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
图为南庄村修建的纪念碑。
8月5日午后,阳光透过翠叶繁枝,筛落无数细荫浅影。站在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小延安”英烈园制高点俯瞰,长势正旺的庄稼、进村参观的游客尽收眼底。“每年‘七一’前后,来我们村寻访红色遗迹、感受革命精神的人一拨接一拨,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接待了十来个团队。有时村里的专职导游接待不过来,我们村支‘两委’成员和不少热心村民就成了临时导游,尽力为前来的游客讲好村里的红色故事。”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新萍说。
南庄村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军民共同在此修筑了一条长约4000米的地道。走进地道,依稀能看到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如今的南庄村,早已变了模样:村里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村里的游客多了,小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不仅钱包鼓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南庄人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觉传承红色精神,接续奋斗刷新成绩,书写新时代的南庄故事。用刘新萍的话说,这几年,他们这个小村正迈开大步,奋力走稳红色领航路。
铭记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4月,专题介绍南庄村地道的《古村地下城》在央视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栏目与全国观众见面,让南庄村又“火”了一把。地道的构造、地道的历史、地道的作用……节目中,南庄村村委委员、景区导游刘素珍娓娓道来,仿佛带观众穿越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南庄。
村里的老人们说,清末,这里就挖掘过暗道。当时,一些人家为躲避战乱、储存粮食,挖了许多暗道。这些暗道为日后挖掘地道打下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平定(路北)县政府二区负责人经常居住在这里。后来,村里的地下工作被敌人发现。“从那以后,南庄村就成了敌人扫荡的重点。”刘素珍介绍。为做好跟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南庄村4名共产党员号召大家把隐蔽洞口和各家的暗道连接起来。从1938年到1941年,在南庄人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建成了多处相连的地道。刘素珍说:“史料记载,当时地道全长约4000米,分4个区域,设置了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6个竖井式防毒气机关和防烟熏机关。四通八达的地道连接起村里的很多地方,庄稼地、水窖、驴圈、窑洞后墙、厨房等都留有地道口。”
全村老少参与地道修建的同时,红色精神不断延续。当时,南庄村的114名游击队员、36名爆破员和32名侦察员组成了一支抵抗日军的队伍,协同八路军以及当时的路北抗日武工队,利用地道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游击队有17人为国捐躯、22人在战斗中受伤。1945年,南庄村被平定(路北)县政府授予晋察冀“小延安”称号。
如今,地道的不少功能分区已经被恢复,会议室、暗道、机关、射击口等还保留着,人们还能看到土炕上的草席、墙壁上挂着的煤油灯、连接地道不同层级的小木梯。那些历经几十年仍保存完好的点点滴滴,成为那段历史宝贵的印证。
用好资源 带领村民找“出路”
战争的硝烟散去,老一辈把南庄人英勇抗敌的故事讲给下一辈,红色精神以这种方式代代传承。抗日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地道,是南庄人全民参与、奋勇抗敌的证明。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代表红色精神的地道,是每个南庄人的心愿。
为让更多人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南庄村的故事,更为了带领村民寻找新的发展路子,2013年,南庄村开始清理恢复地道,利用现有的地道遗址,保护性开发乡村红色旅游项目,让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积蓄奋进力量。
“当时,我们就希望通过‘复活’地道,打造一个红色旅游景点,给村里发展增添动力。”时任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所艮说。以前,南庄村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一些年轻人在村里的耐火材料厂、砖石厂上班。后来,耐火材料厂、砖石厂相继关停,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刘所艮说,把乡村资源盘活,为村里找到适合的新产业,帮村民找一条“出路”,是他们再把地道“挖”出来的原因。
恢复地道要花不少钱,这对集体经济薄弱的南庄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村干部带头垫资先把工程铺开并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村民带着自家的工具清理地道,有的村民还把在外打拼的孩子叫回村干活……大伙儿齐心合力,南庄村三纵一横、四层结构的环形地道恢复了1300米,引来众多游客参观。
一段红色记忆得以重现,也让南庄人迈出了摆脱困境的新步伐。后来,南庄村历届村支“两委”班子传递“接力棒”,带领村民沿着先辈的足迹接续奋斗,陆续建起“小延安”英烈园、停车场、健身步道等,修缮了礼堂、村史展览馆、传统古院落等,捧回“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等“金字牌匾”。
刘新萍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村民骨子里带着红色基因,受先辈精神滋养,有劲头干事、有意愿发展。我们必须把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用足,走稳红色领航路,让大伙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扬鞭奋蹄 走稳乡村振兴路
71岁的刘潭所是土生土长的南庄人。几十年来,虽然家里的住宅翻新了一次又一次,但他们一家始终没有离开村子。这几年,地道带火了村里的乡村旅游产业,闲不住的刘潭所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农家乐。“4间窑洞是‘雅间’,院子中央还能摆几张桌子,同时容纳六七十人就餐不成问题。这几年生意挺红火,最多时一天有100多人来吃饭。”刘潭所笑着说。经营农家乐的同时,他们一家还喜欢给游客讲南庄人团结一心、英勇抗敌的故事,“红色精神是咱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代代传承,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在南庄村,像刘潭所一样和村里同频共振、探索乡村振兴路的人还有许多。“这些年,村子的发展步子迈得很大,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咱还得接着奋斗。虽说我担任村干部的时间不长,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我有信心带领全村百姓继续做精‘红+绿’的大文章,闯出一片新天地,走好走稳振兴路。”今年年初举行的巨城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比武”活动中,刘新萍的话掷地有声。
这段时间,工人忙碌施工的身影在南庄村随处可见,他们有的修建浮雕文化墙,有的修复古院落,有的铺设练兵场的地砖,南庄村像个热闹的大工地。“去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暂时关闭了景区。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给游客带来更优质、更丰富的旅游体验,我们决定利用这个空当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眼下,景区提档升级的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南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刘秀怀说。
村干部的思路清、干劲足,村民的发展信心也进一步增强。返乡企业家史云章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从流转村民土地、规模种植富硒谷子、卖小米,到加工小米面压饼、小米锅巴、高硒醋、富硒酒、富硒高钙黑芝麻丸……史云章带领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让普通的小杂粮进阶成了“高大上”的功能农产品。如今,公司的富硒产品“家族”逐渐壮大,登上各类展台和电商平台,成为我市富硒农业产业一张闪亮的“名片”。“上级支持加上村里鼓励,我感觉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前景很好。未来,我们不光需要用好资源、苦练‘内功’,还需要对接科研院所巧借‘外力’,补齐人才、技术短板,促进产品提档升级,争取连接更广阔的高端市场,让村里的好产品走得更远。”史云章说。
记者手记
在南庄村采访,最令人动容的就是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一个个接力拼搏的身影,村民的言行让人久久难忘。古稀之年的老党员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年轻的村干部、企业家说,传承红色精神不是一句空话,既需要追寻前辈的足迹,“低头拉车”踏实干事,又需要“抬头看路”,紧跟时代的步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一代的手中。如今的南庄人正以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勇于担当,敢于拼搏,聚起更强大的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