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国科幻影视30多年发展,比《三体》评分高的剧创作偏低幼

娱乐头条 3622℃

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创办,培养了刘慈欣、韩松等一大批优秀科幻作家,记录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创作意识鲜明的作家在科幻文学的殿堂展露才华,推动中国科幻小说事业发展,中国科幻小说的“元老级”作家王晋康、何夕等都出自其中。2010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立,带动了一批官办和民办科幻创作奖项出现,促进了科幻题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2016年和2023年,刘慈欣、郝景芳、海漄接连获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也进入了全新篇章。

时值2024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19日召开,推出6个平行论坛,其中关注到科技推动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创新表达等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众多在科幻小说、科幻剧集深耕的专家,探讨“最有创新精神”的科幻小说在转化为科幻剧集时的历程,以及北京作为有天然优势的现代大都市,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可能性。

梳理中国科幻影视30多年发展,比《三体》评分高的剧创作偏低幼 - 陆剧吧

从《神奇的贝贝》,中途历经《快乐星球》《超少年密码》等面向儿童、青年的科幻剧,中国科幻剧经过《三体》的洗礼,逐渐走上大制作、重磅阵容、科技赋能的硬科幻剧时代。

优秀的科幻引发思考的灵动

2018年,刘慈欣荣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在获奖词中,他向杰出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表达了敬意,“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刘慈欣说道,“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就“科幻”的具体界定,《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坦言,“科幻”是难以定义的一个文类,“对变革的渴望和思想观念上的前卫性,决定了任何定义都会背离它的天性。”但科幻小说确实包含一些必要的元素,比如科技对现实、未来甚至是过去的影响,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超过现实的想象奇景等,也正因此,科幻小说很有一种智力游戏的趣味性,并且包含着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的深刻洞见。

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吴岩引用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科幻概念,那就是“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一部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在吴岩看来,首先是在成人认知内,出人意料并且触动人心的。

虽然对“科幻”的具体定义没有统一说法,但科幻界许多人认为,优秀的科幻作品一定是优秀的现实主义,最终讲的是人心。比如韩松的作品(《宇宙墓碑》等),没有一本小说不去关注中国的现实。吴岩强调,科幻现实主义跟科幻未来主义是中国科幻发展中形成的两个具有差异的流派。前者注重科幻反思现实,后者注重更智慧地走向未来。

中国科幻文学最大优势是“国家大势”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元老级的代表人物,王晋康表示,相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沉寂,近十几年发展确实很快,这也与科幻积累有很大关系。他认为,中国科幻的文本,尤其是中短篇文本已经基本达到世界水平,长篇精品相对较少,科幻影视更有待努力,而中国科幻文学最大优势也许是“国家大势”。“科幻和其他文学品种不一样,它的繁荣必须伴随社会科技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是否处于发展的上升期。而具有极大文化体量的中国在近二三十年迅猛崛起,为科幻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丰厚的土壤。”

作为国内科幻文学的“掘金人”,姚海军看过大量科幻文学。在他看来,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必须是一个好故事;其二要有真正的想象力;其三要有对科技与未来的深入思考。而大众对于一部科幻文学和一部科幻影视作品,在要求和期待上,肯定会有所不同。“刘慈欣说最适合科幻的艺术形式是影视。我们都期待科幻中的奇观变成具有冲击力的画面,那是科幻电影才能带来的独特享受。对科幻小说,我更期待它带来的思辨。”

科幻文学作者长腿柯基认为,“我们为科幻着迷,其实是为科技与人性,未来与人性的冲突而着迷。宇宙瞬息万变,人性变幻莫测,将人性放置于宇宙,就是科幻的内核。”

科幻影视的繁荣总会到来

在世界科幻发展史上,文学是很小众的,科幻主要不是靠文本支撑起来的,而是靠电影,靠游戏。吴岩坦言,目前在国内类似的下游衍生品还是太少,科幻影视的数量也不多,支撑科幻的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西方科幻影视化经历了百年历史,在成本、受众上都有预期模式,我们虽然零散地拍过一些科幻影视作品,但仍然在摸索工业化流程。”中国科幻影视真正实现高速发展,始于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紧接着,动画和电视剧《三体》播出,《三体》中展现的人类文明和星际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真正指向了未来和想象。

随着《三体ii:黑暗森林》、衍生剧《三体:大史》被提上日程,《黄金的魔力》《球状闪电》等科幻小说相继启动影视化改编。王晋康认为,科幻影视的繁荣总是会滞后于文本的繁荣和科幻群众基础的扩大,美国也是如此,而从长远看,中国科幻影视的繁荣是必然到来的,“某些偶然因素会让它加快或者推迟十年八年,但繁荣总会来的。最大的难度其实是投资科幻影视的回报率,只要有三五部科幻影视叫好又叫座,真正克服了‘始作俑者’的恐惧,科幻影视的大潮就会到来,挡都挡不住。”

【数据分析】

科幻剧爱讲外星、超能故事

新京报记者统计了从1987年第一部科幻剧《神奇的贝贝》诞生以来的科幻剧,发现2016年由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主演的《超少年密码》评分最高,达8.8分;张鲁一、于和伟等人主演的2023年大热剧《三体》暂居第二,为8.7分;2004年播出的《快乐星球 第一部》以8.6分位列第三。在《三体》之前的科幻剧,大多是拍给低幼、年轻群体,与其说是科幻剧,倒不如说是穿着科幻剧外衣的爱情剧。《三体》大获成功之后,重磅的硬科幻剧相继被提上日程。这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加持。在近40年来的近90部科幻剧中,大胆想象超能和外星内容的剧集最多,机器人、平行时空、异世界、网游、人工智能等也均有涉及,创作者们的脑洞还有开得更大的空间。

另外,科幻剧大多是原创,仅有《少年王卫斯理》《冒险王卫斯理之支离人》《颤抖吧,阿部!》《火王之千里同风》《三体》《端脑》等有原著。

梳理中国科幻影视30多年发展,比《三体》评分高的剧创作偏低幼 - 陆剧吧

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今明两年作品以实际播出为准。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数据统计/撰文 佟娜

新京报制图 许骁

校对 付春愔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