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届博士毕业生黄国平的博士论文火了。
致谢信里,他写道: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递到你的面前。”
接下来,他回顾了自己20多年的求学路:
12岁时母亲离家出走,17岁父亲车祸去世,随后照顾他17年的婆婆也溘然长逝,家中只剩他和一条老狗。
为了凑学费,他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猪、出租家里的水牛,勉强凑够了学费。
人后的苦可以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作,家里屋顶漏水,上课因为没交学费被老师叫出教室谈话,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面,冬天穿着薄衫走过长长的过道……
如果不是努力后的奖状与奖学金,他早就放弃了。
上高中后,学校免去了他的学杂费,他遇到好心的叔叔,在解决学费的同时,还接触了计算机,犹如在黑夜中看到了曙光。
他凭借一腔孤勇,考上了西南大学,最后保研去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从小山村走到了大城市,从农村娃变成了博士生。
回顾来时路,他平静地总结: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辈子吃过的苦。”
黄国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在这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年代,他用20年的坚持告诉我们,天道酬勤这件事依然存在。
有人说,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有人说,他的致谢信就是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大家宋濂创作的赠序,文中讲述了他艰难求学的过程。
这篇文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成为千古名篇,也入选了语文课本。
即使如今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富人越来越多。
但我们可以肯定,像黄国平这种暖人心肠的学子故事,依然还在不停发生。
他们也没有太多选择,他们手中的笔,就是他们逆天改命的唯一武器。
比如18岁的云南农村少年姚胜旺,父亲、爷爷双双残疾。
大学录取通知书送上门时,他还在地里挖姜。
面对旁人的祝福,他的笑容腼腆而朴实。
在偏远地区长大的彝族少年木乃越热,同样家境贫寒,每天放学后还得帮着干农活。
靠着个人勤奋,他最终考上了北大。
这些苦学的模范,依然值得歌颂。
遗憾的是,这些真实人物事例,我们只能在每年高考季的官方新闻中才能看到。
在大多数人最常接触到的影视作品中,正面反映这类人物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他们的形象变成了“书呆子”,多沦为靓男俊女谈恋爱的背景板。
不过在邻国印度,去年有一部这类题材电影横空出世。
在亚欧青年电影展上放映结束后,全场起立为其鼓掌。
随后在imdb上,近5万人给它打出了9.2分的超高分,为近5年印度电影最高。
豆瓣上它的开分高达8.6分,目前稳定在了8.2分。
很多人评价这部影片是2023年世界年度最佳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12年级的失败》。
本片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电影。
很多优秀的印度电影常常被片名给耽误了。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看片名以为是印度歌舞片,一言不合就给你吹拉弹唱,其实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励志电影。
《12年级的失败》也是如此。
看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翻译还把原版英文名“12th fail” 错翻成“12次的失败”。
实际上它指的是,主人公在12年级的升学考试中失败了,这次失败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马诺杰是印度低种姓男子。
他所在的农村民风彪悍,强盗猖獗。
当官的欺压百姓,老百姓混吃等死,生活如一潭死水。
12年级的考试失败后,马诺杰不愿意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他带着全部积蓄离开家乡,兜兜转转后锚定一个目标——参加全世界最难的一场公务员考试。
在这期间,他的行李被偷,遇上了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还跑去面粉厂当工人。
这场考试一共只有四次机会,马诺杰为了上岸,一天工作15个小时,学习6小时,只能睡3小时。
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上岸,迎娶白富美,成为了印度警察局的官员。
光听这个故事,有些波澜不惊。
因为中国就是考试大国,“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古代有科举制度,有过范进中举这样的离奇故事;
现代有高考制度,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要走的独木桥。
这几年考研和考公的热度也居高不下,我们身边有太多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例子了。
但《12年级的失败》,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故事还不太一样。
这里科普一下,印度才是真正的考公大国。
他们有大大小小十多种公务员考试,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印度联邦公务员局组织的考试,简称upsc。
20万人去考,最后录取的不到200人,考录比惊人,堪称全世界最难的公务员考试。
upsc考试主要为印度警察局ips(india police service)和印度行政服务中心ias(india administrative service)输送人才。
影片中,男主角考的是ips,考试通过后就是印度警察局警官。
女主考的是ias,通过后就是乡长甚至是副县长。
