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娱乐头条 6927℃

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 陆剧吧

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 陆剧吧

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 陆剧吧

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 陆剧吧

专辑依然上流 神曲引来主流 - 陆剧吧

  ◎爱地人

  2023年的华语乐坛,你最爱的是哪首歌?你看过哪一场记忆犹新的演唱会?你为了什么音乐事件和别人激烈争论过?

  在年末回忆这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演唱会市场的突然开放,我们经历了一首又一首神曲的传播,我们还经历了《罗刹海市》引发的悬案,以及因为“五月天”演唱会而参与的讨论。虽然,这一年并非是乐坛的大年,不像华语乐坛历史上的1994年、1999年——新人辈出、神仙打架,但同样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优质的作品,还出现了ai歌手这个群体。如果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或者2023年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元年……

  专辑不再是主流

  但依然代表上流

  我们首先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12月15日这一天,因为代表目前华语乐坛顶尖唱将的两位女歌手袁娅维和小霞(黄绮珊),同时在这一天发行她们的年度专辑。无独有偶,还是12月15日这一天,“mc hotdog热狗”、卢冠廷、关浩德等一众新老歌手,也推出自己的个人专辑——难怪有人戏称这一天是今年华语乐坛的专辑日。在接下来的几天,萧敬腾、邓见超、裘德、宇儿、曹杨、蒋一侨等歌手,也在单曲为王的大环境下纷纷推出自己的专辑,让2023年底的乐坛变得热闹起来。

  之所以这么多歌手选择在年底发行专辑,说起来也不算意外,原因主要不外乎有两点:一是进入新年后,歌手会逐渐忙于跨年等活动,唱片市场将会进入冬眠期,要到三月才逐步恢复——所以歌手都会赶在年底这个档期尽快把自己的专辑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歌手考虑报名台湾“金曲奖”,而“金曲奖”的报名原则是上个自然年内在台湾地区首发的专辑——所以歌手们会踩着年底的限期,在截止日前先上线自己的新专辑,从而获得来年的报名资格。

  虽然年底新专辑频频亮相,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专辑早已经不再是华语乐坛的主流。当年张学友凭借《吻别》卖出世界纪录的盛况,已经无法再重现了。

  打开目前国内的几个主要音乐app,你就会发现单曲常常会混杂在专辑的归类里,以至于你想找到一个完全只呈现专辑的条目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歌迷,习惯了数字音乐的聆听模式,那种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的听歌习惯,早就被各种大数据推荐、歌单及随机模式所取代。

  即使如此,专辑这种形式,至少在专业的范畴依然还是代表歌手阶段音乐的总结,也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名片。所以,除了林俊杰、王心凌和黄绮珊这些出自唱片业黄金时代的歌手会把制作专辑当成自己音乐事业的主线之外,就连“时代少年团”、周柯宇、易烊千玺、蔡徐坤、希林娜依·高这些当代的流量艺人,同样会推出精心制作的全长专辑。

  这也说明如今的华语乐坛,虽然专辑已经不是音乐的主流载体,但依然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格调,代表着一个歌手最为完整和系统的音乐表达,是乐坛最上流的音乐载体。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对于专辑的定义也正在改变。像陈奕迅的《chin!up》总共收录了八首作品,放到二十年前,很容易被当成一张介于迷你专辑和专辑之间的唱片。而萧敬腾在年底推出的专辑,也只有六首作品。其他像马嘉祺、陈卓璇等歌手的专辑,曲目也均在四五首之间——在以前算是很标准的ep专辑,但如今也被称为专辑。这不禁让人好奇,专辑这种形式在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音综节目不算少

  但没有一个爆款

  2023年的音综节目依然有很多,却没有一个能达到爆款的程度,一些之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节目最终也是潦草收场。

  2023年音综节目的主旋律,还是ip的延续。像《中国好声音》《乐队的夏天》《我们的歌》《声生不息》和《时光音乐会》等节目都曾经在历史上获得过成功,但在2023年都没有延续辉煌。其中,《2023中国好声音》还因为牵涉到李玟家属爆料的一些负面新闻,使得节目在播到一半时停播,此后也再没有任何复播的消息。这在国内音综节目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停办一年的《乐队的夏天》今年高调复出。但由于节目模式并没有创新,参演乐队也缺少之前的话题性,所以整季节目下来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除了一首《大梦》因为戳中无数平凡人的心肺之外,其他舞台的讨论度也仅仅只停留在关注这个节目的少数乐迷之间。

