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落下了帷幕,无惊无喜,但争议颇多。
一是感叹不争气,二是叹息式微了,三是叹气就这样,因为金像奖还跟去年一样就知道捧老与人情世故。
最大的不服当然是梁朝伟拿下最佳男主角。
他在《金手指》里的表演可太一般了,不能因为他是威尼斯终身成就奖就开始造神凑个六六大顺吧。
林保怡在《白日之下》的演技绝对好过《金手指》中的梁朝伟,无论是层次感,还是人物的感染力,金像奖都应该把这届的影帝给他,反而梁朝伟贡献了行活。
这样的表演不止观众不满意,王晶也吐槽。
他建议梁朝伟效仿谭咏麟不要领奖了,给年轻人机会,不拿金像奖倒可以,其他奖该拿还是得拿,如欧洲三大。
但王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是梁朝伟不领奖了,金像奖就捧新人了,去年不也是敬老,前年也是如此,尽是小圈子内的人情世故,若再不革新入选规则,恐怕过几年连提名影片都凑不齐了。
还有那些说振兴香港电影的大佬们,振兴不单单指投钱,也不是只拍警匪片。
在固定类型之外再多发展其他类型片,如《白日之下》《年少日记》《流水落花》,这样一来,香港电影从作品到人才都会慢慢改变断层的真空期。
不要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香港电影新浪潮那样,好不容易出现了徐克、许鞍华、王家卫等导演,却因票房不济,只追求喜剧片和动作片,让一次电影运动蹦跶了两下就没了。
忍住一时的利益,眼光放长远也是变好的一大困境,拥抱未来,才有未来,这是金像奖的症候所在。
除了男主外,最佳男配也挺有缘分。
1986年,尔冬升的处女作《癫佬正传》,他的哥哥秦沛拿了金像奖最佳男配。
2024年,尔冬升监制的《白日之下》,与《癫佬正传》属于同类型题材,他的另一位哥哥姜大卫拿了金像奖最佳男配。
这两个最佳男配都是他们第一次获奖,尔冬升:还不快说声谢谢小宝哥。
男配算是最没有争议的了,最佳导演虽没有梁朝伟的讨论声量大,但也有点德不配位。
郑保瑞的《命案》与他的上一部《智齿》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故弄玄虚、强行宿命、剧本刻意、一团乱麻。
整部电影有一种割裂感,看似气定神闲,实则不知所云,为了过度解读而行进故事,看的幸苦,得奖过于牵强附会了。
相较之下,简君晋的《白日之下》和卓亦谦《年少日记》都比《命案》更值得,还能够捧一捧新人导演,让港片有更多的活力,而非现在老态龙钟的样子。
至于最佳电影,金像奖只看票房吗?
因《毒舌律师》是香港百年影史首部票房破亿的华语电影,所以就是最佳电影了?
这也太简单粗暴了,若以质量来论,这片就是普通水准的类型片,仅此而已,金像奖,终成了小圈子的自嗨。
与《毒舌律师》一同入围最佳影片的《年少日记》显然比其更有资格获奖,就连黄子华上台领奖时都表示太戏剧性了。
《年少日记》比《白日之下》还要好,能看出导演的执行力,几处干净利落的剪辑,以及结尾的视角转换都恰到好处,90多分钟要讲哪些分配得清清楚楚。
可《毒舌律师》呢?完全是一部套模板带动观众情绪的流水线产品,观众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情绪激昂,都在预料之中。
角色的动机,剧情的反转,心理的转变,按部就班,这样的片子可以取得商业上的不俗成就,但以最佳来论还是有些不能服众。
当然,还有终身成就奖,这一次洪金宝获此殊荣。
但金像奖似乎忘记了,香港还有一位比洪金宝更具影响力的动作电影大师,那就是成龙。
成龙已经得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了,可金像奖却对他爱答不理,莫忘了,当初成龙可是以一己之力拖着香港电影又坚挺了数年。
就算不看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单论成龙在电影方面的成就也足以傲视群雄,更何况香港电影的许多电影协会都是成龙亲力亲为出资出人建立的,金像奖论资排辈这么多年了,连报恩两个字都不懂了嘛。
不过,成龙也不缺这么一座奖杯,能获奖是金像奖的荣誉,对于成龙来说,只是又要多讲一次致谢辞而已。
如今的金像奖就像许多把香港电影没落怪在内地身上的人一样。
不知向前看,只知活在过去的辉煌里,然后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给他人,反正自己没问题,锅都是别人的。
这样的香港电影即便看着它们长大的观众再有心也无力,毕竟人家自己不上进,我们再往前推,反而招来一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