这种考试的难度堪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更难得的是,本片不只是一部温情励志片,在讲述考公的过程中,还揭露了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穷乡僻壤里,老师帮忙作弊,学校放任不管,学校校长称之为“古老的传统”,将一直延续下去。
当权者当然知道这种乱象,但他们并不想要改变。
因为巩固政权最好的方式就是愚民,群众接受教育时一知半解,才会容易被煽动,盲目追随当权者。
选举时的选票就是这么来的,印度底层人民长期就生活在种姓和宗教的桎梏之中。
1942年,印度的“贱民”领袖就喊出“教育、鼓动、组织”的口号,意思是公民受到教育了,对于当权者反而是个问题。
马诺杰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一辈子就是当农民的命了,直到村子里来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他教会马诺杰一个道理——永远要保持诚实。
做个诚实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马诺杰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
12年级考试失败,考试途中差点错过真爱,太过实诚导致一贫如洗,遭到好友背刺还选择原谅。
最后的面试环节,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上岸的机会。
他本可以隐瞒自己“12年级失败”的事实顺利通过考核,却依旧选择诚实,坦白了自己的过去。
他说,我的目标不只是成为一名官员,还要改革我们的国家。
如果我落榜,我会去当一名老师,告诉孩子们不要作弊,多学习,过上诚实幸福的生活。
“如果我不能成为照耀地球的太阳,我仍然可以成为一盏灯,照亮我的街道。”
这句台词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看哭了很多人,相信之后会被很多人拿来当座右铭。
别忘了,这个励志故事不是编的,而是有真人真事。
在片尾彩蛋里,男女主角还和故事原型夫妻亲切合影了。
但真实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让故事更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因为所有角色都有原型,谁都不好得罪,影片在塑造人物方面,几乎每个角色都有美化。
电影创作上也不敢更进一步,本质上还是一部励志传记片的样板戏。
具体来说,它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很类似。
都足够真诚,充盈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但骨子里还充斥着凤凰男想要逆袭的白日梦幻想。
《平凡的世界》里,两个主角少平少安,全都遇上了白富美,全都对他们痴心绝对,这样的情节处理其实不太现实。
《12年级的失败》里,在感动的背后,电影其实经不起推敲,很多细节有不合理之处。
比如主角是一个黑又瘦的农村穷小子,拿着奶奶给的全部积蓄来城里,结果仅仅因为贪睡,钱财被洗劫一空。
这事发生在去印度旅游的人身上,确实不奇怪。
但穷过的人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金钱比他们的命还重要,这个情节不合理。
比如男主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了心地善良的富二代。
富二代轻易就告诉他可以去考公务员,一句话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信息差,一个富二代如此慷慨,也显得有些虚假。
不止如此,考公路上,他还遇到了免费提供食宿的学长,得到了高级官员的点拨。
一个高种姓的漂亮女友对他不离不弃,并且在他面试当天和他求婚。
还告诉他不论你是官员,还是在面粉厂,我都永远爱你。
最离谱的是最后的高潮戏。
20年前,《读者》和《意林》上经常会刊登这样的故事。
某个面试者去面试,临走时随手把路上的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这一幕刚好被老板看到,最后出于对美好品质的褒奖,他被破格录取。
这一类文章当年很有市场,现在已经被视为毒鸡汤了。
《12年级的失败》,在处理高潮戏时,还是采用的这个老套路。
印度社会对低种姓百姓充满歧视,对于“12年级考试作弊”这样的瑕疵也几乎是零容忍。
但男主仅仅是因为诚实说真话,就打动了面试官,让他通过面试。
这个处理和《读者》里的鸡汤文没有任何区别。
此外影片的一些细节刻画也有问题。
比如这么重要的考试,马诺杰把tourism看成terrorism导致最后落榜,考试要求写一篇作文,马诺杰半天写不出90个字来。
经常参加考试的朋友,恐怕看到这些细节要皱起眉头了,这不是印度歌舞片,简直是印度科幻片了。
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影片只是讲述了马诺杰通过努力完成了鲤鱼跃龙门。
他上岸后如何致力于消除社会腐败并未提及,有一种一拳打在沙包上的无力感。
这就类似于,童话故事只会告诉你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会告诉你婚后生活也可能一地鸡毛,那就不是童话故事了,是社会伦理片了。
其实很多官员也都是穷苦出身,一路逆袭,走上高位后常常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而落马。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那些守住底线的官员更值得感激。
影片还有个细节耐人寻味。
马诺杰金榜题名后,他老爸闻讯,立刻要跑遍村子,告诉那些欺负过他的人,我儿子当官了,你们以后小心点。
这不就是反向的“我爸是李刚”吗,弱者上位,强者和弱者关系转换,但弱肉强食的本质没变。
如果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堪称神来之笔。
要想维护统治,不要关闭上升通道,留一个小小的口子,让底下人疯狂内卷,最后大家只顾着相互踩踏,没人去研究制度合理性了。
同样,在公共媒体上,把尖锐的社会议题藏起来,让穷人们沉溺在奶头乐里。
今天为吃瓜明星出轨,明天为男女对立互相扯皮,社会不就稳定了吗?
这是影片励志背后的深意。
初看影片,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成功,细品影片,我看到了更多人的失败。
一个靠考公逆袭的农村娃是值得尊敬的,但一个沉迷于考公的国家是需要警醒的,这大概是导演的言外之意吧。
希望这部影片能引进内地。
在中国这个考试大国,这样的影片一定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小镇做题家的无奈,需要有人来发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