、发表意见,形成话题。与此同时,评论营销化、新媒体评论主导影片口碑、平台线上数据制约排片、重大题材影片面临网络舆论争议却往往缺乏有力对策等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裴亚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继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举办“新时代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构建论坛”后,再次举办聚焦评价体系构建的主旨论坛的原因,要持续聚合电影评论界、理论界、创作界的各方力量,形成有利于中国电影创作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凝聚智慧和力量。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