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娱乐头条 3462℃

文|令狐伯光

今天还是聊聊中国大导演吧,这里主要是以第五代,第六代为主的内地大导演,毕竟到吴京,郭帆这一代明显是不一样了。他们拍摄的电影,长期以来确实以到西方拿奖,再到各种表达上面所谓讨好“西方”意味非常浓郁,这也是现在网友批评越来越多的点。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上其实有客观原因,这是事实不用否认。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现在很多网友谈到第五代,第六代大导演的时候就是奔着批判去的,说到张艺谋就是讨好西方,说到贾樟柯就是跪了等等,随便举个例子就是说:“她身边的一位老奶奶告诉她,中国不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要拍这些”。

大家没有想过老奶奶眼中的中国就是所有人眼中的中国吗?也没有想过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寻根文化思潮这样的大环境,直接把这句话作为论证,那么她大概没有见识过中国广大农民真实生活的场景,也没有在具体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当时的人物?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这就像贾樟柯拍摄的电影内容,其实和万青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背后的历史背景一样,它是有时代背景的,这是客观事实,说到底就是大环境塑造了一群人的观念,这样就诞生了那样的文化,文化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

而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形成了路径依赖,和现在的中国年轻观众越来越远。

张艺谋,终究还是一个文艺片导演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张艺谋代表的内地第五代大导演,早期就是拍文艺片出身的,一直当自己是个艺术家,而到当时他们的电影是不是中国电影代表,艺术家并不与大众有所对立,近年各类艺术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电影这种与资本高度融合的艺术可能不明显,但在绘画上己经很明显了,是时代所驱,人民的审美水平也是总体上持续提高的(资本与现实利益造成暂时的假象)。

艺术本就不产生任何实体价值,艺术品本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载体工具而已。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艺术家是发起者,那么谁是接受者?

所谓艺术圈的乱现象,回到这个本质的问题上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艺术跟所有的学问研究都一样,分为目的和手段,有部分艺术家是从事手段研究的,也就是所谓的先锋艺术家,他们会尝试一些奇奇怪怪的创新研究,但是那个就好像学术沙龙一样,属于艺术圈内部交流的事情,在那个小圈子里他们随便研究‘刻意的九转大肠’都没问题,但是如果要端出来给大众,那就必须洗的干干净净。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艺术是艺术,大众艺术是大众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走在大众艺术前面的,是即使现在看不懂,但随着时间沉淀可能会变成大众艺术的东西。不要把做前沿尝试的人说的那么不堪,因为没有人能先预知未来。

艺术不是空中楼阁,就是承载人类情感传递的载体,这也是评估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艺术的构成也存在一个经典的视角:目的、手段。

艺术水平最高,崇拜西方最狠?我们为什么需要“张艺谋”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文化离不开环境,环境离不开历史,而内地大的历史阶段来看都说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

建国初期教员针对这个问题出过明确的指示——要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那个时期是我们定义人民艺术家的标准,并且定义权是放在大众手中的,作为艺术工作者理所当然要经受大众的检验——在这个情况下,所有人迎合市场迎合大众,艺术家产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并给资本带来回报;这是最理想的三赢局面。

78年开放过后,我们不是迅速商业化了,市场化了,但又遗留之前的制度环境。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这个表现在文化层面是继有《大决战三部曲》这样的宏观叙事(在当时自由主义之下一直在走低),又有反映当时时代热潮的作者电影,也就是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其实现在的年轻观众去批判当年的作品表达问题,我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因为那些片子是拍给50后,60后的观众看的,他们当年的环境和现在是一样吗?

