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沁予 编辑 | 范志辉
薅流量、偷版税,从未如此简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生成音乐逐渐成为音乐内容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进一步降低门槛,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争议。
从海外的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体平台,到国内的酷狗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ai音乐侵权、流媒体欺诈、版税窃取无处不在,已然成为了全球性困境。
当底线被击穿,音乐成了彻底的流量生意。
ai偷歌+刷量,
如何骗取超千万美元?
ai音乐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部分创作者因此感到焦虑甚至抗拒,而投机者却借此大展身手。
漫长的10万首歌与揪心的玩笑
然而,跟国内相比,spotify上的“音乐贩子”还是太保守了。
所有认真打磨作品、试图用实力打出一片天地的音乐人,在这一系列打破底线的操作面前,荒唐得像一个笑话。
音乐是如何变成流量生意的?
毫无疑问,不管是国外的“ai乐队”,还是国内高产的“艺术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场掠夺创作者份额的“打地鼠”游戏。
spotify的老用户注意到,以往平台上存在不少质量参差不齐的翻唱作品。如今,得益于ai技术的进步,这个过程被加速,ai翻唱作品的质量也得到提升,有时甚至到了仅凭耳朵无法分辨的地步。
虚假ai翻唱之所以能在流媒体平台如此猖獗,是因为在美国等大多数国家,有一个强制许可的规定,只要翻唱者支付了相应的版税,便可获得授权。只要翻唱作品支付了必要的版税给原作品的创作者和版权方,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翻唱行为是合法的。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没有漏洞,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目前,spotify似乎缺乏专门部门或措施来处理这些ai生成的翻唱作品所带来的问题,“音乐贩子”可能利用匿名艺术家名称或成立受版权保护的公司来隐藏身份,并试图逃避对原始创作者应付的许可费用。
另一方面,音乐推广公司作为利益链中的主体,利用多个虚拟服务器或自动化程序点击、加入歌单骗取点击等方式,欺骗流媒体平台,以获得超额版税。
由于平台通常依赖算法自动分发收益,并很少进行深入审查,因此这种刷流量的方式往往能绕过监管。尽管平台已经推出了一些限制措施,但效果似乎有限,利益面前,音乐贩子总能想得出法子突破底线规避监管。
那么,国内如此大规模的劣质音乐又是如何在流媒体上大肆扩散,并赚得盆满钵满的?
经音乐先声调研,在国内的流媒体平台上以个人身份注册上传音乐,实际上是有一些关卡的。光是入驻成为平台音乐人这一步,就需要提供相关证件号码,即便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多个证件信息,在核审的最后一步,依然会有人脸扫码识别环节。
况且,就算成功入驻音乐人后,要像圈妹、虞姬、小可、小奶瓶等人一样批量发布成千上万首高仿、劣质音乐,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据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如果通过跟平台深度合作的音乐公司达成代理合作,便可绕过相对严苛的审核,注册账号完成批量发布。背后逻辑,是因为以这些公司为主体发布歌曲时,通常不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只有在认证音乐人时才要求提供身份验证材料。
并且,通过企业版后台上传的歌曲时,填写公司外显相关资料的要求也相对宽松,大多数盗版公司在上传时会填写虚假的发行公司名称,借此掩盖其真实身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得以持续在平台上发布盗版歌曲。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大型音乐公司也会通过这种代理合作,从中获取利益,分成比例通常是五五开,一年收入甚至可以高达几百万元。
当前,人工智能、刷量诈骗在盗版音乐的应用已经开始泛滥,成为技术发展中必经的阵痛。
尽管通过使用虚拟播放器和自动化工具虚增播放量、下载量,以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已经构成诈骗罪。但盗版截流与平台监管之间微妙的关系,在长时间的决斗中却似乎形成了新的“哲学问题”。
有时,我们甚至无法去探究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才造成如今如此猖狂的局面。只能期待身在局中的操盘手们,未来能有拨乱反正的绝地反击。
平台还能如何调整游戏规则?
