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球目光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来不缺话题。6月16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突然亮出“大招”:“光线在和三体宇宙联合开发《三体》电影,确定由张艺谋导演,目前已进入前期筹备。希望能抓住《三体》小说精髓,同时带来突破创新,带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有所收获。”
这部“未来大片”所包含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外传播等思考,正是当天以“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主题的金爵论坛探讨的几大议题。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 钟菡 摄
从中国电影的摇篮,到如今的电影之城,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始终独特的引领性,照见中国电影市场价值的日益提升。电影节上,一系列论坛、分享交流活动聚集行业智慧,回应近年来观众关心议题,也在不同观点碰撞与交锋中带领大众洞见电影未来。
片单齐发,拉新年轻人
上影节是晒片单的好时节。早在6月14日的“上影之光”系列活动中,上影就“官宣”了一系列重磅新片——《千里江山图》《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和《雪龙号》。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于冬借金爵论坛之机,讲述博纳下一个十年打造“海外三部曲”的计划:“我们想拍中国企业在华尔街的故事,拍国安人员在海外抓间谍的故事,探索类型电影的国际化表达,填补市场空白,并在实现本国盈利后,在海外市场继续扩大影响力、辐射力。”
《千里江山图》
一系列重磅新片,有望缓解当下电影市场的焦虑感。在前两天的论坛活动中,导演黄建新带来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今年端午档票房历史最差,全国上座率仅4%,“不到四年,中国观众的平均年龄从不到21岁上升到27.5岁,这说明年轻观众变少了。”新片入市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拉新”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ip+ai”海上论坛
“过去三年间,我们看到观众在类型、题材需求上的巨大变化,以前卖座的题材如今不那么受宠,以前有天花板的悬疑、罪案题材这两年得到热捧。”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发现,当下观众的价值主张和审美趋势以6至12个月为周期变化,但电影制作周期长达24至36个月。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有“抗周期性”的影片,它们往往都具备电影感;大制作和工业化;和个体命运、家国情怀、时代相关联等特征。阿里影业也将在6月17日发布一系列“华语巨制”,晒出自己的特色片单。
在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看来,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是行业未来“拉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介绍,imax影院曾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做了nba比赛直播,座位售罄,80%来参加活动的人有三年没有去过影院。今年跨年档上映的一部演唱会电影也吸引众多年轻粉丝。“很多人可能因为喜欢演唱会、体育、电竞而来到影院,被沉浸、舒适的影院体验吸引,成为未来的电影观众。”
掌门论剑,剑指ai
在聚焦行业尖端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ai成为交锋最激烈的话题。ai不能改变电影由创意驱动的本质已经成为共识,但它将给电影带来怎样的未来,目前还难有定论。在6月14日的“ip+ai”海上论坛上,王长田和于冬就因为ai辩得火热,在金爵电影论坛上,两位影企掌门人进行了第二轮对局,仍不分胜负。在王长田看来,ai只是生产工具,离不开人的使用和创意。尽管ai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创作中的局部改善和提升效率,但要真正达到大银幕级别的画面需求,可能还需要两三年。而于冬坚信,ai技术已经不是未来。
《传说》定档7月12日,成龙唐季礼张艺兴续写“神话”
博纳在今年成立了ai工作室,开始积累、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资产。由博纳出品、将于7月12日上映的电影《传说》通过ai技术重现了功夫明星成龙二十多岁时的模样。“我们其实做了20几个数字成龙,只给了一张出生证。当你在大银幕上看到数字成龙和年轻演员张艺兴并肩作战时,会分不清真实与虚幻。”于冬认为,ai是工具,更是数字资产,数字成龙将留在博纳片库里,代替他拍摄如今难以完成的动作。“ai给了电影更加丰富的形态和更大的空间,正在影响和改变大银幕电影。”
“全球ai马拉松大赛”获奖作品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发现,黄建新等传统导演也在关注ai。在“ip+ai”海上论坛上,黄建新有关“ai不是工具,而是人类意识外延”的观点,让前来参加上影“全球ai马拉松大赛”颁奖的导演陈廖宇心里“咯噔”一下。“我去年刚说过ai是一个工具。”影坛名宿的前卫发言,让陈廖宇思考,“ai有无限可能性,我们不能再用原来的标准去评判,应该不断提醒自己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ai在辅助创作的同时,可以提供新的灵感,这也是上影举办ai马拉松大赛,以开放态度拥抱ai的原因。
走出去,是果不是因
和正在打造的电影《三体》一样,众多华语新片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场。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经验探索的积累,“走出去”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上影节有了新的解答方式。由华人影业主投主控、全世界顶级团队共同制作的上海出品电影《巨齿鲨2:深渊》去年在海内外市场斩获颇丰,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认为,电影品质和创新对于“走出去”很重要,中国电影人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投身世界产业,细细了解,成为其中一员,了解世界电影的格局和生态。
“我们要参与国际编剧、演员等行业工会,才有权利和国际制片公司、导演、演员谈判。”她介绍,华人影业带来的新片《解密》邀请重量级美国演员参与,当时碰上好莱坞大罢工,好在华人影业是各个行业协会的成员,得以用巧妙方式谈妥。这名外国演员十年后再来中国拍摄,对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和匠人精神赞誉良多。该片摄影指导曹郁还将拍摄素材拿到国际摄影协会放映,引来阵阵惊叹。
电影《狗阵》
前不久,导演管虎的新作《狗阵》获得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在他看来,电影需要单纯地创作,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在“走出去”上想太多,反而走不出去,“电影本身就是交流工具,和音乐、绘画一样,但呈现手段更丰富多彩。”导演乌尔善也认为,“走出去”是结果不是原因,“创作者更关注把心里的故事讲出来,和身边观众有共鸣。”他透露,由他执导的电影《封神第一部》将于7月10日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全面院线上映,这是超乎他预期的结果。“人类情感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被感动,全世界不同文化、区域的观众也会同样被感动。我们只需要如实表达我们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把想讲的故事讲出来。电影有跨越语言、文化差异的能力,能让不同国家看到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状态。”
电影《封神第一部》
这样的结论与前来参加上影节交流的国际影人不谋而合。东京国际电影节节目总监市山尚三介绍,过去十年日本政府为电影出海拍了很多大制作动作片,但很难打入欧洲市场,反而是一些小成本、讲述普通人生活的艺术片无心插柳柳成荫。“曾经亚洲影片在海外市场成功很难,最近开始改变了,欧美观众也在寻求新鲜艺术元素,这对于亚洲电影出海是个不错的机会。”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弗尔南多·胡安·利马也认为,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在海外发行、展映上往往有一些壁垒需要解决,“中国有非常好的电影作品,但不是因为大制作和新技术。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才是让中国电影大获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