大家越骂,越发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为这些作品已经过了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那就代表什么,那就代表它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作品,艺术代表,文化代表,本身就是一种肯定。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就像梵高一样,不需要他在世的时候成为艺术领袖和艺术富豪才能让他的作品伟大,那种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管艺术家是什么情况都会坚持自己的方向的。艺术家自己追求的高雅,在自己圈子里搞就行了,就像地下音乐什么死亡金属那些,毫无疑问有人喜欢并且也有深度,就在自己的小众圈子里玩就行了。

如果要拿给大众,那一定要优先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再怎么大众也要流行化、时代化,才有可能做到雅俗共赏。张艺谋他们很明显是做到了对吧,就像崔健的摇滚乐一样,无论哪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现在的观众批判张艺谋他们崇拜西方,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而且某种程度上,90年代末崛起的贾樟柯还是续上了当时内地大环境一些时代,文艺表达的,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文艺才是最悲哀的。禁止比较严重,小品都要正能量,天天骂现在包饺子,结果转头去骂三十年前的表达。

而这种表达正是现在观众天天嚷着想要的文艺作品,这点心态还挺有意思。

成也商业,败也商业?张艺谋和第五代导演的“堕落”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张艺谋和第五代导演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2000年过后,我们的历史大环境其实已经变了,加入wto过后进一步商业化了,市场票房迅速增长,但是因为我们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但是在文化产业上面却并不成熟,转型用了二十年。

这就像动画上美厂衰落,中国动画不是马上崛起了,而是被祸害了十多年。

中国电影一样,当时内地没有培育出适应时代的新一代商业片大导演,而是被北上的港台电影人,还有第五代自己上顶上了,并且以《英雄》《集结号》开启了新的市场神话,硬说绝对是有功劳的,哪方面都是。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问题在于,最终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当时中美关系不错),同时在当时大环境又渴望用商业片在国外拿奖,从《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再到《英雄》差点拿奖,然后往后十年中国商业大片都想拿奖,获得外国人认可,并且走出去,在外国市场获得成功。

(《卧虎藏龙》北美就1亿多美元票房,《英雄》五千多万美元》)

你看,这就是路径依赖,如果说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还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大环境就是中美友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贾樟柯代表的文艺片反映现实之殇,张艺谋代表的商业大片攻城略地)。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走火入魔是自由主义,资本代表的2010年过后,这帮人不仅没有退,相反形成垄断开始影响整个电影产业,文化产业,随着金融逻辑成为资本付出回报比更高更稳定的商业逻辑后,什么请流量明星、粗制滥造、买超话占据大众视野这些就成了最稳妥可控的手段,也根本不需要通过票房来盈利——《满江红》就是个经典案例。

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观众的位置,所以自然也没有定义好坏的权力。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如果你要说《满江红》太新了,你看之前冯小刚骂流量,管虎的《老炮儿》,张艺谋的《长城》等等,其实仍然是铺天盖地在用,就是在合流。其实这个阶段他们完全商业化了,都没有想什么讨好西方的问题。

因为经历前十年,中国大导演发现反正是拿不到奖的,国家送选的电影也都偏离前十年送片的经验,很明显所有人都放弃了,于是专心搞钱,搞着搞着,什么追求都没有了,就变成圈钱了。

10年?还是20年?张艺谋等大导演确实该退了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艺术家为什么要向资本谄媚的问题,这是非常类似老师这个职业。当一个高收入的打工仔还是想在山村当一些人的灵魂工程师的问题,无解。但是,大众能做的是至少尊敬并歌颂那些伟大的灵魂工程师,尽量忽视那些把教育当赚钱手段的人,并且当那些已经得到了经济好处的人买通媒体去让大众也给他唱赞歌的时候,细心甄别并且叱责。

如果是传统的资本就好了,其实“资本迎合大众”这个逻辑是成立;现在战斗力最强的是金融资本,罪恶最大的也是它,金融资本的盈利方式真的跟我们所有的消费者都没关系了,属于资本自己一种持续性的可操作掠夺大众财富的方式。

中国大导演,为什么一直在讨好“西方” - 陆剧吧

现在全球的大矛盾都是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这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财富的最有效的手段,并且投入很低。比如《满江红》为什么买票房,如果看收益,这不是亏钱的事情么,资本怎么干这种啥事?

其实人家根本不需要真正的票房收入,只要个票房数字就通过自己的空壳公司的股票大赚特赚了——在这个盈利模式下,大众喜好根本不重要,可操作的环节是买通大多数的舆论渠道,由他们发赞歌就行了。

不管如何,中国文化产业确实不健康好久了,而中国大导演真的也该退了。

标签: 娱乐头条