  至于《时光音乐会》和《我们的歌》这些以往依靠情怀而获得认可的节目,因为歌手的选择、作品的改编,都没有太多的新意,使得节目进入了一种审美疲劳状态。而《声生不息》在2023年先是办了“宝岛季”,继而在年底又推出了“家年华”。只是由于缺乏2022年“港乐季”的题材及鲜明阵容,所以到目前为止讨论度远不如昔。

  除此之外,今年由腾讯视频主推的《舞台2023》,以及芒果tv出品的《青年派计划》,都是主打年轻音乐人、未来新势力的节目。但两个节目不仅在播出过程中没有留下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选手、话题,就算是走到最后的年度冠军也完全没有关注度。其中,双平台同播的《青年派计划》甚至在播出一段时间后,被湖南卫视移出了周末黄金档——这也说明了收视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优酷推出的《剧好听的歌》,虽然有鲜明的主题,但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还是进入常规的音综节目模式,导致电视剧和音乐这两个点没有平衡好,使得节目变成了ost版(原声音乐)的《我是歌手》。于是在播出没多久,就已经缺乏讨论度了。

  综合下来,2023年的音综节目已经到了瓶颈期的最瓶颈:缺少创新的概念和形式;嘉宾的选择范围过窄——经常有歌手一年同时参演几个音综节目;再加上这几年在作品的选曲和改编上,都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种种,使得现在的音综节目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拐点。

  更重要的是,今年虽然有那么多音综节目,但真正能够达到出圈的音乐作品却一个没有。

  神曲竞争很激烈

  正规军降维打击

  往年的华语乐坛,神曲领域似乎是一个平行于音乐产业的存在:很多歌手并非出自专业的音乐体系;很多神曲也是粗制滥造,有些甚至不仅庸俗、还很低俗。

  今年虽然依然还有那种只活在短视频平台的神曲,但更多的神曲背后,却出现了专业的影子。也可以说短视频神曲所带来的流量实在是太有市场价值了,让主流歌手也开始重视起这个重要的渠道。从年初开始,汪苏泷和容祖儿的《就让这大雨全都落下》、李荣浩的《乌梅子酱》等歌曲,就开始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传播。它们或者是作为bmg(背景音乐)出现,或者是被各种翻唱及改编。像《乌梅子酱》这首歌曲,更因为乐评人引发的讨论而加剧了作品的传播度。

  这两首很具代表性的年度神曲实际上都出自歌手的专辑和作品辑。它们的创作初衷并非只是在短视频平台播放,甚至像《乌梅子酱》本身还不是李荣浩专辑的主打歌。但恰恰因为歌曲的旋律悦耳动听,适合大众传播,再加上某些因素的催化,使得这些音乐工业水准的作品,开始下沉到短视频市场。当专业的音乐人有意无意地下沉到这个市场,以前那些低俗的短视频神曲很快便交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歌手黄琦珊在年初推出的《向云端》,以及她和年轻歌手希林娜依·高在央视春晚上演唱的《是妈妈是女儿》,也是2023年的年度神曲。这些歌曲同样不是特意为短视频市场投放的。《是妈妈是女儿》本身是一首母女题材、晚会类型的歌曲,却因为悦耳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一夜成名。这些也说明音乐传播的终极特点,还是歌曲本身的优质。

  当然,短视频神曲的传播除了音乐本身的属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即互联网话题的助力。像刀郎的《罗刹海市》,就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因为被一些网友进行了解读——这种解读还通过互联网被不断接力,从而引发了全网大讨论,让这首原本很难被认为有传播属性的歌曲成了2023年度标志性的热度。

  另外,一首几年前的老歌《一笑江湖》也在2023年翻红。而起因则是“科目三”舞蹈把这首歌当成了背景音乐。随着全网出现了模仿“科目三”舞蹈的热潮,这首魔性的现代国风作品也成了2023年下半年响遍大街小巷的神曲。其影响力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至于2023年12月,当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来中国进行《天鹅湖》巡演时,演员返场谢幕时都跳起了“科目三”。“科目三”是2023年乐坛土味文化逆袭的代表,而它背后的传播助力剂则离不开短视频的视觉属性——这也是这个时代神曲的特点之一。

  无论如何,短视频神曲趋于专业化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有更多专业的公司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像今年同样在网络爆红的《可能》,其出品方就是在行业内很有名的“银河方舟”——良币终于要驱逐劣币了。

