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人, 不该被冷落的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电影快讯 1732℃
不该被遗忘的人, 不该被冷落的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 陆剧吧

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

有人说是光棍节,也有人说是双十一购物节,还有人沉浸在英雄联盟总决赛的胜利澎湃中。

有一群人被遗忘了,他们是一些15岁到19岁不等的孩子们,他们活在黑白影像资料里,死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子,这段历史被导演彼得·杰克逊重新上色,用一种颠覆性的纪录片形式—“—百年前真实的战地录像、一战老兵在60年的回忆原声”。

论还原度,真实性,恐怕没有电影会比它更极致。

以此,纪念我们不该被遗忘的祖辈们。

《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取自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诗歌《谨献给阵亡将士》: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他们真的不会变老了,影像记录的是他们最年轻的模样。

新兵的健康,红润,挺拔,在镜头面前是鲜活的。他们每每望向镜头都要笑着。

然而,战争对他们来说是突然的,也是陌生的。

一、“那天我莫名其妙上了战场,觉得自己像英雄”

这边还和德国人踢球,那边突然宣布——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这该怎么办才好?是拿着刺刀刺穿他的身体,还是继续他们的足球赛?一位老兵说,他选择了继续踢球。

“管他呢,打仗的事明天再谈也不迟啊”。

然而,国家的号召对年轻人来说是足够有力的。很快,无数年轻人隐瞒年龄(满18岁

才能入伍),为的是能回答“日后你的孩子问起来,爸爸,你当初在那场战争做了什么?”

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怕的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于是,带着天真的、浪漫的英雄主义,这群年轻男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穿上了他们认为最好的衣服光荣参军,带上了满满一箱行李,都被没收了。换上了不合身的黄色军装和笨重的军靴。

短暂的训练后,他们开拔进入战场,一周又一周,战火声逼近。他们越来越兴奋,他们也看到了,这种神采是那些刚从前线下来的士兵脸上所没有的。

这时他们大多未成年,还未见过鲜血。

二、“对浪漫的幻想完全破灭”

第一战,便是惨无人道的战壕。

战壕士兵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很必要回答,但也很难全面说清楚的问题。

一战被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不人道的战争之一。著名的战壕战为典型,有数据统计表明,每名士兵平均每一年只有3天时间是参与作战的,其余时间做什么呢?

答案是,在战壕里泡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战壕是什么地方?

所谓战壕,通常在一个荒败的无人区,由交战双方掘土成壕,用于藏身和攻击。外围是缠的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盯梢的士兵随时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再往外,便是死一般的寂静。你看不到生命的迹象,但心里知道这里暗藏杀机,不知道多少枪眼现在正对着你。

炸弹不时飞过来,成群的士兵炸的血肉横飞,触目皆是形态诡谲的尸体——

“没有头颅,缺胳膊少腿,散发着恶臭令人作呕”

除了随时死亡的恐惧,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炼狱。

要知道,战壕是他们的居住地(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吃喝拉撒都在这里。

所以,士兵们不得不喝浸泡着尸体的水,头枕着自己死去的战友。从他们身上拿走能用的,能吃的物品。

成群的驱虫在战壕上形成更浩大的队列,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啃食声。

不断新增的尸体带来的是细菌疾病,难以忍受的腐臭味,一位士兵是这样形容的:

“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但那要比之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中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就像到处爬的虱子、螨虫、苍蝇、疥疮,士兵们常常一睡醒发现肚子圆鼓鼓的老鼠在你脸上乱爬。

即便是这样,夜晚短暂的“安宁”对士兵们来说也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因为有壕沟,每逢冬季或是暴雨就会有积水。

战士的双腿要长时间的浸泡在脏水中,有人会陷入泡软的“沼泽地”,有人长出可怕的坏疽,这种情况就必须截肢。

上厕所更是一绝。

在壕内挖一个一米多的坑,上面架着木板。

舒不舒服是一回事,因为地势较高,这倒是成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对方炮兵剧喜欢趁这个时候扔来一两颗炮弹,不少人就这样在粪坑里被窒息而死。

在影片中,有一个长着娃娃脸的男孩一边上厕所,一边脸上挂满恐惧。导演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前录的。

“这个录像带里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就在30分钟后。”

这就是战壕里的生活。

如果非要称之为生活,那么就是“非人的生活”。

随时顶着危险,浸泡在细菌和死亡中,每个人都在等待,不是等待着胜利,而是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可能是几天,几个月,几年终于盼到进攻,通常坚持不过40分钟就死了。大部分人是被视线之外的机关枪扫射死的,可能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过。

看过了这么多战争片,恐怕我们还是对它一无所知。

二战后美国人开始研究战争心理学,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老兵并没有比新兵更适应战争”。

事实上,老兵们的心理建设是越来越差的。所以一般来讲,士兵们在前线不能超过100天,否则人就彻底崩溃了,一辈子都救不回来的那种。

打到1917年,所有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扯淡了。

一个作家曾亲眼见到这样一幕:“一群法国新兵被赶往前线的列车,他们发出的嚎叫就像是猪群被赶进屠宰场。”

也就是说,士兵们的心态是渐渐崩塌的。

可想之,和二战的英雄主义不同,一战完全是一个逐渐崩溃的、消耗人的过程。

绿色的毒气弹

三、“不放过任何大笑的机会”