面对诸多赤裸裸的侵权乱象,音乐行业还能做什么?
首先,“窃取流量”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技术与法律的双重失衡:一方面,ai生成的内容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地复制,较低的审核门槛下,轻而易举地侵入市场;另一方面,现有的版权保护、利益分配、平台运营和行业监管政策,也尚未做好应对这种挑战的准备。
艺术家的成果正遭遇无声地贬值,听众的选择权被干扰,甚至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因这种无底线的商业操作受到损害。面对这种情况,单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
那么,除了打击刷量,流媒体平台应该禁止所有 ai 音乐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音乐创作领域,ai技术拥有合法且有益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当ai模型所依赖的训练数据获得适当授权时,其生成的音乐作品同样值得认可和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出现类似ai-generate detector这样反ai的音乐工具,专门用于识别和验证ai创作的内容。因此,对于大多数现有的流媒体平台来说,不采用这种“一刀切”全部禁止ai音乐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对于流媒体平台必须从技术和政策的双重角度进行改革,stability ai前音频副总裁ed newton-rex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明确标签机制是第一步。流媒体平台是否可以效仿其他媒体平台——如 instagram和tiktok——为 ai 生成的内容打上标签,或要求上传者标注他们上传的 ai 音乐。
其次,平台需要对使用未经授权训练生成的ai音乐加以限制。如果ai音乐是使用未经授权的训练数据生成的,流媒体平台要么禁止其发布,要么在版税分配和推荐中降低其权重,以避免不公平竞争。
最后,政策的执行不能等待法律裁决。平台还需主动审查ai音乐的来源和训练数据的合法性,尽管目前并没有普遍要求ai公司公开其训练数据的来源,但平台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监管机制,对可疑的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
其实,流媒体平台已经有很多通过自身政策采取管制的例子,而不需要等到法律的正式裁决才行动。
去年11月,spotify官方发文称其在检测、预防和消除非自然、作弊手段和人为制造的流媒体播放量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进一步打击这种行为,spotify宣布从2024年开始,将对那些存在明显人工流量的曲目的唱片公司和发行商进行罚款。spotify认为,这些改变“可以在未来五年内为新兴和职业艺术家带来约1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在国内,今年7月,腾讯音乐人官方账号也发布了《关于黑产打击案例通报和平台规则更新》,公告指出,部分用户通过非法手段刷歌曲播放量,平台重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扰乱平台的公平性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将依据平台规定对相关账号进行严厉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封禁账号、扣除积分/收益、公开曝光、法律维权。
紧接着,8月份网易云音乐也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刷量黑产行为的公告》,表示平台对刷量等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若相关账号被判定违规刷量,平台将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账号实施从流量限制直至永久取缔创作者身份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表明,平台完全有能力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原创音乐人的权益,后续效果有待观察。
正如ed newton-rex所说,如果流媒体平台的目标是让音乐人们通过创作谋生,那么很显然,他们应该对那些非法使用他人作品生成的ai音乐、以及刷量行为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保护原创艺术家权益,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抗议和艺术家群体的抵制。
结语
商人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行业的“国难财“总是能赚最多的。
当国外泛滥于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的ai翻唱、非法刷量被媒体谴责、被法院惩处、被平台下架的时候,国内的批量盗版音频、流量诈骗在ai的加持之下,显然在投入产出比上更胜一筹,肆无忌惮。
我们期待被动迎战的平台与滞后的政策可以给出更敏捷有效的反击,毕竟如何在技术进步、政策协调、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未来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视而不见、半推半就的纵容,只会导致产业中无数创作者心灰意冷,届时再发起补救,也难扭转失衡失序的局面。
而那些文化荒漠里的盗贼,不过是在腐烂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空中楼阁。他们每一次对音乐的剥皮拆骨,透支的都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他们是给行业挖坟的最肮脏的注脚,将和文化的堕落永久捆绑,成为音乐史上最无耻的一章。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认为,平台还能如何避免刷量、洗歌、侵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