  每周都有演唱会

  火爆后又泼冷水

  2023年的音乐演出市场简直可以用魔幻来形容。

  3月26日,随着老狼的“时光流转”演唱会在凯迪拉克中心上演,停滞了三年多以后北京首个万人级别的演唱会开启。也就在同一周的时间里,李荣浩的南京演唱会、毛不易的杭州演唱会、张杰的广州演唱会等等大型演唱会也纷纷拉开大幕。2023年演唱会的井喷期开始了。

  很快,歌迷就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幸福来得突然,随之而来的却是幸福的烦恼——每到演出门票预售时,都不约而同出现了秒罄的情况。这种情况甚至很快到了不分歌手程度——无论是什么歌手,只要是在万人级别的场馆办演唱会,就很难抢到门票。这也很快引来了关于演唱会门票实名制、如何整治黄牛以及门票售卖平台的程序是否合理等等问题。

  由于整整三年都处于停滞状态,所以2023年演唱会市场重启后,不仅歌迷“报复性”消费,歌手也是“报复性”巡回。像伍佰、刘若英、梁静茹、张信哲和“五月天”等歌手及乐队,不仅跨越多个城市进行演出,而且常常在一个城市演出多场,有时候还因为供需关系进行加场。北上广深,以及南京、杭州、长沙等一二线城市,已经无法满足整个市场要求。于是,薛之谦把演唱会巡回到了衢州,张信哲则去了唐山,张韶涵更是去了县级市义乌,周杰伦也去了呼和浩特、太原等城市——这些城市原本都并非演出商考虑的地方。这种演唱会的下沉现象,也说明2023年的演唱会市场有多火。

  由于竞争激烈,歌手之间也纷纷拿出绝招,尤其是在嘉宾层面煞费苦心。比如李宇春的成都演唱会第二场,请到了吴青峰;李荣浩的杭州演唱会嘉宾则是陈奕迅。这种顶流歌手作为嘉宾的出现,无形中也带动了演唱会的票房。比较特别的还是伍佰,由于在演出过程中常常被歌迷抢唱,所以到后来伍佰干脆在关键段落不再演唱,而将机会交给了全场歌迷的大合唱。一时间,这也成为他演唱会的风格。

  不过,从十月黄金周之后,由于之前大半年的消费过多,演出市场开始逐渐降温:一些歌手的演唱会门票甚至出现了滞销的现象,黄子韬的演唱会门票更因为大跳水引来了很多人的嘲笑。

  2023年的演出市场,最终还因为两个音乐博主质疑“五月天”在演唱会上没有真唱,转到了另一个方向。虽然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但关于“五月天”到底有没有假唱至今还没有定论。由此引发的关于垫唱算不算假唱、“五月天”到底有没有垫唱等问题,都给之前热火朝天的演出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chatgpt火了

  乐坛需不需要ai?

  如果要给2023年选一个关键词,那么chatgpt肯定是重要的选项之一。

  2023年,随着chatgpt在技术上的提升,ai从概念开始进入寻常人的生活,而音乐圈也很快感受到了ai的侵袭。年中起,b站开始出现了很多孙燕姿版本的《发如雪》《黄昏》《热带雪雨林》《无地自容》等歌曲——这些歌曲别说不是孙燕姿唱的,甚至有些是她根本就没想过会唱的歌曲。事实上,这些歌曲的演唱者,只是在收集孙燕姿的数据后由ai技术训练和指导出来的ai孙燕姿。除了ai孙燕姿,还有ai黄家驹。正是因为ai的技术,让黄家驹也能演唱他生前还没问世的陈奕迅作品《单车》——这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

  甚至就连音乐人自己也开始涉及到这个领域。2023年3月14日这天,陈珊妮发行了新单曲《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单曲就是由她指导其ai模型所唱,而非她本人直接进行录音。曾经的香港“庙街歌王”尹光,同样利用ai技术完成了一首由自己和ai对唱的作品《dear myself》。一时间,这首歌成为了香港乐坛今年的年底金曲;他本人更是因此大有问鼎今年香港乐坛歌王之势。

  除此之外,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也在2023年宣布与王力宏的“宏声文化”合作,并联手打造了华语乐坛首位官方授权的“全ai”歌手——ai力宏。其翻唱的《letting go》从单曲封面到mv,均由ai制作完成。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同样由旗下的ai音乐实验室,为淘宝官方ip吉祥物淘小宝定制了ai音色,并完成了ai神曲《尊嘟就酱》。

  尽管ai音乐的未来还不明朗,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这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战场。

  (作者系著名乐评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