我们更容易读到的战争史,往往是各大著名战役,几个名列史册的英雄人物。

至于那些真正的主人公,是无数鲜活的、稚嫩的、被牺牲的年轻男孩子们。他们只不过作为数据被后人记住。

杰克逊的镜头对准了他们,这是它打动我的原因。

年轻本身就足够可爱,哪怕是在战争中也有着出人意料的笑声和趣味。

“我们会抓住所有的小事放声大笑”,他们回忆道。

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取乐好一阵子。

战事缓和的时候,小伙子们也会在后方吹口琴,吹苏格兰风笛,抓青蛙玩,踢足球,拔河,嬉笑打闹。

特别是在镜头里,几乎没有人是丧着脸的。

那个年代的人很难区分摄影和摄像的区别,他们盯着镜头,呆呆地等上十秒钟(当时照相需要10s成像)露出羞怯的笑。而有的,则做出滑稽的动作,拍拍谁的后脑勺、假装摔跤、用酒瓶子弹吉他.......少年感十足的“表现欲”。

这让我们记起来——这些孩子和我们没两样。甚至还要更小,爱玩爱笑的年纪。

这是一种类似绞刑架上的快乐。又荒诞,又合乎常理。

几十年后接受采访,他们再回忆起这段时光,也几乎是轻松幽默的语气。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那是男孩子们一起度过户外野营假期,有点危险,也因此更加有趣。”

一个士兵说:“当你快死的时候,你的一生会闪过眼前,但19岁的我实在没什么人生。”

不管经历过怎么样的痛苦,只要在你生命里留下痕迹,回忆时便总夹杂着一种温情。

电影中唯一痛苦的声音,是一名老兵回忆起他的战友最后的时刻——那时他已经被子弹开膛破肚,为了结束他的痛苦,对他开了枪。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我好痛苦”。这是电影中唯一带着哭腔的声音。

四、“这场战争不值得,但他们不能被遗忘 ”

战争很残酷,更残酷的事情发生在战后。

影片的最后,是老兵们回忆战后的情形:

“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和自己一起踢足球的好朋友就在自己身旁死去的那种感受。”

“人们根本就不讨论那场战争,他们对发生了什么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对战争也完全没有概念。”

“普通人只知道我们回来一身的泥和虱子,但他们无法想象,坐在战壕里等炮弹落下的那种心理折磨。”

更可怕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以及后来二战的迅速爆发。

很多人渐渐意识到一战的愚昧,并且认为——这种消耗是无意义的。

这对当年那场战役中幸存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刚开始战争还算合理,人们在马背上比比剑,但后来就发展出了可怕的东西,人们意识不到军事装备的威力!在战场上人的生命分文不值。我们没有人是英雄。”

的确,一战是现代战争的开端。也意味着战术上的愚昧。

首先,因为采用的是征兵体系,大部队都是缺乏训练的民兵;其次,各国在战略层面都缺乏经验,笼统来讲牺牲这么多人,除了德军两次攻到巴黎之外,其他时候展现变动不过几公里。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很荒谬的牺牲,看起来就像各国商量好,划了几个战线,把所有的年轻人和资源投入进去白白消耗掉。

李安塑造的比利·林恩,是每一个战士的写照:渴望被周围的人理解,对走过战火的人来说,是多难的事情啊。

战士们摇摇欲坠的内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冷漠中,继续被边缘化着。

看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时,影院内加上我共三个人。

一直以来,战争遥远的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们这代人没有直接的战争经历,但这不构成我们遗忘的原因。

说难听点,我们今天的和平,脚下就是这些战士的尸体。

很多人说战争没有意义。我不这么认为,你可以说它牺牲了这么多无辜生命不值得。但意义是真的有。

怎么说呢?人类战争看起来好像是愈演愈烈的。比如20世纪,人类打了两场世界大战,死了几千万人。

打完了,我们就安全了吗?不是,今天的人类面临的是核威胁。直到今天都还存在这个威胁。

但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没有任何暴力吗?完全不是。相反,原始社会的暴力几乎是常态。按照比例计算,死伤人数比战争要多得多。

20世纪初,就有人类学家观察爱斯基摩人的部落,得出的结论是:三分之一的男性死于谋杀。这只是能够被发现的数量,很可能要更多。

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暴力屠杀,才真正称得上是尸横遍野。

而战争创造出来的共同使命,人和人之间会联结成共生体。矛盾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意味着人类合作水平将要提高。

中国人不是爱说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观察全世界,基本是一致的。每一次和平之前,都要靠暴力来联结。

以德国为例,德意志三十年残酷战争,为俾斯麦统一埋下伏笔。不打不成交,打的越惨,大家对这件事理解程度,对于和平的渴望越大。

所以,战争几乎是人类合作不可或缺的前奏曲。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战争是好事。战争当然是惨烈的牺牲,意义的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后世不至于遗忘前人的牺牲。

应该这样想,那场战当年要是不打,那今天牺牲的就是我们这代人,或者是我们的子子孙孙。

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没有道理将他们从记忆中抹去。

最后,我必须要夸一下这部片子。

很多讲战争的片子喜欢塑造大场面,以导致人物模糊。

但这一部的反战角度非常柔软,不仅仅是新闻式的,更多的时候就像是家庭录像。亲口叙述加上种种细节,让呈现的内容更加私人而亲密。

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也因此让每张脸都更加清晰,更加年轻。

他们沉睡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英气勃勃。

我喜欢这样的缅怀方式。

导演彼得·杰克逊纪念在战争中去世的祖父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