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朋友和我一样的没,平时对普通电影泪点稍高,但奇怪的是,对体育赛事的泪点却出奇的低。
这种零星的个体为了集体目标荣誉,毫无保留拼尽全力的劲头,实在太扎我的软肋。
所以看《夺冠》时,不用等到最后的中巴大战,光是看着老女排姑娘们的作为一个整体在训练馆里、在中日大战赛场上的背水一战忘我拼搏,我就已经眼含热泪了。
对于看惯了戏剧性充足的剧情片的观众们来说,《夺冠》可能显得有些单薄,因为整个电影就是用人物串联起来的三场比赛。但是对于一部中国体育片来说,我是真的很满意的。
前期放预告物料的时候,很多时候一边看视频片段,一边下意识找巩俐,半天才发现,哦,原来这“郎平”就是巩俐啊。
像,实在太像。
导演陈可辛说,在剧本都没有的时候,他就确定巩俐是“郎平”首选了,而且没有第二人选。年龄、地位、气场、演技实力,他想不到有谁比巩俐更合适。
但是巩俐却一直拒绝,她认为郎平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是那么重要的一个人物,而且现在还活跃在观众眼前,每天打开电视还能看到她,没有充分的心理建设,是没有办法接手这个角色的。她说:“我是在这支队伍的荣耀下成长起来的。”
好在陈可辛够执着,他没有考虑第二人选,而是一边做剧本,一边持续与巩俐沟通。他对巩俐有着绝对的信任:“只要你来,你站在那里就行了,绝对没问题的。”
不接就算了,既然接了,就会用十二分力气做好。
剧组在筹备拍摄上世纪80年代的老女排戏份,巩俐就自己跑到宁波北仑排球基地,因为女排还要备战世界杯,没有时间沟通交流,巩俐就尽量不去打扰女排集训,只是整天整天坐在旁边观察学习。
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样子,大家也看到了,发型、眼神、驼背姿态、走路方式、动作习惯、发音方式,巩俐都在极力往郎平身上靠拢。
当然,演戏并不单单是模仿,对文戏、内心戏的演绎,巩俐也是掌控自如的。
这让我想到两年前,导演张艺谋在访谈中对巩俐的评价,在被问及工作三十多年里碰到的最好的、“才华闪瞎眼的最好的演员”时,经过短暂回忆后,张艺谋坚定地回答:“女演员我认为还是巩俐。”
“巩俐就是这块料,学东西,表达出来,演绎出来,惟妙惟肖,而且很真,很自然……真的是像,完全可以乱真。”张艺谋这样认可巩俐。
从影以来,从演《红高粱》前被原著莫言质疑“眉清目秀不适合‘九儿’”,到演《秋菊打官司》前被编剧刘恒抗议“巩俐演‘秋菊’我就写不下去”,因为“花瓶”的外表而遭受的质疑并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被主创抗议,但在张艺谋的力排众议下,巩俐总能让他们刮目相看:用《红高粱》拿回“柏林金熊奖”,用《秋菊打官司》拿回“威尼斯金狮奖”,后来与陈凯歌合作,用《霸王别姬》拿回“戛纳金棕榈奖”,完成三大国际电影节大满贯。
从个人角度而言,巩俐也坐拥“威尼斯电影节影后”、“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等诸多桂冠。
“土到掉渣”的村姑、霸气阴狠的皇后、木讷深沉的痴呆老人、优雅偏执的艺伎、刚硬自信的女排教练,每个经典角色,都天差地别,且入木三分,这样的演员 ,对于行业导演来说,是绝杀武器,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不断与新角色交流的享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